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绿谷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二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色容庄。”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二:
          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不下庶人的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即后人所说的礼乐崩坏,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老子和孔子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和孔子以后的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乐崩坏的深刻原因,并系统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史称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
          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传统以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子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他将礼乐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联系起来,以其道论来解释周朝礼乐的核心精神,同时又以礼乐的核心精神来解释其道论的价值内涵。具体来说,老子一方面继承周朝礼的秩序和质朴的精神,同时继承乐的和谐和宁静的特质,另一方面又以道来给予这种精神和特质以新的解释,因此,以道论来诠释西周礼乐的核心精神,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则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探寻和揭示蕴含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仁道的思想体系,并将其作为礼乐的理论基础,使礼乐由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变为包括为政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自觉追求。他还删述礼乐文化经典,由此创立儒家学说,成为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礼乐文化,而且将他所阐述的礼乐文化普及于民众。他开创学习礼乐文化的私学学派,并有弟子三千。他教弟子学习六艺,而以礼乐为先。
    (刘德喜《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有删改)材料三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B.《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如何得体地与他人相处,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等,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C.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为氏族贵族所专有,传授在官府,并学在官府的礼乐文化遭到破坏,推动此思潮兴起的是老子和孔子。
    D.老子将礼乐的核心精神与“道”联系起来,既继承了乐的质朴精神,又继承了周朝礼的宁静特质,并用道来给予二者以新的解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的内容是“序”,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的内容是“和”,用来调和性情。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
    B.礼乐使三代的石斧、石磬、烹调器及饮器这类最实用的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和社会的亲和力。
    C.孔子揭示了蕴含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仁道的思想体系,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
    D.春秋以来,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现象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并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
    (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礼乐文化在当下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近视眼的故事
    【意大利】卡尔维诺
          艾米卡还很年轻,也不缺钱,看上去没什么能阻止他享受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他慢慢有种感觉,那就是他有点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了。比如,以前他会贪婪地注视大街上的姑娘,但现在她们激不起他的任何反应,好像她们只是匆匆经过身边的一阵风。有一阵子,陌生的城市会让他振奋——他是商人,经常旅行——现在他只感到恼火和困惑,找不到方向。
          最终,他找到原因了。原来他近视了。眼科医生为他配了一副眼镜。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变得比以前有趣一百倍。
          每次他戴上眼镜,心里总是有点发抖的。比如他不戴眼镜在电车站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一切,人和物都是那样模糊、平庸、陈腐不堪,他就感到非常悲观,仿佛自己正身处一个不断崩溃的世界中,需要摸索前进,身边是快完全腐烂的物体和色彩。但是,当他戴上眼镜,辨认开来的电车的号码时,一切都变了。观察成了一种乐趣、一道风景;乐趣并不来自特定的目标,单单是“看”这种行为本身就足够了。他看到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就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
