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工业大学附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2 23:30:8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 2010 年,美国数据科学 家维克托•迈尔•舍恩 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 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 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 资本,可以创 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 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 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 在线 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 24 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 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 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 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 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 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 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 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 为关键。简单地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 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 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 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 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 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 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 “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广泛的运用,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 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 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选自《国际先导报》2013年7月5日,有删节)(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B.“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的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 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商业资本价值。
    C. “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 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 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D.“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 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 所降低。
    B.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 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
    C.“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 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 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组卷:2引用:2难度:0.9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11引用:15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小扣子看见,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子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C.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组卷:10引用:4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曾祖瑶,高邮令。祖煦,即墨令。父保裔,兴平令。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拱移镇彭门,会中正丁外艰,复表夺情[注],仍署旧职,加朝散大夫。拱镇襄阳,以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
    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干,入为殿中侍御史。两川平,选知兴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转仓部员外郎。
          太宗即位,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太平兴国五年,召为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六年,命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同知京朝官考课。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中正降为本曹员外郎,依旧知杂。未几,又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因是伶官盛言宴会之乐。上曰:“朕乐在时平民安。”是冬乾明节,群臣上寿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圣恩甚厚,臣敢不奉诏。”殿上皆称万岁。
          二年,以年老辞,知河南府。未几,被病罢,分司西京。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锡权河南司录以便养。二年,卒,年八十四。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选自《宋史•滕中正传》,有删减)
    【注】夺情:古时官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称夺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B.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C.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D.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考课:文中指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C.伶官:古时称演戏的人为伶人,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D.出:文中指出官。指由京官调任地方官。如《琵琶行》中“子出官二年”。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中正出身官家,受到重用。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做过县令,而滕中正得到滑帅向拱的举荐,受到重用,官职不断变迁。
    B.滕中正侍奉尽力,备受恩宠。太祖在两洛雩祀时,滕中正侍奉尽力,得到太祖赏识,改任他为仓部员外郎;皇帝喝酒都征询他的意见。
    C.滕中正错荐人才,受到牵连。滕中正曾向朝廷荐举监察御史张白任蔡州知州。但张白借官钱谋求私利,因此滕中正也受到牵连。
    D.滕中正受到称赞,长期为官,度支员外郎候陟上表,称赞滕中正有才干;膝中正曾经官至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刑部郎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
    ②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

    组卷:4引用:7难度:0.6

  • 11.请你根据下图提示的初次使用哈罗单车(Hellobike)的方法及消费规则,写一段话,向老李介绍如何使用此款共享单车,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组卷:0引用:3难度:0.7

五、作文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7引用:5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