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殷璠的整个诗学思想中,“风骨”实居于首位。《河岳英灵集》序里有一段回顾唐诗由初而盛的演变过程的言说,认为贯串于其间的一条主线,正是诗中“风骨”由失落以至恢复、由逐渐形成以至发展成熟的进程。其中揭示了自己的选诗标准,也有“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官商则太康不逮”的说法,同祥体现出以“风骨”为首要的着眼点。
按以“风骨”论文,发端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或可溯源于曹丕“文气”说);从其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的解说看来,当是指刚健有力的文章质性,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发作用有助于克服六朝后期文坛的颓靡习气。“风骨”的这种力量又来自何方呢?曹丕“文气”说将其归源于作者个人才性(甚至是先天决定的),孟子另有“养气”之说,以为“浩然之气”“面义与道”,则显然归属于儒家的教化。刘勰《风骨》篇里引证了曹丕的见解(其《明诗》《时序》)诸篇还谈到建安文人发扬才性以造就“慷慨以任气”的文章风骨的实例,而又宣扬通过“思摹经典”或“熔铸经典之范”以形成风骨,可算是两家之说的综合。
“风骨”进入唐代,开始起了变化。唐初史家为要给新王朝创立一代新风,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要以北方的“气质”来救济南方的“清绮”,这“气质”便有“风骨”的意味在。“风骨”一词中所可能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深沉的人生感慨更突出。盛唐时,标举“风骨”已成为诗家共识,如李白推重“蓬莱文章建安骨”,高适赞扬侯少府诗“风骨超常伦”,岑参称许杜华诗“骨气凌谢公”,皆是。故殷璠以“风骨”论诗,实亦风会之所趋,并非个人的独见。
尽管如此,盛唐人谈“风骨”,仍有其时代之特色。建安文人身处“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时,虽怀有慷慨之志,而不免常带悲凉之意。唐代文人则处在大有为的时际,诗风中哀感的情味相对减少,刚健、明朗、飞扬、壮大的气象得到凸现,构成了盛唐“风骨”的主要色调。与此同时,殷璠诗学“风骨”论的特异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将“逸气”(自由放达的超世情怀)包容于“风骨”的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盛唐诗坛的两大潮流边塞诗派和田园山水诗派,多以“风骨”归属前者而忽略后者,就因为我们的观念中惯常以“风骨”同济世用世乃至愤世、嫉世的人生态度相联系,于是田园山水诗里所表现的隐逸出世的情趣,便落|到了视野之外。实际上,“超世”也可能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坚持超世的路向也需要有生命的力度,陶渊明便是其中的典范。
由此看来,殷璠诗学中的“风骨”是以陶渊明式的“真气”加注于建安区骨之中,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风骨”的理念。在殷璠的观念里,无论是济世的信念、愤世的感慨甚或超世的情怀,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书系•意象艺术与唐诗》)材料二: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风骨”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已属比喻义。
“风”,又可称为“风神”“风韵”“风概”“风华”“风节”等,它们都是指具有外在可感的个性鲜明、独标风韵的精神风貌,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不自觉地呈现在人的神色和举止行为上的征候。“骨”,又可称为“气骨”,“骨便”“骨气”等。风骨合用,既有外在可感的风貌,又有骨气的内在神情与外在韵度相统一的精神气质。,
“风骨”作为一个文学美感特征,借用形象的词语,描述一个整体的美学风貌。具备风骨的作品,必然具备刚健有力、简约明晰的言辞;二者是统一的。风骨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批评术语,它是作品所透发的带有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美学风貌,而不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简单相加。
风与骨虽各有所指,但是在和辞采的关系上,它们又共同构成一方,与辞采构成表里对应,有主有从的两个方面。在二者的关系上,刘勰又着重阐述风骨应居于主要的地位,风骨可以作为文学的内在要素,可以和辞采构成表里关系并占据主导地位。风骨作为文学的内在要素,是相对于语言表现的外在形式而言的,但是,不应该将它坐实为文学作品的实际内容,它乃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文章的情理所抽象和虚化成的审美意象,是作品内容的“神”而不是内容本身。
由此看来,风骨,必须和文采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完美的艺术作品。“风”“骨”,两者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作品思想感情所显现的“风姿神貌”,反映出人物总体精神风貌以及艺术作品所展示的以抒情主体的精神气骨为其主要内蕴的总体美感特征。
(摘编自王少良《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研究》)(1)下列关于“风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由初而盛的过程,即诗中“风骨”由失落至恢复、由逐渐形成至发展成熟的进程。
B.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关于“风骨”的完整论述,全部源于曹丕的“文气”说。
C.文学批评中的“风骨”是一个概括文学美感特征的词,形象描述一个人整体的美学风貌。
D.“风”与“骨”虽然各有具体内涵,但是在和辞采的关系上,与辞采能够一表里对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例述较多,把“风骨”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论证,让读者看到了它的来龙去脉。
B.殷璠认为无论边塞诗派还是田园山水诗派,都可能有积极的人生姿态,都可呈现“风骨”。
C.风骨透发作品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美学风貌,但非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简单相加。
D.相对于作品的语言外在形式,“风骨”与文学作品的实际内容相关,甚至就是内容本身。
(3)下列诗句,全部具有“风骨”特征的一项是
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丁: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4)两则材料都围绕“风骨”论述,论述有哪些不同?