          眼镜为他打开的最新奇的世界还是在夜晚。以前被黑暗和各色光晕笼罩的城市,现在表现出了精确的方位、深浅和远近,以前模糊一团的氖光灯现在可以按字母拼出来。满足的心理永远赶不上对未知的贪婪,黑暗是种无底的腐殖质,他永远不会倦于挖掘。他发现星星并非像鸡蛋壳上的破洞那样散布在天幕,而是发出尖利的光束打开它们周围无限的空间。
          眼镜的使用激励他去关注外部现实,同时也使他对自身产生了疑问。比如说,某个不认识你的人描述你,首先会说“他戴眼镜”。这个两星期前还根本与你无关的小小的零部件,现在反倒成了你的主要特征,用来鉴别你的存在。对艾米卡来说,突然变成别人嘴里的“四眼”可真有点接受不了。因此艾米卡挑选镜架的时候,本能的选了一副极其简单的。但只过了一会,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他对自己的脸产生一种剧烈的厌恶,仿佛这不是他的脸,而是典型的某类人的脸。正是这些精巧轻盈的镜片,使他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四眼”,一个工业产品和一个大自然产物就这样融合在一起。
          他又买了一副。这次他来了个逆向选择:他挑了一副眼镜遮住了半个脸,简直是一种变相的面具。但在这样的眼镜后面,他才感觉找回了自己:现在毫无疑问,眼镜是眼镜,他是他,两者泾渭分明。想到这里,他又一次变得开心了。
          在这期间,他碰巧去V城出差。V城是艾米卡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十年前,他离开那里;距离上一次回去,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你知道离开一个你长久生活的地方是怎么一回事吗?隔了很长时间再回去,你会感到陌生;那些人行道、旧相识你已不再能加入它们了;一想到故地重游,就会有精神压力,你必须驱散它们。
          所以,艾米卡渐渐地就不再想回V城了,既然现在,眼镜使他重新认识了自己,那么去V城的机会一出现,他立刻就抓住了它,他要去那里。
          V城和他前几次去时已完全不同了。由于戴了眼镜,他看见了许多无用的细节,比如说某一扇窗户,某一段扶手;而在过去他只是看到它们而已。现在,他感到又回到了从前,甚至比从前还要激动,走在老位置上,看着迎面走来的所有人。
          艾米卡意识到没有人会认出他。眼镜使他能够看清世界,但又黑又大的镜架使别人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当贝蒂出现的时候,他还对这种想法抱着一丝侥幸。艾米卡挡住了她的去路,刚想喊,贝蒂却用胳膊肘把他推到旁边,扬长而去。
          贝蒂也没有认出他。他突然明白了他回来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她,就像他决定离开V城一样;每件事,他生命里的每件事,都只有这一个原因。现在他终于又遇见她了,他们目光相对,她却没有认出他。
          艾米卡取下了眼镜。世界又一次变得模模糊糊,他睁大了眼睛摸索着前进,什么也看不清。有人点头,有人挥手;也许这是在向他打招呼,但艾米卡不能分辨对方是谁。艾米卡在人行道上一会戴上眼镜,一会又取下,一会向每个人打招呼,一会又收到那些朦胧的、无法辨认的鬼魂般的人影的致意。
          散步的道路走到头后,大街还在向前延伸,并且很快超出了城市的边界。路的尽头有树林、沟渠、篱笆和田野。以前,你可以搂着女朋友,夜晚到这里来,前提是如果你有女朋友的话;不然,你一个人来这里,坐在长椅上,听着蟋蟀的鸣叫,你会变得更加孤独。艾米卡往这个方向走着,和以前一样,这里依然有长椅、沟渠、蟋蟀。黑暗中,四周只看得清一排排的阴影。在这里,戴不戴眼镜都一个样。艾米卡意识到,他的新眼镜给他带来的激动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高潮,现在它已经过去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米卡每次戴上眼镜心里总有点发抖,是因为他担心戴上眼镜后的世界会如往常一样平庸陈腐而毫无生气。
    B.文中对选镜架与买眼镜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艾米卡希望被别人认出而不想被当成千遍一律的“面具”的心理。
    C.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客观冷静,讲述了近视眼艾米尔戴上眼镜前后的一系列遭遇。
    D.小说叙述视角多样,以第三人称为主,并加入第二人称,使叙述具有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
    (2)结合选文,概括画线句中“有趣”的具体表现。
    (3)请探究文中“眼镜”的多重意蕴。

    组卷:5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3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无功 伐:夸耀
    B.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C.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小看
    D.于时也 笃:深厚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贵难得 而轻伯夷义者
    B.跨不行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C.常几成而败之 天下之水,莫大
    D.死不亡者寿 顺流东行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D.庄子的文章,富有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奇特的形象世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5)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C.《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组卷:24引用:2难度:0.6

四、经典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他,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
    《红楼梦》中“潇湘馆”名称有着怎样的内涵?

    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五、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纪伯伦
          孤独带给人的不仅是痛苦,它还使人变得深刻。——李泽厚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