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2021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昆虫记》中,下列关于昆虫的特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95引用:2难度:0.8
  • 2.小语同学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被神奇的昆虫世界所吸引,为其中四种昆虫创作了一首小诗。请你根据他的描绘选出与各序号对应的昆虫选项。(  )
    走进昆虫世界,我遇见了你——
           ,你是雍容华贵的禁食主义者,传宗接代就是你活着的全部意义;
           ,你是多么细心又挑剔,为了孩子的第一口食物,不辞辛劳地用长嘴开凿着深井;
           ,你年轻时辛勤采蜜,年老时甘当看门人,一生都在为家庭尽心尽力;
           ,你若为雄是搬运工,你若为雌是面包师,你们齐心协力,是昆虫界的模范夫妻。感谢遇见!你们,让我读懂了一首生命的诗篇。

    组卷:401引用:2难度:0.5

二、填空题

  •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一个人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十卷本科普巨著,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
    上面语段中的“一个人”指的是
     
    ,“科普巨著”指的是《
     
    》,该书被誉为“
     
    ”。

    组卷:24引用:2难度:0.5
  • 4.八年级2班阅读《昆虫记》,探究专题是“走进昆虫世界”。以下是一个小组摘抄的精彩片段,请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来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它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文段中的它是
     
    (昆虫),作者法布尔主要用
     
    的方法来研究昆虫。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 5.名著阅读。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A,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①这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
     
     
    中。
    ②本选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螳螂准备捕食A
     
    时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螳螂
     
    的特点。

    组卷:197引用:4难度:0.5

三、名著阅读

  • 6.名著阅读。
          (它)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它看见自己面前挺立着一个怪物,高举着双钩,准备扑下来。它本是个长腿的蹦跳者,善于高跳,轻而易举地就能跳出对方利爪的范围,可它却偏偏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还慢慢地向对方靠近。
          许多时候,蝗虫差不多也是这么一种状态。现在它已落入对方威慑的范围。(它)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不幸的蝗虫已无还手之力:它的大颚咬不着(它),后腿只是胡乱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它)收起它的战旗—翅膀,复现常态,开始美餐。
    语段选自《
     
    》,作者是
     
    (国家)昆虫学家
     
    (姓名),语段中的“它”是指
     
    (昆虫名),语段内容概括为
     

    组卷:120引用:2难度:0.5
  • 7.名著阅读。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向我们展现了红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红小鬼”,请概述两个反映“红小鬼”优秀品质的情节。
    (2)鲁迅说《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简要说说其“有趣”和“有益”分别体现在哪里。

    组卷:8引用:2难度:0.6
  • 8.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_____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旧城改造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刹那欢愉呢?
    (1)片段中横线处应填哪种昆虫?从这段文字你能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怀有一种怎样的态度?
    (2)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组卷:40引用:2难度:0.5
  • 9.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片段,回答问题。
          ①A为了结婚这个它生命唯一目的,具备了一种奇妙的天赋。它能飞过长距离,穿过黑暗,越过障碍,发现自己的意中人。两三个晚上的时间里,它用几个小时去寻觅,去调情。如果不能遂愿,一切全都完了:极其准确的罗盘失灵了,极其明亮的灯火熄灭了。那今后还活个什么劲儿呀!于是,它便缩到一个角落里,清心寡欲,长眠不醒,幻想破灭,苦难结束。
          ②B的歌声是“格里一依一依”“格里一依一依”这种缓慢而柔和的声音,唱起来还微微发颤,使歌声更加悦耳动听。你一听就会猜想到它的振动膜是极其细薄而宽大的。如果它待在叶丛中无人惊扰的话,它的声音就不会变化,但称有动静,这位歌手便立即改用腹部发声。
          ③C是个嗜食昆虫者,尤其爱吃没有过硬甲胄保护的那些昆虫;这还证明它们特别喜欢内食,但又像螳螂那样只吃自己捕获的猎物。这个蝉的刽子手还知道肉食热量太高,须用素食加以调剂。吃完肉喝完血之后,还要来点水果什么的,有时候,实在没有水果,来点草吃吃也是可以。
    (1)上述片段所写的三种昆虫依次是A
     
