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子江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3 10:30:3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从中发现、挖掘和塑造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英雄形象,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顶层设计出发,努力填补现实英雄形象严重不足的短板,形成革命英雄、建设英雄、改革英雄、创新英雄等各类英雄形象百花齐放、相映生辉的当代英雄审美格局。
电影《战狼2》采用宏大叙事,塑造了冷锋这样一个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当代典型英雄形象,堪称当代中国文艺英雄叙事中的标志性成就。首先,冷锋的英雄行为建立在专业精英主义与团队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这一点不同于以往主要依靠某种崇高的意识形态信仰或桀骜不驯的另类性格而成就自我的英雄成长路径。其次,冷锋的英雄行为既符合普遍的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和人性逻辑,又彰显着鲜明的当代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比如,他一身正气,但也会因捍卫真挚的战友情谊而失控伤人,犯下大错。最后,冷锋这一英雄性格是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如果没有冷锋这个典型性格,我们就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正义与善良、亲情与友情、爱情与仇恨、倔强与柔情的相映生辉;如果没有这个典型性格,我们也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大爱与小爱、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的矛盾冲突。正是如此逼真的人性再现,才让我们对英雄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强烈情感共鸣。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处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摘编自马立新、洪文静《新时代,文艺如何塑造英雄形象》) 材料二:
典型人物固然要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某种共性、普遍性,但也要体现出具体的个性、特殊性。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个”即人物主体在典型性中显示的独特性,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体。黑格尔精辟地分析了《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赫克托尔等人物形象,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典型形象的魅力,更多来自于独立自主生命个体的特殊经历、精神气质和个性品质。
典型人物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显现其丰富多彩性,对读者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似曾相识而又有陌生感。现实中的人物性格,是各种属性兼具的整体。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能将典型人物理想化,赋予他们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质和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如果是这样,人物“个性就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了”。基于僵化的思维观念或单一的道德品质塑造而成的典型人物,缺乏个性特质,必然流于类型化。
个性化的鲜活描写,才能使笔下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鲁迅写革命先驱李大钊,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这位“共产主义者”个性化的复合特质:“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这样的商人,我在南边没有看见过,北京却有的,是旧书店或笺纸店的掌柜。”这样的形象外表看上去并不高大,但是贴近人物的实际,先驱者为革命而流血牺牲,更令人沉痛和景仰。
先进典型不是简单的象征符号,性格是人物塑造的关键。人民日报记者笔下的时代楷模黄大年,是一位纯粹的、有情怀的、赤胆忠心的科学家。在黄大年的身上,体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这是我国优秀科学家的共性。记者同时写出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质:黄大年放弃在英国优厚的待遇,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返回祖国,带领团队开展攻关研究,“可项目刚刚开展的时候,国外养成的惯性思维、行事风格、处事理念,让黄大年对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经常不理解,很生气,又无奈。面对种种不适应,急性子的黄大年不仅要倒‘时差’,还要倒‘识差’。”典型是某一种先进类型的代表,又是个别的、完整的人物。记者不回避社会实践中的矛盾,不隐瞒人物的弱点乃至缺点,这样的报道更能引起人们共鸣。
(摘编自陈伟军《做好典型人物报道:以“人学”为立场,摒弃“高、大、全”叙事模式》) 材料三:
典型人物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体现人性本色,又折射时代风貌。成功塑造典型的创作者,首先应是合格的时代书记员。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人的一切,可以也必须在其社会关系中得到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天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新时代画卷里的中国人,其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不但与革命战争年代或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大不同,与改革开放早期相比,也有不小变化。典型人物是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塑造典型人物,必须洞悉社会发展趋向,剖析现实生活肌理。近年来,话剧《生命密码》、歌剧《呦呦鹿鸣》都塑造当代模范人物,但不同的行业特征,给予人物形象不同的艺术特质。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面对新人新事,前人塑造典型人物的手法,今天更是不够用了。不论是“驻村第一书记”“海外维和官兵”,还是“天使投资人”“程序员”,抑或“快递小哥”“电商小二”,都是文艺创作要书写的新人。而新人之“新”,不仅新在职业,更新在精神。典型人物是时代总体精神状况的艺术表征。新时代的创作者,脚下是一片孕育典型人物的丰厚土壤,应当静下心来、沉下身去,以万取一收之手段,捕时代精神之要义,以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象等,塑造生动鲜活的典型人物。
(摘编自胡一峰《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形成各类英雄形象百花齐放的当代英雄审美格局,填补英雄严重不足的短板。
B.如果没有冷锋这个典型性格,我们就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正义与善良、大爱与小爱、大我与小我等矛盾冲突。
C.黑格尔所说的“这个”指的是一定的单个的人,是建立在具体的个性和特殊性基础之上的人物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D.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告诉我们必须在其社会关系中理解关于人的一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锋形象能够作为当代中国文艺英雄叙事中的标志性成就,取决于其专业精英主义与团队精神相结合基础上的英雄成长路径。
B.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将典型人物理想化,就会把人物个性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必然使人物缺乏个性特质,流于类型化。
C.鲁迅刻画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共产主义者形象,说他像旧书店或笺纸店的掌柜,这是很贴近人物实际的描写,极富个性化。
D.一代人有代人的天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新时代的文艺创造者要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创作出反映新人新风貌的作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人物形象描写的句子没有体现出“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A.《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B.《雷雨》中周朴园对鲁大海说:“你?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
