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6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代传播活动,所有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创生、更替,都需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离开它,不仅其他信息传播技术可能无力独存,相应的传播活动也难有成效。换言之,数字技术是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的“元技术”。
对于新闻业而言,“元技术”革命使新闻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元技术”的出现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形态各异的媒介形式络绎出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个体的信息生活中。最终,这种数字技术嵌入社会生活的持续进程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封闭系统,新新闻业应运而生。以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初创之时就自带“数字基因”。传统新闻业看重的,是自身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整个信息流程的规范,有意无意地将社会公众排斥在自身的传播实践活动之外,这是非常突出的“传媒中心观”。新新闻业与之不同,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依托的是网络社会“散点式传播”的逻辑,自创办之日起,就将信息用户纳入自己的传播流程中。媒介逻辑从“传媒中心观”向开放互动式散点传播的演变,预示着传统新闻业一枝独秀局面的终结。可以说,新新闻业深刻地改变了并将持续地改变着新闻业的传播生态。
数字技术的创新步伐紧锣密鼓,由此生成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技术星丛”,作为技术体系的“元技术”革命一浪高过一浪,持续向前迈进。这导致两种社会现象的同步发生。其一是人的“技术化”“媒体化”。不断出现的形态各异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看,人类正在一步步成为“技术的延伸”“媒体的延伸”。其二是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从全球新闻业的现实状况,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种建立在技术“人性化”“智能化”和人的“技术化”“媒体化”基础之上的新闻业新业态一杂合体新闻业正在兴起。
不同于以往的新闻业态,杂合体新闻业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于,它不再是人类主体主导之下的新闻业,其运作过程也不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作为非人类要素的“数字技术星丛”全面渗透到新闻业的毛细血管和细枝末节之中,人类要素与非人类要素正在“对称”地形塑着未来新闻业的动向与格局。
“元技术”革命导致了新闻业与社会系统的深度联结。社会媒介化、媒介社会化的双向渗透、彼此互动、相互形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此过程中,原本处于新闻互动边缘的行动者,可能因此走向信息传播的核心地带,而以往和现在居于新闻实践主导地位的行动者,则有可能在关系网络中成为边缘化存在。
现有新闻业的结构化再生产,也因“元技术”革命面临新的传播格局。顺应了“元技术”革命趋势的新新闻业则攻城略地,既有技术优势,又没有传统新闻业理念系统的“束缚”,它们所向披靡,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侵蚀了传统新闻业的地盘。这种天壤之别局面的形成,在于二者对“数字技术星丛”这种“元技术”的态度及运用。虽然传统新闻业在“元技术”革命席卷社会的情况下,慢了一拍,但目前也已被动踏入这一新领域;新新闻业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常因脱离职业规范,遭到多方质疑。未来新闻业的发展,除了传统新闻业与新新闻业相互取长补短,在融入非人类实体的社会关系新网络中时,二者都还需要关注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杂合体新闻业自身固有的属性,也必将对边界模糊的传统新闻业和新新闻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姜华 张涛甫《“元技术”塑造新闻业发展新图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技术”革命促使新闻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公众由此可以主动参与相关的传播实践活动。
B.元技术即数字技术,离开了元技术,其他信息传攝技术将无力独存,相应的传播活动也会失去成效。
C.杂合体新闻业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于它不再以人类为主导,其格局将由人类与非人类要素相互形塑。
D.“元技术”促进了社会媒介化、媒介社会化的彼此互动,以往占主导地位的行动者可能被边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角度将新新闻业与传统新闻业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元技术”对塑造新闻业的作用。
B.本文论证语言严谨,不仅有绝对性表述,如“必将”等词,也有相对性表述,如“可能”等词。
C.文章以今日头条为例,深入论证了元技术对新新闻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围绕“元技术”对新闻业的塑造,不仅论述其有利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客观而辩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新闻业秉持“传媒中心观”,注重自身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中的核心地位,坚决将社会公众排斥在自身的传播实践活动之外。
B.数字技术的创新生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首先引发了人的“技术化”“媒体化”。接着引发了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
C.新新闻业虽蓬勃发展,但也遭到多方的质疑,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需要与传统新闻业相互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D.新新闻业攻城略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侵蚀了传统新闻业的地盘,主要原因是没有受到传统新闻业理念系统的“束缚”。组卷:6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2021年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仍然不高。加上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我国耕地抗灾减灾能力仍然不强。要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迫切需要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四川省广元市自然资源局昭化区分局局长贺茜介绍,田长实地巡察,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耕地保护监管网越织越密,无论是土地撂荒,还是乱占耕地,都能第一时间发现。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为粮食生产注入源源动力。