    B
     
    C
     

    (2)读完《昆虫记》后,请你向其他读者推荐此书,并谈谈推荐理由。(不少于60字)

    组卷:23引用:1难度:0.5
  • 1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是怎样演奏出如此动听的音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乐器吧!
          其实,蟋蟀的乐器很简单,只是一张简单的弓,上面有一个钩子和一层振动膜。它的右翼鞘盖着左翼鞘,差不多全盖住了,除了后面和转折处包在体侧的一部分。两个翼鞘的构造是完全一样的,上面长着细脉,翼鞘平铺在蟋蟀的背上,旁边突然斜下成直角,紧裹着身体。你把两个翼鞘中的一个揭开,朝着亮光仔细地看,会看到翼鞘是淡红色的,除了两个相连的地方之外,前面是一个大三角形,后面是一个小的椭圆形,上面有模糊的皱纹,这两处地方就是蟋蟀的发声器。
          在前面那一部分的尾部边沿上,有两个弯曲而平行的脉,在脉线的当中有一个空隙。空隙中有五六条黑的皱纹,看起来好像梯子的梯级。它们是供摩擦用的,可以增加弓的接触点的数目,增强振动感。在下面,围绕空隙的两条脉中的一条成为肋状,且成钩的样子,这就是弓。
          这件乐器真的很精美,上面有一百五十个齿,嵌在对面翼鞘的梯级里,使四个发声器同时振动,下面的两个直接摩擦发出声音,上面的两个是由于摩擦器械的震动而发声。蟋蟀就是利用这四个发声器把音乐传到数百米之外,音调听起来还很急促呢!
          开始我以为蟋蟀的两个弓都有用,但是经过观察才知道,几乎所有的蟋蟀都是右翼鞘盖住左翼鞘。我曾拿很多只蟋蟀来试验,把它们的左翼鞘盖在右翼鞘上。可是,这些聪明的小家伙总能把自己的翼鞘调整过来,还是让右面的翼鞘盖住左面的,然后才开始唱歌,真拿它们没办法。这些小音乐家还有一个本事,就是可以调节声音的高低与节奏,这取决于翼鞘被弓压迫的部位,同时,还会受到翼鞘位置的影响。假如蟋蟀想发出高一些的声音,翼鞘便会高高地抬起来,要是想发出低一些的声音,翼鞘便放低一些。小蟋蟀操作起来很自如。繁星满天的夏夜,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听着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这种感觉真好!
    (1)以上这段文字选自
     
    (国家)昆虫学家
     
    (名字)的《
     
    》。这段文字提到的研究对象是蟋蟀的发声原理。
    (2)通过对以上文字的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不符合这本书内容的一项是
     

    A.本书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
    B.本书的感情基调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读者能够同时获得知识和思想。
    C.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
    D.作者借鉴别人对昆虫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的成果,娓娓道来,生动有趣。
    (3)这本书既是科学小品,也是百科全书。它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唤起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和对科普的深刻思考。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种感觉真好!”的理解。

    组卷:3引用:3难度:0.7
  • 11.鲁迅先生在评价法布尔的《昆虫记》时曾说:“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

    组卷:83引用:4难度:0.8
  • 12.阅读名著《昆虫记》,完成问题。
    (1)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法国昆虫学家
     
    称为“
     
    ”。
    (2)科普作品的写作目的是
     
    ,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因此,我们阅读《昆虫记》就要注意体会作品所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以及积极探索、
     
    的科学精神。
    (3)列举《昆虫记》中雌性昆虫吃掉雄性同类的两个例子。

    组卷:49引用:2难度:0.8
  • 13.名著阅读。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身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1)文段选自有“昆虫的史诗”之美誉的《
     
    》,作者是
     
    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2)文段中的“它”指的是哪种昆虫?请说说它有何生活习性?