C.《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D.《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创作者应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组卷:2引用:4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
[匈牙利]米克沙特 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
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农民马车来佩斯。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猪油慢慢地滴在面包片上面。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
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是老爷。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4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
“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4桶酒来。”
“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巴基先生!”
“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
遵照巴基先生吩咐,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整个酒店的人都忙碌地围着他转。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出他的豪爽。只要是巴基先生的吩咐,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计较。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是无所谓的。
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民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非常得意。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取好的名声。
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
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决定庆祝一番:举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
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楚的了。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
州长秘书就是根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巴基先生当然是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
请帖发出去了。伟大的日子终于来临。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焕然一新,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他准备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他吩咐仆役们,说:只有穿燕尾服的客人,才允许进去参加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举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
呵!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民的节日服装;是的,为了准备参加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他的裤兜里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严的啦!
“你到这儿来干吗?你是谁?”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对他大声地问道。
“我么?我就是巴基呀!”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大衣前襟上有笔直的3排纯银纽扣。
“巴基!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
“我就是来参加午宴的呀!”
管家睁大了眼睛。
“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说道。
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地、惊讶地注视着;但是,他还是这样说:
“这不顶事。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这是命令。这里是沙龙,只有穿礼服的人才配进去。”
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他观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刻赶到一家裁缝铺去,人们按照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
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故意找茬,出气。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故意把匙子弄得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漫到菜汤里去。
“你干吗?巴基先生!我的上帝,你到底要干吗?!”周围的客人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
“哦!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现,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加宴会的。”
州长马上理解这件事情的原委。从此以后,他也很乐意招待身穿农民棉大褂的巴基先生了。
【注】①匈牙利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反动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因此,人们惯称1849-1867年为巴勒时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人巴基先生不是一个特别讲究排场的人,他在马车上吃着简单的食物,但却兴致勃勃。
B.小说写不管巴基先生的话对不对,众人都照办,反映出当时的人对金钱的崇拜和屈从。
C.除了巴基先生,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
D.结尾写州长知道原委后,很乐意招待没有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可见巴基先生的影响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吆喝着吩咐”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的吉普赛人抬上4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
B.“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的用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入场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揭示形象性格、暗示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加午宴的始末,由此可以窥见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邀荣固宠、追名逐利之风。
(3)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米克沙特的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组卷:16引用:5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依据课内文言文,完成9~11题(本题共3小题6分)
-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2难度:0.9 -
4.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2难度:0.9
五、逻辑推理题
-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必定是真的?( )
I.除非入虎穴,否则不得虎子。
Ⅱ.若已得虎子,则必定已入虎穴。
Ⅲ.若未得虎子,则必定未入虎穴。组卷:3引用:1难度:0.6
六、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阶段,我们阅读过《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名著。有几位同学在一起聊:如果可以成为上述名著里的一个人物,你会选择成为谁?A说愿意做宝玉,因为宝玉有一种大爱,他通过各种方式让女孩子感受到平等的温暖。B说愿意做史湘云,虽寄人篱下却不哀怨、不悲泣,能够“大说大笑”。C说想成为圣地亚哥,展现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学校将要举办“名著人物大家谈”的演讲比赛,比赛的话题就是,假如给你一个机会,成为某部文学名著里的一个人物,你会选择哪部名著里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请你为参赛写篇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