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2022年同步练习卷(6)

发布:2024/11/10 2:30:2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盐在漫漫寒冬中披着它银色的铠甲在北方闪亮登场了。它其实在秋天就亮着她的白牙向北方女人微笑了。秋季是北方人腌菜的时节。家庭主妇们把还新鲜的豆角、辣椒、芹菜、黄瓜、萝卜、芥菜等等塞进形形色色的缸里,撒上一层又一层的盐,做成咸菜,以备冬季食用。北方人爱吃的、一直以来被(  )腌制的酸菜,更是缺少不了盐。盐被白花花地撒向缸里的时候,会发出簌簌的声响,好像盐在唱歌。如果你问一个北方人,你们的灶房里什么物件最多?我猜十有八九的人都会冲口而出:咸菜缸!的确,腌酸菜的大缸,腌萝卜和芥菜的中等型号的缸,以及腌糖蒜和韭菜花的坛子等等,就像乐池上摆放着的形形色色的乐器一样,一进灶房,它们直扑你的视野,并且在你不小心碰撞了它们的时候,为你奏出或(  )或清脆的乐声。
          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的“正宫娘娘”,在寒风呼啸的日子里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北方人较其它地区的人摄盐量大,①_____,似乎不多加盐的食物都是寡淡无味的。北方人对盐有种近乎崇拜的心理,靠力气生活的伐木工及家庭主妇,对盐的青睐可想而知。记得童年时看电影《白毛女》,看到白毛女在山洞里因为多年吃不到盐而过早地白了少年头的时候,盐在我心目中还具有乌发作用,这印象一直(  )至今,根深蒂固。现代膳食讲究低盐少糖,这与北方人对盐的巨大热情是(  )的。北方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江南,②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张旗鼓 阴郁 延续 南辕北辙
    B.大肆渲染 沉郁 沿袭 南辕北辙
    C.大张旗鼓 沉郁 延续 背道而驰
    D.大肆渲染 阴郁 沿袭 背道而驰
    (2)文中画线句子语言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6引用:5难度:0.7

  • 4.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为“行星系”下一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行星系
     

    组卷:15引用:12难度:0.7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度,曾庆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1961年,26岁的曾庆存留学回国时写下这首《自励》诗。59年过去了,不负初心,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遥感、气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
          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数值天气预报诞生之初,准确率并不高,亟须在原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应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使天气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17岁的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是因为当时中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二是因为幼时家贫,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有深切感受。他曾回忆说:“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肯定能减不少损失。我从小在田里长大,挨过饿,深有体会。”
          1970年,作为科学指导,他暂时放下此前的研究,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曾庆存说:“当时做卫星没有经验可参考,资料也很少。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历尽千辛万苦,曾庆存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摘编自吴月辉《曾庆存问天,让风云可测》,《人民日报》2020年1月11日)      材料二:
          在中国科学院,曾庆存还以博学多才著称。他带过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中,除了来自大气科学专业背景的外,还有来自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力学、海洋科学以及控制论和环境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不管是什么方向的学生,曾老师总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戴永久说。在别人眼中,他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小老头。比如,他做得一手好家务,写得一手好书法,经常吟诵摘录古诗,出版了两本诗集,有着“诗人院士”的美誉。正因涉猎广泛,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基础上,也创下多个“第一”。
    “天欲白,兴犹酣,鼓难停,抒不尽,古今中外情。”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曾庆存,正像他写的诗那样,依然壮心不已,对科学如痴如醉:推动建立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摘编自沈慧《曾庆存:风霜雨雪总关情》,《经济日报》2020年1月11 日)      材料三:
    “季风时兮民康物阜,中华文化兮灿烂婀娜。继往开来兮中华学子,发扬我炎黄德智兮,永据科技之先河!”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曾庆存院士表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很难说是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以往的靠数理的公式化求解“已无济于事”,“资料和模型是研究环境变化的两个重要基础,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来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域具有主导权。同时也掌握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的话语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述国家早已提出或建设了自己的地球系统模拟计划。这一计划的启动,无疑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
    (摘编自《他现在要干的事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科学大院”公众号2020年1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庆存院士出身贫寒,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攀登大气科学珠峰,今天虽然已硕果累累,但他仍在努力求索,攀登科学更高峰。
    B.在苏留学期间,曾庆存选择了国际气象学的难题,首创“半隐式差分法”的数值预报,提高了气象预报准确率,从而一举成名。
    C.1970年,曾庆存开始从事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的相关研究工作,在资料少、无经验的情况下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D.在曾庆存对河南农业遭受天灾的回忆中,透露出一个科学家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怀,而这种情怀与他幼时经历分不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现在,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曾庆存及其团队提出的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都被广泛使用。
    B.正因为曾庆存涉猎广泛、博学多才,所以提高了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基础上创下多个“第一”的可能。
    C.曾庆存认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不属于现代科学范畴,不能再依靠数理的求解。
    D.只要做好资料和模型这两个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并利用模型进行计算,就可以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52年在北大改换专业,1970年从事全新领域的研究,这两件事都体现了曾庆存以国家需求为重的拳拳爱国心。
    B.“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建成,将使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具有更多话语权。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曾庆存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一事,作用在于突出曾庆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
    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曾庆存的诗作,这样可以更真实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特点,也让读者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顶级科学家的深远影响。
    (4)曾庆存院士是一位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材料中有哪些其突出成就的体现?请简要归纳。
    (5)曾庆存院士的科研经历,对于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有哪些启示?

    组卷:6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