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表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为了统治关系。
          ②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③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有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凡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④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找。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⑤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⑥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⑦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改)(1)根据文章①~③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化过程是陶炼出适应一定文化方式的群体生活一分子,其目的并非为了统治关系。
    B.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
    C.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D.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
    (2)根据文章④~⑥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在事实上有稳定的文化,因为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
    B.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所以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
    C.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D.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能依赖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长者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化的权力并不限于亲子关系,虽然它在亲子关系里表现最明显。
    B.儒家不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而是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
    C.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的有效保证。
    D.基于教化权力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我们可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
    (4)“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这个“不同”表现在哪里?
    (5)作者从“客套中互问年龄”发现了“长幼有序”的社会规则,察微知著,以小见大,表现出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你能不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解释“亲属规则”?

    组卷:3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笔法,不作细描,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生命的高贵,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
    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从情感的表达上,文中的地坛只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把它视作灵魂栖居地。
    (2)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3)地坛带给作者一些生命的启迪,助其走出厄运的阴影。作者在地坛中得到了哪些对生命的启迪?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节选自《后赤壁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古时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木叶,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木叶”即为树叶,出自屈原《湘夫人》。
    C.赤壁,文中指赤壁之战的地点,但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冯夷,即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后赤壁赋》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5)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的极高处,那么,我在极高处都看到了哪些风景?请简要说明。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有人根据文本所选取的典型秋景作了五幅画,结合《故都的秋》对这五幅画排序,并用四字短语命名。

     
    ;②
     
    ;③
     
    ;④
     
    ;⑤
     

    组卷:23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岁分四时,春日的和风细雨,夏日的荷香蝉鸣,秋日的黄菊高天,冬日的白雪寒梅;日有早晚,早晨的清露初阳,傍晚的归鸟落日;地分南北,塞北的大漠草原,江南的烟雨杏花;城乡有异,城市的热闹喧嚣,乡村的质朴宁静……放眼望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时一地,皆有风景。
          请你写一篇散文,可以表达风景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可以抒发风景触发的情思;也可以从风景中生发人生哲理。
          要求:①结构清晰②表达流畅③字迹工整④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