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五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艺术创作生产中,接受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接受者的地位、意义极大彰显,使创作者必须高度关注接受者及其审美趣味、爱好,并自觉与之保持良好互动。尤其是,基于庞大的数量、强劲的消费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年轻”受众日益扮演着带动、示范乃至引领的角色,其作用已覆盖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等各环节,渗透到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意旨等各层面,成为了艺术创作生产中举足轻重的要素。
如果说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是对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超越,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范式转换和嬗变,而“年轻态”恰是数字文化范式中艺术创作生产的一种鲜明突出的特征和发展趋向,并极大地突显了年轻化、时尚化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比重与价值。
“年轻态”创作生产有其艺术规律的内在理路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在近年来一些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中,那种将青春偶像剧的叙事逻辑无边界泛化、无辨别同化,乃至假“致敬”之名、行娱乐之实,或假“年轻态”之名、行违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实的做法,着实需要我们高度警醒、深入思考。
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发挥IP效能、翻拍经典没有问题,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理所当然,选用流量明星扮演革命战士也无可厚非。合适、得体的“年轻态”创作生产,既在主流价值叙事的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还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比如,电视剧《隐秘而伟大》将人物置于乱世背景下,让怀揣“匡扶正义”理想的年轻人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对峙中作出忠于信仰的选择。
然而,同为“年轻态”创作生产的《雷霆战将》缘何遭多方诟病?在个案所折射的普遍性、反思性意义上,“雷剧”标签、偶像剧套路等都是症候,依据“症候”,我们可以深究其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择要说来,有三方面突出表现:
一是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浅表性误判。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鉴别和表达不可想当然,不可将青春元素标签式粘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审美时尚的当代性和艺术表达更多地在于优秀的创作者依凭敏锐的感觉,通过对时代生活中诸多片段、瞬间、偶然的捕捉,洞察时代生活的主题,使片段牵挂着整体、瞬间系缚着时代、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生命意蕴的内在光辉。
二是对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悬浮式误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然而一些抗日题材的艺术作品脑洞大开,或脱离史实,或违背常理,致使艺术创作悬浮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上。事实表明,展现历史真实的前提是正确了解历史,呈现艺术真实的前提是尊重历史真实,“年轻态”创作生产理应顺应势之所至,讲求“事、理、情之所为用,使作品充盈抗战精神的浩瀚之气。
三是资本逻辑的僭越性误植。近年来一些“年轻态”创作生产存在不少怪现象,尽管原因多种多样,但资本逻辑的侵蚀、僭越显而易见。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在这种意义上说,“年轻态”创作生产越是渐成主流、越是具有发展的潜能,就越需要自觉恪守“美”的规定性,越需要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烛照,以免创作生产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也以免艺术在舍本求末中沦为蛋糕上的酥皮。
(彭文祥《“年轻态”艺术创作生产的审美迷误与价值复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艺术创作接受的地位、意义得到了极大彰显,接受者者必须高度关注创作者并自觉与之保持良好互动。
B.“年轻”受众数量庞大、消费能力强劲、影响力巨大,日益发挥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其作用覆盖面广,渗透层面多。
C.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超越了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引起了文化范式的转换和嬗变。
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创作者因为拥有敏锐的感觉,能够洞察时代生活的主题,使片段牵挂着整体、瞬间的表象折射着生命的光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逐层深入;在探究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的三个表现部分,亦是层层深入,从现象到本质。
B.文章三、四段在论证“年轻态”创作生产有其艺术规律的内在理路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富有说服力。
C.文章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揭示现象的基础上,也具体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照应了题目中的“价值复位”。
D.文章末尾处用“蛋糕上的酥皮”为喻,生动形象地批判了创作生产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艺术创作舍本求末的现象。
(3)下列关于原文艺术创作“年轻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态”是数字文化范式中艺术创作生产的一种突出而鲜明的特征和发展趋向,极大地突显了年轻化、时尚化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比重与价值。
B.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中,要警惕那些假“致敬”之名、行娱乐之实,或假“年轻态”之名、行违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实的做法。
C.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发挥IP效能、翻拍经典、启用流量明星扮演革命战士等做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发展,让人耳目一新。
D.“年轻态”创作生产越是渐成主流、越是具有发展潜能,自觉恪守“美”的规定性、重视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组卷:10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那么,何谓“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产业调整、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摘编自2021年3月16日央视财经新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材料二: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大体上需要50至6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有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绿色低碳能源)比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五年规划中,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
从相关数据看,中国碳排放占比最高的是电力部门,因为中国的电力部门煤炭发电还是主体,然后依次为工业部门、交通运输、人类居住等。为此,中国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长远目标,进一步强化实施举措。最重要的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内陆核电、燃料电池以及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
(摘编自徐林《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举措与政策机制》)材料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就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接受了记者采访。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十四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怎祥理解这些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我们自己的做法吗?
