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2/13 5:0:2
一、文言文。(36分)
-
1.默写与运用
(1)千磨万击还坚劲,
(2)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4)
(5)《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手法,将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是“组卷:8引用:1难度:0.8 -
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东篱记 (节选) 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①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埋五石瓮,潴泉为池,植千叶白芙渠,又植木之品若干,草之品若干,名之曰东篱。
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②以玩,朝而灌,暮而锄。凡一甲坼③,一敷荣④,童子皆来报,惟谨⑤。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见其性质,探《离骚》以得其族类,本之《诗》《尔雅》及毛氏、郭氏之传,以观其比兴,穷其训诂。又下而博取汉、魏、晋、唐以来,一篇一咏无遗者,反覆研究古今体制之变革。间亦吟讽为长谣短章,楚调唐律,酬答风月烟雨之态度,盖非独娱身目遣暇日而已。
【注释】①茀:杂草丛生。②颖:嫩芽。③甲坼:外壳裂开,发芽。④敷荣:开花。⑤惟谨:小心翼翼。
(1)【甲】诗作者是
(2)【乙】文第2段和【甲】诗“采菊东篱下”中的“采”意思相近的字是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辟舍东茀地
②名之曰东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盖非独娱身目遣暇日而已。
(5)【甲】诗【乙】文都有“东篱”一词。【甲】诗中,东篱之下可采菊,可组卷:17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34分)
-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风筝的前世今生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南方称“鹞”,北方称“鸢”。相传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墨翟制造的。《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只“木鹞”或许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②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③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而曹雪芹在其《红楼梦》第70回中,曾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蝙蝠、沙燕、凤凰、美人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④从唐宋开始,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
⑤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⑥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影响,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⑦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有删改)(1)阅读第①—⑤段,完成下列填空。
①第①—⑤段按照
②风筝材质的变化:木→竹→
③
(2)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墨翟做的木鹞是否是最早的风筝还有待考证。
B.据《武林旧事》,宋代已有清明放风筝的节令习俗。
C.中国的风筝是先传到日本,再传到阿拉伯和西欧的。
D.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人类最早的飞机就诞生于此。
(3)从全文看,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组卷:63引用:2难度:0.4
三、综合运用。(20分)
-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道:“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结合这句话和你阅读该书的体会,谈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句话对即将迎来毕业的你的意义。
组卷:19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题目:这才是生活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组卷:14引用: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