(5)有人认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满含“风骨”,有人认为没有。请依据材料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组卷:3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叛逆的儿子(节选)
白朗 柏年憋着一肚子闷气,暂时离开他一见生怯的妈妈、爸爸和华丽的屋子,穿着学生服背着手站在大风口,呆看着过往行人。他的目光并不转移,只是笔直地望着前面。
老人和阿小由他身旁悄悄地走近时,那一阵急促的咳嗽使他掉转头去。这时阿小已经匍匐在地上,在擦着流下来的泪,老人还在上气不接下气地咳嗽。
“唔,这不是老伯吗?你为什么沦落到这步田地?”柏年注视了老人一会儿,最后不觉惊奇地喊了这么一句。
老人听到突如其来的话,遂止住咳嗽,用袖口擦了擦咳出来的泪水,仔细地看了半晌,方恍然大悟,乐得心弦跳动起来。
“啊呀!原来是吴少爷,不想老天还有眼睛,使我遇到了三年不见的从来可怜我的人。咳!少爷,你先给我们找一点吃的吧,吃点东西再说我们的事吧,咳!”
“老伯,你千万不要少爷少爷地这样称呼,叫我的名字好了。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去找些饭来给你们吃。”
柏年很坚决地说了一句,便匆忙地走进院去。
“少爷,盛那么多的饭做什么?”受了老爷、太太熏染了的厨子钱兴,看见柏年由外边一直跑到厨房,拿起向来不用的头号大碗,盛满两碗刚做好的大米饭和炖牛肉,要他帮助拿到外边去,他放下了正在切肉丝的刀,不明所以地问。
“不,给叫花子。”
“少爷,你要给叫花子恐怕不够吃呢,就是人够吃了两条狗吃什么?并且,这白花花的大米饭、香喷喷的肉叫花子配吃吗?我们的家具被他的臭嘴玷污了,还怎么使,……”
柏年不待钱兴往下再说,便抢着很兴奋地说道:“不要你管,人要紧还是狗要紧,你为什么可怜胖得路都走不动的狗,而不同情快要饿死了的人?”
“哼,狗吗?它能看家。同情穷人有什么好处,在你看不见的时候,他还要偷你的东西。烧杀、抢夺、绑票……不都是穷人干出来的吗?”
“现在没有工夫和你讲闲话,无论如何,我有我的自由,用不着你来干涉,快点把饭帮我端出去好啦!”
柏年真气极了。钱兴不敢再说什么,迫不得已地皱着粗黑的眉头,噘着嘴,捧着热气腾腾的饭,随着柏年走出厨房。柏年拿着筷子,端着碗,放开脚步向老人走去。钱兴却学着老爷的派头,迈着四方步,慢慢地跟在后面,嘴里嘟嘟哝哝不知说些什么。
老人和阿小如同小燕待哺般地抻着瘦长的脖子,注视着院中,在渴望着。
老人最后流着感激的泪把碗交还给柏年。柏年牙齿紧咬着,拳头紧握着,全神贯注地听完了老人叙述他悲惨遭遇的经过的话,脸色已经变成苍白。
爸爸的呼唤、钱兴的催促不能使他们再继续谈话,柏年把袋里仅有的两块钱塞在老人的怀里,安慰了几句话,便匆匆地和钱兴奔向爸爸的房中去。
爸爸左手持着烟枪,右手拿着“笑而观景”倒在床上,面前放着一套精美的烟具,边看着手里的小书边骂道:“真他妈的,明明梦着‘杀猪不出元桂’,却出了个‘合同’,今天又输了他妈的六七十元,唉!”
