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4 8:0:9
一、积累•运用(32分)
-
1.班级将开展“走进语文生活,感受语文魅力”的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阅读海报内容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六月,时清日长。亲爱的同学们,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大。语文的点滴都是生活,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语文就是享受生活。语文,让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语文,_____;语文,让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失意者的心怀。语文或博大深沉,或chì热如火,或温情似水,或矜持不苟,或濯洗污浊,或陶yě身心。涵泳其中,你会不禁地仰慕、沉醉、震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chì
②陶yě
③矜
④濯
(2)请结合语境,解释“涵泳”这个词语的意思。
(3)请你在画线处填写句子,使之与前后的句子构成排比关系。
(4)请选出与“博大深沉”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
A.温情似水
B.时清日长
C.享受生活
D.濯洗污浊组卷:6引用:1难度:0.8 -
2.生活处处有语文。
最近,山东淄博烧烤频频“出圈”,一跃成为网络“顶流”。“进淄赶烤”,是不少网友关注的热点。人间烟火气,容易“熏得游人醉”;短视频特有的视觉冲击力,成倍放大了这种诱人效果。淄博烧烤让无数游客不远千里前来“打卡”。大学生、网红大V等群体纷纷“种草”,让淄博烧烤变得“炙手可热”
(1)网络和生活中常冒出一些新词,结合材料,联系生活,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写出他们的网络流行义。
怼/卷/出圈/打卡/种草/天花板/奥利给
(2)淄博烧烤的成功,引发同学们对“网络对生活的影响”的辩论,一方认为网络影响利大于弊,一方认为弊大于利。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组卷:4引用:1难度:0.8 -
3.主题系列活动中,老师想考查大家这一学期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出了下面题目,请你完成。
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
(2)有约不来过夜半,
(3)
(4)马上相逢无纸笔,
(5)
(6)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坎坷时,只要不气馁,不放弃,一定会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7)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的诗句是: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理解(58分)
-
10.文学类文本阅读。
大先生
赵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一个身影,破衣旧絮,裕裤挂在肩头,跟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好看极了。就这样,他留在了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凌木匠。
③后来,村里人知道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学缺个先生。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躁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点点头,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
⑧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他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命令道:“国家的政策,拿着!”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⑨后来,大先生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1)阅读文章,概括“大先生”为村民做了哪些有益的事。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躁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
(3)小说第②⑥⑧段,三次写到大先生眼睛的“浑浊”,体会“浑浊“所蕴含的不同感情。
第②段: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第⑥段: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
第⑧段: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4)选文第⑩段结尾言简意赅,独具匠心,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5)“先生“二字是一种尊称,是对父兄长者和教师的称呼,“大先生”更是对有德业者的尊称。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组卷:10引用:1难度:0.5
三、表达•交流(60分)
-
11.作文。
灯塔点亮了澎湃的海洋,星星点亮了浩瀚的天空。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在点亮我们的生活。旺盛的紫藤萝,点亮了宗璞,让她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倔强的小桃树,点亮了贾平凹,让他充满了向上的朝气;善良的老王,点亮了杨绛,让她体悟到人性的光辉.…
请以“点亮”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