土地整理是耕地保护的一张“关键牌”。走进云南省双柏县法脓镇铺司村,规整的田块,宽敞的机耕道,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坡地。双柏县用好政策。完成土地整理项目4个,新增耕地1500亩,土地利用率由49.06%增加到72.15%。
严格实行“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耕地占补平衡,推行“田长制”等耕地保护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建立智能化耕地监测监管机制,确保“农田就是农田”。
(摘编自《“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人民日报》2022年2月19日)
材料二: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分析认为,目前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进一步恶化了粮食安全形势,稳产保供不仅事关我国自身粮食安全形势,更具有全球意义。实现稳产保供要从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调动和保护好种粮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三个方面着手。
辛贤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落实“藏粮于地”就要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藏粮于技”是要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在“地”和“技”的基础上,粮食生产还需强调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一是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二是让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有积极性。”辛贤说。
辛贤还建议,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建立多双边共赢的粮食合作机制,让各方有动力共同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摘编自《既保粮食安全,又让农民富起来,乡村振兴重任在肩》,“新华社”2022年3月7日)
材料三:
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安徽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耕地利用优先次序,部署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干粮食生产,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
方案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质量提升、粮食面积稳定、粮食产能增加。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油料、蔬菜等食用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按照“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在确保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允许耕地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完成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方案要求,各市、县(市、区)要组织对“两区”划定开展“回头看”。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引导土地优先向种粮主体流转,对违反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规模流转耕地不种粮的“非粮化”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纠正。
(摘编自《安徽省出台方案防止耕地“非粮化”》,《安徽日报》2021年3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恶化,但我国2021 年全年粮食产量仍再创新高,粮食生产连续十八年喜获丰收。
B.近年来,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藏粮于技”取得一定成效。
C.安徽省率先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初步完成了“三农”的首要任务。
D.安徽省把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耕地摆在第一位,保障稻谷、小麦、玉米等的种植面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耕地存在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耕地质量总体不高,状况不容乐观,提升耕地质量势在必行。
B.为确保粮食安全,一方面要“藏粮于地”,保障耕地面积,另一方面也要“藏粮于技”,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
C.我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多双边共赢的粮食合作机制,让各方共同参与进来。
D.为保障我国的粮食供应,既要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又要杜绝流转耕地不种粮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纠正。
(3)如何有效保障我国的耕地面积?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3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宁愿被送进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学校!——不论在哪,不论怎样,也还能教点儿什么!可我看不到有丝毫这种可能。他们讨厌我,他们阴沉沉地、不断地、冷酷地冷落我。我想,谋德斯通先生当时在经济方面有些困难,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相干。他容不得我;我深信他竭力想把我打发掉并推掉他对我负的责任——他干成了!
一天,带着由我那种生活酿成的无精打采和默默思考的神情,我到外面什么地方转了一圈,就在快到我们房子的巷口拐角处,我碰到正和一个先生走来的谋德斯通先生。我知道他就是奎宁先生,以前——我毋需记起那是什么时候——我曾和谋德斯通先生去罗斯托夫特看过他。
那天夜里,奎宁先生宿在我们的住宅里。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后,我推开椅子,往屋外走去时,谋德斯通先生把我叫了回来。他一脸严肃地走到另一张桌子前,而他姐姐就坐在她的那张书桌边。奎宁先生两手插在口袋里,站在那儿看窗外;我站在那儿看着他们大家。
“大卫,”谋德斯通先生说,“对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切实行动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世界。”——“你就是那样的。”他姐姐补充道。
“珍•谋德斯通,请让我来说。我说,大卫,对于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切实行动的世界,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世界。尤其对一个像具有你这种气质的青年来说如此,你这种气质需要下很多功夫矫正;除了强迫这气质去服从劳动世界的规矩,去改造它,去压碎它,再没更好的办法对付它了。”
“因为不允许倔强,”他姐姐说,“它所需要的是压碎。一定要压碎它,也一定能压碎它!”
