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4 1:0: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漫长而悲社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送葬的钟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选自《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材料二:
          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问题存在。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应痛定思痛,更应举一反三,聚焦公共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
    ——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同样需要始终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舍得下“绣花”功夫,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认认真真抓好落实。
    ——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2020年即将过半,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孩、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选自《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史,也是一部漫长而悲壮的病毒史。
    B.从疫情防控的实践来看,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C.疫情像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
    D.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洞察潜在的危机和不寻常事件,把防疫工作做在实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证明,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唯一路子。
    B.中医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突出。因此,应该从中医药方面寻求研制抗疫药剂的突破。
    C.材料一最后举爱因斯坦的例子,意在说明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是我们应对严峻的病毒侵袭形势的“压舱石”。
    D.面对这场疫情大考,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但我们在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更应该增强反思和忧患意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疫情后,各地政府依据本地区特点,制定了应对疫情的措施,以防疫情再次发生。
    B.某地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C.今年夏天,北方某地因防洪防灾方案不全面,后突降大暴雨造成当地受灾严重。
    D.某地黑恶势力严重,当地政府重拳出击取得了重大成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依据文本,概括我们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孤 狼【注】
    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①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②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③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④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峋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有删改)【注】本篇小说节选自《猎人笔记》。《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孤狼”为标题,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全文围绕着“我”这一次要人物来展开情节。
    B.作者并未直接描写“我”的外貌特征,而是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使“我”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慢慢地清晰起来了。
    C.小说中庄稼人是社会底层弱势群体中的劳动者,“我”却想着办法要去解救他,体现了“我”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
    D.孤狼称呼“我”为“老爷”,折射出“我”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他)最后把庄稼人放走,孤狼也是因惧怕“我”,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黑暗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B.句子②中描写“雨下得倍加起劲了”,继续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C.句子③关于护林人屋子幽黑、低矮、空荡的描写,折射出孤狼在农奴制度压迫下,内心的黑暗与空荡。
    D.句子④写天空越来越明净,林子也有点亮的情景,与前文“黑得什么也看不见”,形成了鲜明对照。
    (3)文章结尾说:“下回我就不饶他!”这句话体现出孤狼怎样的心理?
    (4)假设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会,请你从小说主旨的角度来赏析屠格涅夫的《孤狼》,与同学们分享。

    组卷:11引用:7难度:0.7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至今,地震都是破坏性极强的地质灾害。随着技术的进步,古人也摸索出了一些抗震的办法,其中体现在古代建筑上的就是“斗拱”结构。
          中国的古建筑通常是用木质的柱子支撑屋顶,但“斗拱”结构是在柱子和横梁的连接处的一种神奇构造。一块像盛米的斗,一块像挽起的弓,斗上置拱,①____,斗上又置拱……斗与拱相互交接,巧妙组合,结构虽千篇一律,②____。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列举的斗拱造型就有三十多种。
          古时候的“斗拱”通常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斗和拱的组合可以扩大立柱支撑屋顶的面积,就像用拳头支一块木板容易倒,但③____,木板就更平稳。作为抗震的重要“战士”,当地震来临时,柱子的晃动幅度相对较大,“斗拱”能抵在刚性大屋面和下方晃动的柱子之间形成一个拉扯力量,一些细小构件之间相互挤压、错动,①可耗散大量地震能量,②并能够延长建筑的晃动周期,③实现隔震效果,④保持房屋结构稳定。⑤当地震过后,这些细小的构件自然复原。⑥因此,“斗拱”也被称为古代的“减震器”称号。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5引用:4难度:0.7

四、材料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因触犯众神而被惩罚推一块巨石上山顶。由于巨石太重,每每未至山顶,巨石就滚下来,导致前功尽弃。于是他只能永无止尽地重复做推石的事情。对此,有人认为西西弗斯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他在做“无用功”。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并非无用。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惠子收获了一个“五石之瓠”,但是觉得它大而无用就砸破了它。但是庄子却认为这样的大瓠可以结缀以绳,用来做船“浮乎江湖”。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文题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