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5 1: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一个在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们并没有明确的毕业期限。夏商时期的学校制度无史料可考,西周“官学”——国学的学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有记载,当时的学生八岁进入“小学”学习“六艺”,十五岁入“大学”,培育道德素养、学习“修齐治平”之道。至于学子们何时毕业,《近思录》中说:“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这些学子们需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学习生涯,直到四十岁才能踏入仕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二十五年就是固定的毕业期限,因为并非所有“大学”学子都能够步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没有入仕的学子,即使学习的时间足够,也不能算是“毕业”。
          西汉武帝时,在都城设立“太学”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立“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太学”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由太常进行选拔,《汉书•儒林传》载:“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二是各郡县地方高级官员推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这些学子经荐举进入太学后,每年参加固定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即可取得做官的资格,“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从而顺利“毕业”。结合西周官学与汉代太学不难看出,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在政府官学学习的学子们不论年龄长幼,亦不论学习时间长短,从学校毕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入仕为官。
          隋唐以降,随着科举制度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唐代有六大官学,皆隶属于国子监,对所招收的学生有年龄规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针对学习不同儒家经典的学子,官学也规定了不同的修习年限,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将被除名。对于在官学或地方私学就读的广大学子来说,科举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由之路。此时,他们毕业的标准由“入仕”转为“及第”,而每一届科举考试也就成了这些学子们的“毕业考试”。
          宋承唐制,在唐代科举的基础上增设殿试一级,学子们只有通过殿试才能真正称之为毕业。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这个标准,而又有其时代特点。此时,考中进士仍是学子“毕业”的正途,但因国子监监生的地位提高,学子们即使没有考中进士,只要进入国子监继续读书并通过考核,也能够取得做官的资格。清代还开设博学鸿词、孝廉方正等制科,作为选拔“非常之才”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但不变的是,学子们的毕业标准仍是入朝为官。
    (摘编自邱涛《中国古代学子的毕业与毕业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即使学子们需经过长达25年的学习生涯,也不意味着能“毕业”。
    B.西汉武帝时,“太学”的学生要由太常和地方高级官员同时进行选拔和推荐。
    C.科举制度下,学子不分年纪大小和学习时间长短,从学校毕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入仕为官。
    D.唐代的六大官学对学生年纪没有具体的规定,十四到十九之间的都可以入学学习儒家经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并列结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前后古代学子毕业的标准。
    B.文章资料详实,引证丰富,如引用《大学章句序》《近思录》《汉书•儒林传》的记载。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手法,分别以唐、宋、清代的科举为例,证明各朝学子毕业标准的不同。
    D.文章语言准确严密,富有概括性和简洁性,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议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时期的学校制度现在无法查看史料考证,西周时期的“官学”则有史料可考。
    B.汉代太学里学子每年都有固定的考试,通过考试者可以做官,最高可以担任郎中
    C.唐朝时,可以把每一届科举考试看成是学子们的“毕业考试”,看其能否“及第”。
    D.明清时期,广大学子要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进入国子监继续读书并通过考核。

    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的产业,大飞机项目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明珠”。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
          大飞机项目的稳步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在C919众多供应商中,具备资金和研发实力的上市公司占有较大比重。据中国商飞统计,国内有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包括宝钢在内的16家材料制造商和54家标准件制造商成为大型客机项目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
          牢牢把握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国产大飞机的关键所在。C919的机体结构主要包括机头、机身、外翼、垂尾、活动面等部段,由中国商飞自主设计,航空工业集团成飞、洪都、西飞等单位共同制造,并由中国商飞负责总装。
          C919的成功研制,使得中国航空技术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如大飞机的关键部分:大型民用飞机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及主动控制技术,可以提高飞行性能,以及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在C919项目开始之初,中国航空在该领域尚属空白。
    (节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材料二:
          C919业务版图全面拓展。据悉,东航公司已决定购买5架C919,以便于执行飞上海和广州等国内城市计划任务。这一举动让东航公司成为全球首个采购这款大飞机的客户。受上述行动影响,南航等其他公司也纷纷有意向采购C919。
          如此发展态势在振奋国人的情形下,也让其他国家开始关注中国产品。比如德国媒体在报道时表示,此前德国人根本不信任中国制造,这从拒绝购买中国汽车就能看得出。在德媒看来,C919让中国跻身全球航空“三剑客”行列。但同波音和空客相比,C919技术却并不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过往种种事实却打脸德媒,比如C919在还未正式运行前提下已接到800多份商业订单。由此可见,德媒上述评论是严重错误的。那么,C919飞机有何潜在优势呢?从此前获悉的公告来看,东航将购买38架C919飞机,为此投入105亿元。这样来看,其单价成本仅为6.53亿元,具有性价比优势。
