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2022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2/3 12:30:3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①_____,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②_____,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和语段中加点部分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茶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为“总不能充分去感受那秋味、秋色和秋意”,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3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节选)
    汪曾祺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致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已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时一个,两个的时候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六只脚不停地运动,有时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的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候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地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底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好。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螺婶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柔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范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范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犹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
          蜻蜓一个个选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种通身铁色的蜻蜓,翅膀较窄,称“鬼蜻蜓”。看它款款地飞在墙角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搬来搬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案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童年记忆中的家“颜色是深沉的”,“灰青色与褐色”“黑色”“郁”,这些色彩描写实中有虚,渗透着“安定与寂寞”的感觉。
    B.诗化的语言经常出现在这篇散文中,这种语言往往超越逻辑,却创造出意料之外的意境,如“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C.作者对天牛、蟋蟀、蝉、蜻蜓、土蜂、螳螂的描写各具神采,细致传神,引人入胜,精妙的修辞和丰富的细节刻画让描写格外鲜活生动。
    D.“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作者以成人视角回忆童年时的家中花园和自己在此度过的难忘的快乐时光。
    (2)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我看过一本秋虫谱”,觉得“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这样写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符合“我”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B.“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蒲松龄的小说《促织》采取了“借古讽今”的笔法,揭露社会黑暗,本文也借鉴了这种写法。
    C.本文在结构上苦心经营,题旨追求玄奥深奇,语言却平淡质朴,如话家常,选材力求“日常生活审美化”,风格恬淡从容。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和汪曾祺的《花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同属回忆性文章。
    (3)汪曾祺在作品中描写了园子里的小昆虫,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的感情。
    (4)汪曾祺主张“写景,就是写人”“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三、链接高考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1)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2)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3)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4)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5)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6)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7)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8)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9)先说那街。
          (10)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11)且说那人。
          (12)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13)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14)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15)再说那灯。
          (16)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17)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18)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19)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20)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21)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22)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23)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24)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25)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26)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27)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组卷:43引用:10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