他看了她一眼,半是反对,半是赞成,又继续说:
“我想我当时就认为我已经笨手笨脚地开始了;不过不管当时怎么想,我现在就是这么认为的。
“你已经多次听人说起‘账房’了?”谋德斯通先生说。
“账房,先生?”我重复道。
“谋德斯通——格林比公司的,贩酒业的。”他答道。
我想我当时流露出犹疑,他马上说:
“你已经听人说起过‘账房’,或那生意,或那酒窖,或那码头,或和它有关的什么。”
“我想我听人说起过那生意,先生,”我说,我记起我对他和他姐姐两人的财产的模糊了解,“不过,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
“什么时候无关紧要,”他答道,“那生意由奎宁先生管着。”
我向站在那儿望窗外的奎宁先生满怀敬意地看了一眼。
“奎宁先生建议说,既然雇别的孩子,那么他觉得没理由不以同样条件雇你。”
“他没有,”奎宁先生转过半边身子低沉地说,“别的前途了,谋德斯通。”
谋德斯通先生没留心他说的,做了个不耐烦,甚至是很气愤的手势,继续道:
“那些条件是,你可以挣够你的吃喝和零花。你的住处(我已安排好了)由我付钱,你的洗衣费用也由——”
“必须在我预算之内。”他姐姐说。
“你穿的也由我提供,”谋德斯通先生说,“因为你一时还没办法自己挣到。所以,你现在要随奎宁先生去伦敦了,大卫,去自己闯世界了。”
“简言之,你得到了赡养,”他姐姐说,“千万要尽责。”
虽说我很清楚,这一宣告是为了除掉我,可我记不清当时我对此是喜还是怕。我的印象是,当时我对此是处于一种迷乱状态中,处于喜和怕之间却又并不是喜或是怕。我也没多少时间整理我的思绪,因为奎宁先生第二天就要动身。
第二天,就看看我吧——戴着顶很旧的小白帽,为了我母亲在上面缠了根黑纱;穿了件黑色短外套,下着条硬梆梆的黑棉布厚裤子——看看这样装束着的我吧,我所有的财产就装在我前面的一只小箱子里,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坐上载着奎宁先生的邮车去雅茅斯换乘前往伦敦的车!看到了,我们的房子和教堂怎样在远处消失。从我昔日游戏的场地上向上高耸的尖尖的塔顶又怎样再也看不到了,天上空荡荡的了!
现在我已相当练达世故,几乎丧失了为任何事感到吃惊的能力了;但是我当时那么小就这么被人轻而易举地给抛弃了,就是现在也叫我多少有些吃惊呢。一个才能优异的孩子,一个具有很强的观察力的孩子,机敏、热心又纤弱,身体和精神很容易被伤害,却没有一个人表示出半点儿为我着想,我至今觉得不可思议。没人为我着想,而我年方十岁便成了谋德斯通——格林比公司的小苦力了。
(有删改)【注】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其父亲就去世了,其母被谋德斯通哄骗,改嫁给他。大卫在童年时遭到谋德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母亲去世后,谋德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德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端以“我”的心理独白,突出了“我”对谋德斯通的深刻认识,使读者对后文的情节产生了深入的理解,与结尾部分形成了呼应。
B.选文对谋德斯通和他姐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而对大卫•科波菲尔的描写,既有语言描写,也有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
C.“‘他没有,’奎宁先生转过半边身子低沉地说,‘别的前途了,谋德斯通’”,表现了奎宁先生对大卫的喜爱,以及对其要和世界斗一次的支持。
D.从“现在我已相当练达世故……但是我当时那么小……”,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小说,小说饱含着“我”无尽的心酸。
(2)当时的大卫明明还是个孩子,谋德斯通为什么说他是个“青年”?这表现了谋德斯通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3)大卫知道自己要随奎宁先生去伦敦时,为什么“处于一种迷乱状态中,处于喜和怕之间却又并不是喜或是怕”?请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2年3月23日下午,虎年太空第一课如约开播。神舟十三号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携手开讲。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视频里的航天员似乎都“胖”了一圈,这是因为太空上的伙食太好了吗?对此,专家解释道,
除了“变胖”,失重还会使航天员“长高”。在人体脊柱的各块椎骨之间,有一层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的软骨组织,叫“椎间盘”,主要起缓冲作用。失重使得椎骨对椎间盘的挤压作用削弱,
失重状态下航天员身体的变化,看似奇妙有趣,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正因为这样,献身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航天员精神,更令我们肃然起敬。
B.也正因为这样,航天员献身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精神,我们更肃然起敬。
C.也正因为这样,航天员献身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精神,更令我们肃然起敬。
D.也正因为这样,献身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航天员精神,令我们更肃然起敬。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得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
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7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