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8/23 19: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或“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
          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
          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
          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段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
          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曹雪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其创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对读者理解作品的一种干扰或误导,既然设谜,就会有人来解谜,解谜的意见不同,作品又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会形成悬案。比如凤姐判词,读者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多种说法。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观念、方法的错误会造成对《红楼梦》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隐派红学就代表了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总结的:“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
          可见对《红楼梦》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应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对作品的叙事意图不加理会,也不能将无中生有的观点强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在这一方面,研究者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目前大家可达成的共识并不算太多。
    (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会借助图画来暗示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
    B.《红楼梦》在书中设置谜语,但有时会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会让读者的理解产生分歧。
    C.《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隐藏着预言性的内涵,需要读者放大分析。
    D.索隐派红学过于注重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探索,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受到学者批评。
    (2)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红楼梦》中预言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具体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特点。
    B.文章例举《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的内容及作用,说明作者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C.文章评述了红学在研究《红楼梦》预言叙事方面的状况,呼吁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
    D.《红楼梦》中的有些预叙没有明显特征,但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暗示性预叙的一项是
     

    A.巧姐的判词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B.贾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C.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D.故事开头僧道二人对顽石语:“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方式的利弊。

    组卷:23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柬
    聂鑫森
          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让前来叩访者稍坐,等待主人开门迎客。或者,经过此处的陌生人,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有的主人很风趣,还会在门上贴一条窄长红纸,上写“花草陪人请小坐”。这个红纸条、人们称之为“花草柬”。
          曲曲巷中的高家宅院,就是这种格局。
          男主人叫高振宇,快七十岁了。除了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妻子柳鹂。儿子一家在外地,只有春节时才回来与他们团聚。他们喜欢安静,退休前和退休后一个样,院门常关。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但院门两旁的花事常新,花缸按照时令换进换出,春天的山茶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木芙蓉、冬天的绿梅或白梅。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他们不孤芳自赏,而是让大家赏心悦目,这份心意就很难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院内靠门两侧的墙根下,栽了许多藤本植物,比如迎春花、紫藤花、牵牛花、爬壁虎之类,再用细麻绳拴在院门顶端和扶持植物的竹竿之间,让柔藤顺着绳子爬到门楣上,变成一座花草牌楼,好看。春有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紫相融的紫藤花;夏秋的牵牛花,有红有白有紫,像一支支仰天而吹的小喇叭,仿佛铿然有声。
          退休前,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后来身体不好,改行成了后台的检箱(收检戏服)人。在职时,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下午得好好休息,晚上要演出。柳鹂五十五岁就退休了,高振宇一直唱到六十五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
          人们很奇怪,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他饰《碰碑》中的杨老令公、《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亮相一叫板必是“碰头彩”。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他想的是好好读书,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强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他伤心:“爹,成一个角比成一个科学家还难,嗓子好身材好是爹妈给的‘饭碗’,还得有悟性,能吃大苦。您是成功了,妈就没成。我不是学戏的料,普天下也没几个是!您不要轻易带徒弟,别害了人家。”
          现在儿子在大西北的一个特殊单位工作,已经是总工程师了。
          高振宇真的没有带过徒弟,也不接待上门来求教的同行和戏迷。自己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可心里老觉得对不起人,就让院门两旁的花草表示歉意吧,让人看看花,听听他在院里吊嗓子,或者酣畅淋漓地唱上一段,聊作补偿。到真正退了休,高振宇早晨起床后的大事,是和老妻一起去侍弄花草,一边干活一边轻声哼几句而已。
          处暑后,天气变凉了。
          高家院门两旁,分放着一缸雁来红、一缸白菊花。门楣上爬满了青翠的藤叶,一朵朵直立的牵牛花,红红紫紫,还有白色的,开得很热闹。巷子里的人,发现天刚亮,就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
          这个人没有谁认识。
          院里传来录音机播出的京胡声,高振宇唱道:“恼恨那吕子秋行事可恶,恨不得插双翅飞过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儿要掌稳了舵。我的儿为什么撒了蓬索?”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
          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有人正要喊“好”,中年汉子忙站起来,摆摆手,又深鞠一躬,然后再坐下听。
          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
          中年汉子站起来,朝挤在巷道里的几个人拱了拱手,然后飘然而去。
          第二天早晨,中年汉子又来了。
          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
          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
          那个中年汉子没有来。高振宇也没有打开录音机,没有唱“哭头”。
          又过了些日子,外地的一个京剧团来湘潭演出,主角是谭派老生传人、年方四十的景金石,戏码是《打渔杀家》《碰碑》《四郎探母》。海报上还贴了照片,景金石就是那两个早晨来听戏的中年汉子!
