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亦庄实验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0 8:0:9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症”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哪里像失语呢?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没失语啊。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症,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好像特别能“说”,处于表达的活跃状态,但那种表达并非自我的语言创造与生成,而是网络和流行的语言生成。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和友好性,便捷易上手。应用界面、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谓的“能说”,不过是依赖这些“装置”而已,就像一个脱口秀选手依赖着提词器,离开电子媒介装置自动生成的一套语言,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便严重失语了。
          这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严重问题:停思,无思,文字断片。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语症。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是极为艰难的工作。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依赖梗、表情包、流行语的人之所以“失语”,是因为在“被梗说”“被表情包说”“被流行语说”中,失去了思考过程和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
    (摘编自曹林《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      材料二:
          电子媒介在不断丰富阅读方式的同时,也使阅读逐渐趋向碎片化、浅层化。人们的注意力被应接不暇的网络推送分散,追求效率的快餐式阅读催生了大量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如今,它们充斥着网络舆论场的公共讨论空间,在为语言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却也无形中让很多网民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侵蚀着人们进行深度思考与严肃表达的能力。
          必须承认,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电子媒介取知识,而网络新词的特点正迎合了网络语境的需求,使语言在新的表达空间中焕发新活力。首先,网络新词表达效率高、认同广,有助于大批知识水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网民在网络这一迭代极快的语境中,依靠网络用语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迅速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打开交流的契机。同时,网络新词有大量缩写、谐音,表意生动,词汇简短,语言的通俗化在力求打破知识文化垄断的当今,有利于快而广的传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也有“囧”这样符合汉语象形文字特征的词以其生动独特的新意项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然而久食其赐,在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下,人们也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患上“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文字失语症。究其根本,网络新词高效的表达背后,是对感受粗暴的归类和标签化:一切正向赞赏的情感都可归为“绝绝子”,愤懑不解恼恨皆可归作“乌鱼子”……在享受高效表达的同时,语言品质却也随着自身惰性的拉扯而下坠、失重;在习惯于粗浅、娱乐化的表达之后,人们无法再进行细腻、谨严的思考,浅尝辄止的阅读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于语言丰厚内涵细腻的感受能力,只能在模糊的失焦镜头中对事物进行粗暴分类。于是,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将不再是表意含蓄、内蕴丰厚的严肃表达,而是那些冲击力强、吸引眼球但实际内涵空洞的网络词语。当人们脑海中的词库规模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浅薄,他们的表达便无法再精准传达自身感受,从而患上文字失语症。
          值得警惕的是,“文字失语症”的泛滥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文字失语症”无助于个人提升自身修养和境界,更有损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如今,提笔忘字、表达退化的现象已呈泛化之势。不仅如此,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钝化更将使中国广博精深、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成为无人问津、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不仅其已有的价值内涵将逐渐被人们淡忘,而且得不到传承与发展的语言也难以避免因丧失活力而变得僵化陈旧。其次,“文字失语症”使得高度模式化的“梗”、追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流行语以同质化的形式大量传播,污染了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当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逐渐让位于浅薄而娱乐化的调侃戏谑,愈发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使人们逐渐放弃在对话之前仔细思考,转而陷入无脑的非理性狂热中彼此攻讦,本就因多元意见而割裂的网络舆论场将因此更难以通过理性平和的对话以寻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共识。
    (摘编自李嘉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警惕文字失语症的泛滥》)【注】①绝绝子:网络流行语,意为“太绝了”,既可表示极好的赞美,也可表示极差的嘲讽,②乌鱼子:网络谐音梗,即“无语子”,意为“无语了”,常表达无奈、不解、愤懑等情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装置范式”在文中是指人们按电子媒介装置设计好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和交流。这种范式可能导致“失语”。
    B.“被表情包说”,意思是在网络社交中依赖聊天软件生成的表情符号来表达交流,缺乏言语的自我生成。
    C.电子媒介、网络推送、快餐式阅读等,这些都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而流行语的产生则有利有弊。
    D.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传播使人们逐渐失去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也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在微信群、论坛里侃侃而谈、表达活跃的人,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些“语梗”患者。
    B.电子媒介装置可以自动生成相关语言范式,在现实生活场景的表达中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C.网络新词虽通俗化、表达效率高、认同广,但同时也空洞浅薄同质化,因而不被严肃语境认同。
    D.文字失语症会污染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使得网络舆论场很难通过理性平和的对话达成共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之所以特别能说,是因为他们创造与生成了一套自我语言系统。
    B.重视频轻文字带来的“停思、无思、文字断片”问题,实质上是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灾难性退化。
    C.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在电子媒介时代无人问津,是因其丧失了活力、得不到发展而变得僵化陈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导致人们患上文字失语症的罪魁祸首,应警惕它的泛滥。
    (4)根据材料内容,给“文字失语症”下一个定义。
    (5)同样是关于“文字失语症”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写作意图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根据上述材料为治疗文字失语症开两条合理的“处方”。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退僻邪而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股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诸之久矣。”曰:“何故诸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代贾谊《新书•先醒》)【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退僻邪而忠正 进:提拔
    B.谓先所以存亡 寤:明白
    C.谏臣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
    D.御曰:“臣之言过也。” 谢:推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
    B.若吾生者,何以食 吾属今之虏矣
    C.吾被服
    D.君之所以亡者,大贤也 越国鄙远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世不绝贤——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
    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
    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
    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即位后,清退奸佞,任用能臣,讨伐无道,诸侯们都心悦诚服,庄王凯旋后仍然深刻反省自己。
    B.宋昭公出亡后,反省自己亡国是因为在朝内外只听到别人的赞美,却听不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于是改变行为。
    C.虢君逃亡时饥渴交加,车夫马上提供了洒食,因为车夫预料到虢国会灭,虢君会逃,因而做了储备。
    D.车夫明知虢国会灭,却不肯提早进谏,防患于未然,这种重视自身荣辱而忽视国家利益的做法是作者批判的。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
    ②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6)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
          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②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注】①犯:(当面)触犯。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

    组卷:8引用:1难度:0.5

三、《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阅读(7分)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③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④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1)翻译画线句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结合以上四则《论语》,简要概括如何成就君子人格。

    组卷:11引用:1难度:0.6

四、诗歌阅读理解与名句默写(22分)

  • 4.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
    (1)对张孝祥《念奴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这是一首风格婉约的词,也是浪漫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D.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对比写物境与心境,突出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此时诗人感觉大自然为我所有。
    B.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C.孟诗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这是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3)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组卷:12引用:1难度:0.6

八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作答

  • 1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里的“根本”是指植物的根。根,常常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请以“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5
  • 12.“妈妈为什么逼你学习?是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是为了你累的时候,随时可以打车回家;是为了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可以住自己喜欢的酒店。”近日,一些印着“清华妈妈语录”的墙贴、挂画走红网络。这些语录传递的观念大多与金钱有关。
          对此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8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