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3 8:0:9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选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真实的现实生活。
    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应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种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等。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前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C.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甚微。
    D.以上三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3)下列各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林冲被高俅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中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B.《项羽本纪》中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在乌江畔自刎而死。
    C.《祝福》中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在父亲被谋杀后,担起重振乾坤的重任,优柔的性格使他在复仇中迟疑,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狗之晨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她就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嗬,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处处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噢,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地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地跑。
          看见了:小花,嗬,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地在家门口坐着;大黑的身份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噢,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号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地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地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他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噘着巴巴地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前,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一劲儿巴巴地叫。大黑回头就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
          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么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黑认为自己的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表现了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也与结尾呼应。
    B.大黑对小花的爱是真诚坚定的,不能容忍其他的狗与小花恋爱,即使是好朋友四眼也不行。
    C.大黑已经知道拍门的是送信的人,依然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可见护主心切。
    D.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来自性格矛盾,如大黑的自大和自卑,想象中的野心和性格上的懦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狗之晨”为题目,既道明了写作的对象,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
    B.小说写一只狗从早晨睡醒到胡同上跑了一圈回到住家这样简单的故事,但情节起伏有致。
    C.小说以大黑为“主人公”,并赋予大黑一切人的情感与思想,表现了作者对大黑的喜爱。
    D.小说采用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通过细节展示出大黑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
    (3)小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小说创作讲求俏皮、讽刺,也追求新奇的叙述视角,这三点均被老舍吸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
          初,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帝亲征。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滋欲乞和,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固辞,不允。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徐珵以议南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尝切齿谦。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畏谦不得逞。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处极刑。丙戌改元天顺,丁亥谦弃市。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文本二:      谦遭时艰屯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其忠心义烈固已昭著史册。而所上奏,明白洞达,切中事机,尤足觇其经世之略。至其平日不以韵语见长,而所作诗篇,类多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转出一时文士之右,亦足见其才之无施不可矣。
    (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于忠肃集•提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谦遭时艰/屯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其忠心义烈固已昭/著史册
    B.谦遭时艰屯/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其忠心义烈固已昭著史册
    C.谦遭时艰/屯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其忠心义烈固已昭著史册
    D.谦遭时艰屯/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其忠心义烈固已昭/著史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狩,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上皇北狩且一年矣”是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委婉说法。
    B.“也先见中国无衅”的“衅”意为“缝隙;破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将以衅钟”的“衅”意思不同。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后来历朝历代均以东宫指太子。
    D.疏,原是“疏通”之意。后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在乐安时,奉命数说朱高煦的罪行,言词正气刚强,声色激烈,高煦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
    B.于谦因王振误会,被人弹劾,下狱三个月;后因为李锡迎合于谦意图而获释,担任大理寺少卿。
    C.景泰元年,也先见中原无隙可乘而想求和,于谦劝说皇帝天位已定不会更改,当快速接回太上皇。
    D.后人评价于谦的奏疏明白通透,切中要害,尤其看出治国谋略,其诗歌大多遒劲,胜过一般的文士。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珵以议南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尝切齿谦。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于谦《石灰吟》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结合传记材料,简要概括哪些事件可以体现他在诗中所言的志向?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乘组航天员有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其中,桂海潮尤其引人关注,他开创了四个第一:第一位博士航天员,第一位载荷专家航天员,第一位正教授航天员,第一位戴眼镜的航天员。
          桂海潮,出生于云南偏远山区一个普通家庭。“积极、勇敢、坚持、刻苦”是班主任老师对他的评价。2003年,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读高二的桂海潮把杨利伟作为了自己的偶像,坚定了航空航天梦想,为此,他更加刻苦;2005年,桂海潮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上大学后,他未曾停歇,一路攻读完硕士、博士,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31岁成为博导;此后,他毅然决然返回祖国,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新冠疫情以来,不少人已习惯于“躺平”;其实在我们躺平的时候,还有很多像桂海潮一样的人从未躺平,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情境:班上组织收看了有关桂海潮的采访视频,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乘组航天员有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其中,桂海潮尤其引人关注,他开创了四个第一:第一位博士航天员,第一位载荷专家航天员,第一位正教授航天员,第一位戴眼镜的航天员。
          桂海潮,出生于云南偏远山区一个普通家庭。“积极、勇敢、坚持、刻苦”是班主任老师对他的评价。2003年,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读高二的桂海潮把杨利伟作为了自己的偶像,坚定了航空航天梦想,为此,他更加刻苦;2005年,桂海潮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上大学后,他未曾停歇,一路攻读完硕士、博士,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31岁成为博导;此后,他毅然决然返回祖国,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新冠疫情以来,不少人已习惯于“躺平”;其实在我们躺平的时候,还有很多像桂海潮一样的人从未躺平,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情境:请你以中学生的身份给桂海潮写一封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