          巷子里立马欢腾起来。
          “景老板肯定是来请教‘哭头’唱法的。”
          “那么,高老板怎么不开门迎客?”
          “你想啊,高老板多少年都不点拨人了,再为一个外地人支招,别人会怎么说!”
          “对呀。我猜想有高老板的师兄弟用电话引荐,定好了时间,他在里面唱,景老板也是谭派传人,一听就明白诀窍在哪里。”
          “高老板并不失礼,门上有花草柬,门边有花草陪客。”
          “买票去!听景老板的‘哭头’,等于是听高老板的‘哭头’!”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柬”体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好客、亲近自然的生活品格,也暗示主人公高振宇的秉性是诞生在当地土壤之中的。
    B.高振宇“院门常关”,“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又主动和街坊打招呼,体现了他卓然独立又不失亲和的精神风貌。
    C.“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高振宇唱“哭头”,是为了表达他对儿子拒绝学习京剧、京剧艺术后继乏人的伤感心情。
    D.高振宇唱“哭头”两天,景金石过来听了两天,第三天景金石没有来,高振宇也没唱,暗示他们之间心有灵犀的特殊关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大量描写环境,情节主线迟迟不出,但读者并不感到头重脚轻,因为前半部分含有不少后面情节的铺垫。
    B.小说详细描述了高振宇唱“哭头”的情形,对景金石如何与高振宇取得联系、演出的状况并未做具体交代,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C.“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一句在结构上至关重要,既承接上文,解释高振宇种花养草的原因,又引出下文景金石学艺的情节。
    D.小说最后人们的议论,照应了开头对“花草柬”的介绍,对高振宇不开门迎客作了补充说明,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完整。
    (3)小说塑造景金石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开头对湘潭巷子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多人认为,虽然甜味有增肥风险,但却能给人带来快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①_______,很快会让人重新归于抑郁的状态,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更加严重。日本研究者在一项对近千人的3年定群追踪研究中发现,每天喝甜饮料多的人,的确会增加抑郁风险。消除了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发现,那些每天喝4杯以上甜饮料的人和一周喝不到1杯的人相比,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了90%。当然,数据分析也表明,按糖的摄入量来分析,15g以下的糖摄入量和抑郁风险没有关联。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如果只喝一小杯酸奶是不用担心的,因为100g酸奶中只有7.5g的添加糖。
          ②_______?研究者认为,一方面,动物实验表明大量摄入糖会使动物焦虑和抑郁行为增加,皮质醇水平上升,特别是发育期的动物摄入大量糖之后,压力调控系统会发生紊乱,从而增加抑郁风险。另一方面,③_______,而肥胖本身就使身体的压力调节能力下降。
          另外,甜饮料能够引起糖代谢紊乱,而这类代谢紊乱会造成低度但持续的炎症反应,从而增加抑郁风险。还有动物实验发现,长期饲喂大量添加糖的饲料会降低树突状细胞的血清素1A受体,这个受体减少之后,下丘脑中血清素合成和释放的反馈控制就会发生紊乱,对压力的应对能力下降。这个机制对于预防抑郁十分重要。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小李果然是能说会道,单位的同事们今天算是真正见识到了。
    B.张老师教育学生说:“作为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C.见小刚出了小区大门,李强忙催促王明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D.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仁人志士做事,一定是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除公害,并把这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
          材料二:“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李斯)这句话意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
          材料三:“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比赛,请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