    组卷:8引用:2难度:0.7

五、现代文阅读

  • 40.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①这个夜晚令人难忘。如果要我给这个夜晚取一个名字的话,我会叫它“A之夜”。几乎没人不认识这种A,在欧洲,它是最大的A。它有着像天鹅绒一样的外衣,“领带”是白毛皮的。一些灰色和棕色的斑点散布在它的翅膀上,中间穿过一条浅色的条纹,而白色的边镶在周围,在翅膀的中央是一个圆斑点,好像黑眼珠一样,黑色、白色、栗色、鸡冠红……像彩虹一样的光芒成了它最显眼的标志。
          ②虽然A或许真的具有超常的惊人视力,但是克服黑暗越过重重障碍的原因恐怕并非因为这种视力。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它们发现了在遥远的距离和种种阻挡之外的地方,一些它们看不到却清楚地知道的被囚禁在工作室里的雌A。如果不是因为光的折射使它们迷路--这个条件此刻是不成立的--我相信它们会直奔自己见到的东西,光线已经将方向标示得非常清楚了。
          ③不过,A还是有出错的时候,当然大方向上它们不会错得很离谱,可是确切地点它们就往往搞不清楚了。孩子们的房间其实没有雌A,关押雌A的地方是我的工作室,它在孩子房间的对面。拯救情人的勇士们真正的目标是我的工作室,可是它们却大量拥入了孩子们的房间。它们接收信息的系统肯定出现了一些错误。而另外一些误入厨房的A或许是因为厨房中有比较亮的灯光,这也不难理解,夜间的昆虫往往都抵挡不住光的诱惑,而偏离了它们本来的目标。
          ④实验让我对气味元素的影响也产生了怀疑。而且,我也没有机会再继续我的实验了。因为在第九天时,雌A死了,死之前它还产下了很多没有受精的卵。雌A的死让我失去了实验对象,这甚至影响到了我今年剩余时间的众多研究计划。
          ⑤因此,再次对A进行研究,我一定会非常精心地准备有关A的实验,把我想进行却没有进行的实验也一并做了。
    (1)根据文段可以判断,A是
     
    (昆虫)。
    (2)《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请结合选文,举两个例子,具体分析这一语言特色。
    (3)法布尔有哪些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结合选文,具体分析其中的一种精神。

    组卷:61引用:4难度:0.7
  • 4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蝉的音乐
    法布尔
          (A)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枝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就是最重要的喜庆事也只要用这么多。我将它放在门外的筱悬木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在头顶树枝上的蝉,看不见下面在干什么。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露雷。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选自《昆虫记》))(链接材料一)
          (B)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雄蝉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它们并不能听见自己的“歌声”。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
    (节选自百度百科)(链接材料二)
          古代文人是偏爱蝉的,所以他们手中的笔始终就没有停下过对蝉的讴歌,或者借蝉抒怀,浇胸中块垒。“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唐代虞世南笔下的蝉品格高洁,声名远扬。“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代司空曙在《新蝉》中点出了时光易逝,青春难留。骆宾王则在受冤下狱之时以蝉自喻,写出了《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宋人常以词来诉说蝉鸣中岁月的美好,但也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来写出听到蝉声而引发的感伤。夏日里,大自然中唱主角的这种叫“蝉”的昆虫,让人体味到的是生命的珍贵。
    (节选自《收藏快报》2017年9月13日,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蝉喜欢唱歌,不幸得很,它的歌声不是那么招人喜欢。事实证明,他的歌声只是为了叫喊同伴。
    B.通过仔细观察和实验,法布尔得出结论,蝉是一个大聋子,对自己所发的声音一点也感觉不到。
    C.辨雄蝉与雌蝉的办法是听它们的叫声,会叫的是雄蝉,雌蝉因为器官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
    D.集合声、交配前的求偶声和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历鸣声,是每个种的雄蝉都能发出的声音。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法布尔长期与蝉为邻,多次观察到蝉结伴时仍在歌唱,说明了蝉并不能停止鸣叫。
    B.蝉会根据每日天气变动和其它雄蝉鸣声来调节叫声,为了变化声调,吸引雄蝉。
    C.法布尔把蝉和一只雀儿在声音中的不同反应进行比较,充分说明了蝉的反应迟钝。
    D.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中,蝉经常是文人讴歌的对象,由此看出文人对蝉是偏爱的。
    (3)蝉寄寓了古代文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链接材料二,分点概括。
    (4)文段中的两个划线句都说明了蝉的发音原理,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两句话的不同之处。
    A句: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B句: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

    组卷:19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