周宏春:确定2021年降低3%的目标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13.5%的目标不是用3乘以5简单得出的,而是通过年度降低比例关系折算得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中,涵盖了节能、新能源碳汇等方面的作用,是整合多方面数据得出的,具体到地方指标也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公众消费等密切相关。
碳循环经济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把发电、工业生产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比如,通过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净化后用于生产炭基肥料、发展富碳农业,可以提高作物品质,可以让土壤增加吸收保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在鄂尔多斯调研时我们发现有一种做法:把一种枯死的树或树枝砍下来后做生物发电原料,把发电产生的烟气收集起来通过净化引到水塘里,用来养殖螺旋藻。这种碳循环经济模式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摘编自2021年3月17日《中国环境报》,周宏春《碳达峰、碳中和对经济意味着什么?》)(1)下列对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到达顶峰,并逐渐下降;碳中和目标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先前更加明显。
B.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即“零排放”。
C.碳达峰、碳中和关涉未来能源革命和转型,光伏、风力核能发电、燃料电池、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应用等是重点。
D.政府拟定“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依次降低13.5%、18%的目标,是有一定依据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实现目标的时间短、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解决碳排放问题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C.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具体到地方指标也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公众消费等密切相关,因此这需要地方企业、个人的积极参与。
D.要想尽快改变碳排放在中国占比最高位次的现状,电力部门应借鉴鄂尔多斯人把死树做发电原料、将烟气净化用来养殖螺旋藻的方法。
(3)我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沙之书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
我单身住在贝尔格拉诺街一幢房子的五楼。几个月前的一天傍晚,我听到门上有剥啄声。我开了门,进来的是个陌生人。他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也许是我近视,看得不清楚。他的外表整洁,但透出一股寒酸。他一身灰色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灰色的小箱子。乍一见面,我就觉得他是外国人。开头我认为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我们谈话的时间不到一小时,从谈话中我知道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我卖《圣经》。”他对我说。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
“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
“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他让我找找第一页。
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
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
“这不可能。”
那个《圣经》推销员还是低声说:
“不可能,但事实如此。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
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我和他谈话时,继续翻弄那本无限的书。我假装兴趣不大,问他说:
“你打算把这本怪书卖给不列颠博物馆吗?”
“不,我卖给你。”他说着,开了一个高价。
我老实告诉他,我付不起这笔钱。想了几分钟之后,我有了办法。
“我提议交换,”我对他说,“你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这本书,我现在把我刚领到的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和你交换。这部《圣经》是我家祖传。”
“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他咕哝说。
我从卧室里取来钱和书。我像藏书家似的恋恋不舍地翻翻书页,欣赏封面。
“好吧,就这么定了。”他对我说。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比起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它显得更真实,仿佛这个荒谬的故事是叙述者亲身经历的。
B.“我”面对这本无尽之书时,起初因为好奇而被吸引,然后发现对它探究得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就越多,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最终产生恐惧而逃避。
C.小说《沙之书》运用曲折深奥的隐喻,让读者犹如走进了一个迷宫,既有迷失方向的困惑,又有发现的新奇,彰显了作者对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
D.小说中的“我”单身住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有一家老小,这故事或许无法完成,单身意味着主人公是一粒沙,而芸芸众生都是一粒沙一样的存在。
(2)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题目“沙之书”的含义及作用。
(3)请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沙之书》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地方。组卷:16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2021年5月15日早上7点18分,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在这个红色星球实现软着陆的国家。中国的第一次火星探测,就完成了“绕、落、巡”三大目标,这是美国、俄罗斯、欧洲和印度等任何一个进行过火星探测的国家都没做到的。
请将下面三个名词扩展成一条短信发给中国的航天英雄们。要求:①以“航天英雄们”为称谓;②语言连贯;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④不得多于80个字。
祝融 火星 火种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时速60公里到350公里,人们的出行速度越来越快,出行距离越来越远,但是,仍有81对“慢火车”行驶在祖国的大地上。这81对公益性“慢火车”,惠及600多个边远山区。它们是当地百姓的上学车、赶集车、运输车,更是“梦想车”“脱贫车”“致富车”。有不少“带货车长”长期活跃在这些“慢吞吞”的列车上,给旅客推荐扶贫产品,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钢轨为他们编织起日益方便与美好的出行之路。比如,在成昆线上的大凉山“慢火车”,使用彝语和汉语广播方便少数民族旅客乘车;在枝柳线上湘西境内的“慢火车”,20余年票价未涨,减轻山区百姓出行成本;在辛泰铁路线上山东地区的“慢火车”,既是城里人的“旅游车”,也是山里人的“致富车”……
“慢火车”上不仅有旅客,还有农产品,有时为方便“带货”,还会把列车上的座位去掉。虽然是绿皮火车,但内在设施和乘坐体验却不断完善,座椅、餐食、时速等,早已不是“旧模样”。如果说一日千里的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慢火车”传递的就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读了以上关于“慢火车”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