妈妈跪在佛前,用六个铜圆在摇卦。
柏年站在门限,在思量着王老头几方才说的和目前父母的可恨及可笑的情形,心中是烦恼极了。爸爸一转身看见了他,立刻换了一副庄严的面孔,气愤地问道:“你上什么地方去了!我喊你为什么总喊不着?”
“在大门口散步,碰到了同学,在那里说几句话。”
“又在讨论什么杀人放火的事吧,妈的,此后,不准随便出去,放学就得回家,否则,打断你的狗腿。”
爸爸由庄严变成暴戾,骷髅似的脑袋凸起青筋,凹陷的眼睛圆瞪起来。
他决定不再忍受。从前的服从完全是为的念书。现在呢,书不想再念下去了,不愿屈在敌人的腋下,要做一次决斗。
柏年勇气十足地和他爸爸抗争起来。爸爸气得卷起袖子,要拿起烟枪打他,还没抬手,又急忙缩了回去,小心地把它放在烟盘里,便换了一把扫炕笤帚。
柏年虽然挨了一次暴打,但是他心里觉得十二分痛快,因为他反抗了他的爸爸,同时也下了决心。
……
“唉!三太爷,有灵有圣的,我的儿子不知去向了,现在已经是两年的工夫,你老人家千万给圈回来。”
柏年的妈妈跪在佛龛前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祷告着。
“吴公馆的信。”
邮差来了,送来了柏年的一封信,柏年的爸爸一气读下去,边看边骂,身上也哆嗦起来。信是这样写的:
父亲,我现在是去了,将永远地去了。世界上的人没有不爱他的爸爸的,所以我也一样爱你,但同时我也憎你、恨你、怨你,你的奸猾、残忍、欺骗、自私……已经充满了你的生命。我不愿常此这样看下去,我要救出我自己。
……
爸爸,我明知道,你看了这封信一定要气个死去活来,但是我怎么忍也忍不住了,因为我们是父子的关系,所以,我老老实实地向你说了,这个请你原谅吧。
别了,永远地别了。
我们眼睛里放出了血的光。
去奔向我们的征途,走上光明的平坦的路。
你的儿子柏年绝书。
一九三三年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柏年站在大风口,“目光并不转移,只是笔直地望着前面”,这是柏年在决定反抗桎梏他、让他窒息的封建家庭前内心思想斗争的外在表现。
B.老人在认出柏年后,“乐得心弦跳动起来”,是因为老人知道柏年可能会帮助自己,他是一个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的人,他的出现可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C.柏年在全神贯注地倾听完老人叙述自己悲惨遭遇后,“脸色已经变成苍白”,柏年的内心深深被老人的悲惨遭遇而震惊,惊诧于这个“吃人”的社会。
D.离家出走两年后,柏年终于给自己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柏年对父亲说:“将永远地去了”“你的儿子柏年绝书”,这是柏年临终前对父亲的绝望告别。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如“你千万不要少爷少爷地这样称呼,叫我的名字好了”,让人体会到柏年的闪光点。
B.小说的细节描写精妙而传神。如“学着老爷的派头,迈着四方步,慢慢地跟在后面”,细节写活了人物肮脏的内心世界。
C.小说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如“如同小燕待哺般地抻着瘦长的脖子,注视着院中”,运用比喻生动表现了人物的迫切期待。
D.小说放弃了对环境的着力渲染,专注于通过情节的推进、细节描写来塑造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艺术形象,进而深化主题。
(3)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一的创作是否符合文本二中鲁迅先生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57引用:1难度:0.1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疫情影响下,消费者出游行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不少人不再,倾心于长途游,①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旅游行业的新变化,一些企业和个人运营者“一哄而上”一味追热点,本身缺乏相关运营的经验和相应的能力,这就带来了产品供给不规范、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从长远看,各种建设及服务等方面,需要各省市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引导,并出台相关规范和标准对诸如资质等进行更好地管理。当前有些地方已经出台《露营宫地京区化管理办法》等条例,以便更好地提高旅游的品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组卷:2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航空公司将客机内最不起眼的塑料杯从13克减轻到9.5克。正是这减掉的3.5克重量,使航空公司每年少排放20吨二氧化碳;在有利环保的同时;航空公司每年因此节约了大约700万美元的支出。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