          据了解,C919具有较好的性能优势,并不弱于波音和空客的飞机。比如其采用抗阻力性能突出的树脂级碳纤维材料,这是民航客机上面的首次尝试。对此不少专家表示,想要采用上述材料,绝不是易事,因为这需要高超的对接本领,甚至比火箭要求还要高。而我国为此投入了许多精力,最终实现了自动对接任务。据统计,我国在研制这款飞机期间先后攻克了200多项技术,凸显强大实力。
          据悉,C919在自动化程度等方面,是波音和空客飞机所不能比的。值得注意的是,C919飞机还能够衍生出反潜机,这是一大潜在优势所在。所以说,C919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节选自《C919国产大飞机,综合性能比肩波音和空客!》)      材料三:
          任何一款商用飞机想要进入市场运营,获得型号合格证是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的环节,这是保证飞机安全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010年,中国商飞正式向中国民航局提出C919大型客机型号合格证申请,同年,中国民航局授权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对C919大型客机开展全面、严格的适航审查工作。
          从2010年到2022年9月,12年的时间,C919飞机完成取证前全部试验试飞任务,充分验证了飞机的安全性。我国民机适航管理起步较晚。1987年,当时中美两国正在合作研制麦道82飞机,我国才开始依法开展适航审定工作。然而,随着后来麦道项目的终止,我国的适航体系建设也一度中断。
          2003年,ARJ21型号审查组成立,全国民航超过1/3的适航审定人员投入到ARJ21的型号审定工作,这也是中国民航对运输类飞机型号合格审查的第一支“国家队”。
          中国商飞适航中心和民航局审定中心完成长达12年的适航历程之后,ARJ21成为中国民航局颁布《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以来,第一个根据该标准进行适航审定的飞机。它的取证过程,帮助我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航审查体系,然而,相比ARJ21,C919载客量要大得多,此外,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让C919的审定过程出现了更多的新的难题。
          12年的时间里,C919先后投入6架试飞机和两架地面试验机,通过试验室试验、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等十种验证方式,完成了超千次的试验任务,表明C919大型客机符合相关适航规章要求。在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的最终会议上,审查组给出了12年来对于C919审查的最终结论,建议颁发C919型号合格证。
          C919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意味着拿到了进入民用航空市场的“准入证”。它标志着我国具备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进行大型客机研制和适航审定的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节选自《北京青年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市场—(助力)→C919成功—(体现)→国家整体实力
    B.中国商飞—(设计)→成飞、洪都、西飞等—(制造)→中国商飞(组装)
    C.性能优势—(决定)→性价比优势—(决定)→商业前景
    D.中国商飞—(申请)→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审查)→C919(取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C919项目开始之初,中国航空在“大型民用飞机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及主动控制技术”领域尚属空白。
    B.C919在航空领域首次采用抗阻力性能突出的树脂级碳纤维材料,具有较好的性能优势,并不弱于波音和空客的飞机。
    C.我国民机适航管理起步较晚,从1987年开始直到2003年才有了第一支民航对运输类飞机型号合格审查的“国家队”。
    D.C919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上千次实验任务,并最终通过了审查组的审查,取得了“型号合格证”。
    (3)C919大飞机的成功是如何体现“大国实力”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6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江南水弄堂
    彭程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一般人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
    B.“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C.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
    D.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段落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古运河魅力的。
    (3)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大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发生后,舆论场一般会出现短暂的信息“真空”,此时正是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的“黄金期”,但也是  ①的“窗口期”。在这个关键点,如果相关地方和部门不发声、不回应,就可能出现“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世界”的局面,从而丧失主动权,再想说时就晚了。
          该发布时不发布,分析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三种心态:
    “鸵鸟”心态。奉行“沉默是金”,打死也不说;觉得“挺一挺就过去了”,反正热点自会降温。殊不知,舆论场上,正确的声音不去占领,错误的声音就会蔓延。“甩锅”心态。认为事件由上级或下级部门负责处置,本级可以不回应;或者认为事件涉及多个部门、地方,谁先回应,谁就“引火烧身”。“求稳”心态。觉得应该发声,但又顾虑重重,担心对外发布后,老百姓不满意或者有质疑,还不如不发布。
          不管是“鸵鸟”心态、“甩锅”心态还是“求稳”心态,  ②。当前,很多单位和领导不主动担当作为,怕发布出错而逃避发布责任,索性选择不发布,这绝对不应该。
          对应当发布而不履行发布责任的,应该像追究发布错误一样追究不发布的责任。  ③,媒体要态度鲜明地肯定支持,社会各方面也要更加宽容,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鼓励这种负责任敢担当的作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使用特色。

    组卷:64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有人说择一事,终一生,人生一世,往往在专不在广,在精不在多,当一生只决定做一件事时,那所有的努力都将变得意义非凡。也有人说,生命本就短暂,如果不能在短暂的岁月中饱览生命不同的色彩,那会是生命最大的遗憾。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生命的蓝图徐徐打开之际,你是否思考过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