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7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痈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练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材料二
    《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全部的意蕴。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红楼梦》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深刻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这样的小说在过去是没有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我亡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在于作者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这么一个悲剧。
          什么是曾雪芹的审美理想这要联系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他写了《牡丹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曾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曾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曾雪芹就虚构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遇”,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逾逼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铜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逃)”的交响曲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
    《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曾雪芹对整个人生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以上是我对《红楼梦》的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阐释。《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既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又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
    B.材料一从六个方面简述了《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和突破,突出了它对我国文学的创造性贡献。
    C.《红楼梦》意蕴中哲理性的层面体现在曹雪芹对人生的感悟,并引导读者去体验人生的某种意味。
    D.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问释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语言生动新鲜、精练隽永,富有创新性和表现力,纠正了书面语言和方言土语的弊病。
    B.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致性,其核心都是“情”字,都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C.大观园寄托了曹雪芹的理想,是一个“有情之天下”“清净女儿之境”,也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化身。
    D.从贾宝玉被毒打、大观园中晴雯、林黛玉等少女一个个走向毁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
    (3)下列选项,有关“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由欢而悲的历史过程,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B.《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提出了新的追求内在思想性格一致的爱情婚姻观。
    C.《红楼梦》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改变了以往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
    D.《红楼梦》不仅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4)材料二中《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对《红楼梦》悲剧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说也可怜,八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更何从谈到书房的窗子!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蜡梅那就更好,蜡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设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你还可以看朝霞的艳红;再不然,看想象中的邺宫,“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
          ⑤“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地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种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前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更使你感到满目清辉。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⑨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而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返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返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大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雷,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写于1946年9月15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抗战归来,既无卧室,更无书房,实属遗憾,这却促使作者摆脱现实的束缚,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谱写一支有关书房的畅想曲。
    B.本文写北窗之妙,将笔墨聚焦于一个特殊的角度——北窗的光影效应,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淡、素雅、隽永的诗境,体现了东方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
    C.作者在想象中把书房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好了,他在北窗外设置了带古老的有石斑的粉墙,粉墙距离窗子适中,墙边还种植了一行疏竹。
    D.本文借书房的窗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创作环境和清幽恬静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战争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批判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说也可怜”开头引出全文的叙述运用有限视角,“我”作为亲历者,又是叙述者,使叙述真实可信。
    B.作者大量引用典故和古诗,扩大了文章的容量,表现了保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又使文章典雅精致文质兼美。
    C.本文的人称有点特别,大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而第④⑩段则用第二人称,既使文章亲切自然,又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D.本文以窗子为线索,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使全文浑然一体。
    (3)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中,有通过窗子“框景”之说。本文第⑤段,作者“开窗西望”,一幅美丽的图画映入眼帘。画线的句子是如何描绘这幅画面的?
    (4)本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看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请结合全文分析。

    组卷:26引用:7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 3.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②梦啼妆泪红阑干
    ③老大嫁作商人妇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⑤青冥浩荡不见底
    ⑥铁骑突出刀枪鸣
    ⑦暮去朝来颜色故

    组卷:5引用:2难度:0.6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欢欣鼓舞(额手称庆)。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载风雨兼程(风餐露宿)、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历史性跨越,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速度”,展现“中国气度”。
          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始终遵循“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甲】为原则,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000年,北斗一号又省又快地构建起兼具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双星定位系统。在异常艰辛的自主创新过程中,北斗人在世界尖端科技挑战中牢牢握住了北斗导航的“勺柄”【乙】,在太空组网的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坚实的脚步。
          从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仅仅不到3年时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圆梦全球,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感慨万千:“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齐心协力干出来的,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丙】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北斗人迎难而上(急流勇进),对“一流北斗”始终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不懈追求。
          仰望星空,一颗颗明亮的围绕地球飞翔的北斗导航卫星,见证着北斗事业星空筑梦的历史,也展现着熠熠生辉(流光溢彩)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种既与“两弹一星”【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1)文中四处加点词语,能够与括号中的词语互换的一项是
     

    A.欢欣鼓舞(额手称庆)
    B.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C.迎难而上(急流勇进)
    D.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刷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展现“中国速度”
    B.始终遵循以“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为原则
    C.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它在太空组网的坚实脚步
    D.仰望星空,一颗颗围绕地球飞翔的明亮的北斗导航卫星
    (3)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引号用法,与“‘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中“泥腿子专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老师课上问同学们:“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老师拿起一杯水。有人说三百克,也有人说二百克。“是的,它只有二百克。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老师又问。很多人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材料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等词语进行辨析,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写一篇在高二(1)班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和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班会主题自定;②自拟标题,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⑤卷面工整,字迹清晰。

    组卷:4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