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巩固(每题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11引用:2难度:0.9
  •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年5月钟扬________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
    ②设计部主任知道钟扬太忙了,想拜托他帮忙牵线或________一些专家。
    ③“3•15”晚会曝光了“社保掌上通”APP违规违法________个人信息的问题后,工信部第一时间责令国内主要应用商店全面下架“社保掌上通”APP。

    组卷:6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如人们要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就幻想出一位大神女娲,女娲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人们要解释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就幻想出“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故事,以此说明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些描写英雄神的故事,这些英雄神同样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产物。当时,生产力的低下,让原始人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就幻想创造出英雄神,从而具有超人能力。这些英雄神既是率领他们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领袖,也是他们的保护者和朋友。事实上,这些在人们想象和幻想中产生的英雄神往往就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某些智慧和才能出众的曾率领本部族人创造过英雄业绩的一些人物。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1难度:0.7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拼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 亿吨大关

    组卷:8引用:4难度:0.9

二、文字运用

  • 11.根据给出的首尾语句,发挥想象,有创意地补写出中间的一段文字。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100个字。
          窗外,有一棵法国梧桐,样子并不高大,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
     

          我常常坐在窗边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国梧桐带来了绿的欢乐,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清妙的歌声?

    组卷:0引用:1难度:0.9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屏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说起研究杂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让袁隆平对水稻充满了遐想,他决心挑战传统的经典理论,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着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非易事。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寻寻觅觅。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后,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
          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的。正当不育材料秧苗研究搞得如火如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此时,袁隆平沉着冷静,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仔细思考,终于拨开云雾,提出了解决办法。到2000年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为全面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在分子层面探索超级稻秘密,2000年5月,科学家宣布,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惠及全世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了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学成后都留在外国。有人便跟袁隆平说:“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认真地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农博网《袁隆平与杂交稻》)
    材料二: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天眼”、“天宫”、“蛟龙”、大飞机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科学家们倡议: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南仁东用10年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爆发了泥石流。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陈芳、董瑞丰、刘宏宇《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B.经过袁隆平不懈地努力,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到2000年平均产量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C.材料二的三个小标题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步步深入。
    D.两则材料对两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进行了叙述,包含两位科学家科研的艰辛,也含有成功之后的喜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袁隆平不反对研究生到国外留学,他相信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能回来的。
    B.根据材料一内容我们可以推断,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是在赞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
    C.两则材料都引用科学家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两位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人物传记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A.用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人物真实性
    B.两位科学家都是我们时代的楷模
    C.材料一与材料二叙述都非常生动
    D.两则材料都采用第三人称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都具备的可贵品质。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中的“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部分的行文脉络。

    组卷:15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