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ㅤㅤ北京中轴线是指位于北京老城中心,从外城最南端的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一直延伸到地安门、鼓楼、钟楼,绵延7.8公里,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并始终决定整个北京老城城市格局的庞大建筑群体。这一建筑群,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汇集了自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制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ㅤㅤ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展示,尤其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系统,如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以物化的建筑符号,延伸到精神性的祭祀礼仪。这些礼制建筑系统一方面体现了历史传统以物化建筑形制而延续;另一方面,通过祭祀活动,以严密的仪式教化人的精神世界,将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以礼“事天”“敬天”“祀天”的同时,以“礼乐”教化规范人伦道德,营造一种天地和煦、人神合一的宇宙图景,人与自然圆融和睦,万物都井然有序。
    ㅤㅤ中华民族在“国家认同”方面有着十分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择中建都”,“择中建殿”,再到都城中轴线的形成,究其根本,乃是君王执“中和”之政的物化象征。“中”是相对的,需要两翼、四面、八方呼应,强调聚拢向心、均衡对称,是国家价值认同的强化与突出。北京中轴线构成了对“中正和谐”这种秩序的清晰表达。“以中为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秩序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审美意象。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中的建筑展现了对这种审美意象的极致追求。两侧对称布局的城市区域衬托着居中的中轴线建筑群,形成了恢宏壮丽、纲维有序的城市景观。
    ㅤㅤ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城市中心建筑群,穿越了多个功能复杂的城市功能区,呈现了宫城中帝王的生活、内城中王公官僚的生活、外城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秩序生活最具完整性的物质载体。
    (取材于蔡晓璐、吕舟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以中轴线为依据的建筑群的一项是
     

    A.位于永定门内,中轴线左右的皇家祭祀场所天坛和先农坛。
    B.由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所形成的起伏有序的建筑群落。
    C.位于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
    D.北海、中海、什刹海等湖沼岛屿组成错落有致的园林建筑。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B.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C.两侧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了恢宏壮丽的城市景观。
    D.建筑的秩序与社会生活的秩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材料二ㅤㅤ为了传承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市在启动中轴线整体保护立法程序的同时,也展开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ㅤㅤ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世界遗产,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载体。且不说从元代延续至今一直都是商业街区的前门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仍然繁华,哪怕是故宫、天坛这些曾经的皇家禁地,如今也一直保持开放状态,接待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如此,像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还融合现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理念,打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当我们在北京中轴线上游走,穿梭,还会看到众多仍然具有活力的老字号以及数不清的非遗项目,商业和文化在北京中轴线上相互交融,共同生长。正如专家所言:“物质和非物质的融合,从整体上反映了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人类文明发展延续的过程。”
    ㅤㅤ为了让中轴线“活”起来,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发起了“数字中轴项目”。项目重点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展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游戏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等新技术和文化内容创意形式,深挖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而探索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模式。通过“数字中轴”,更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直观感受中轴线的恢弘气势和四季变化,同时还能通过实时互动的方式,全面了解中轴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ㅤㅤ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探索、宣传北京中轴线宏伟壮丽的建筑形态、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参与到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和由此激发的文化创新中,使北京中轴线通过遗产保护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逐步彰显出来。
    (取材于相关报刊及网络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物质与非物质融合”观念的一项是
     

    A.改造前门大街,恢复“铛铛车”(有轨电车),重点建设“非遗”文化街。
    B.腾退因历史原因定居社稷坛的市民,使被民居包围的古树重现挺拔身姿。
    C.文物保护单位在鼓楼上安排击鼓表演,让游客体会暮鼓声中的沧桑变迁。
    D.故宫出品儿童版的应用小程序《皇帝的一天》,带领孩子们了解清代宫廷。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中轴线“文化特质”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正和谐
    B.井然有序
    C.保护传承
    D.融合共生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的重要意义。

    组卷:31引用:1难度:0.5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过秦论(下)
    贾谊
    ㅤㅤ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ㅤㅤ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禽者,救败非也。
    ㅤㅤ秦王足己而不问,遂不变。二世受之,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ㅤㅤ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取材于《新书校注》)注释:①子婴: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后投降刘邦,不久又被项羽所杀。②遂:因循。③三主:指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兵而守之 缮:整治
    B.无藩篱之难 曾:竟然
    C.秦地山带河以为固 被:背靠
    D.而不改 因:依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然困险阻而不能进者 非铦钩戟长铩也
    B.诸侯起于匹夫,利会 然后六合为家
    C.而身禽者 天下笑者
    D.遂过不变 则不可同年语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行军不带粮食)看见人家就去吃饭,靠蛮横行于天下
    B.案土息民以待其弊
    秦(只要)使疆土安定,让百姓休养生息,来等待诸侯疲困
    C.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来整治法度,设立刑罚,从而天下大治
    D.繁法严刑而天下震
    法令繁苛,刑法严酷,以致天下不安
    (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秦仍占据有利地形,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陈涉”等外部因素。
    B.文章运用假设、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指出秦王朝的江山是不该被断送的。
    C.与《过秦论》上篇相比,本文语言相对质朴,但说理更缜密,论述更周详。
    D.作者于篇末点明创作意图,即劝诫西汉的统治者应当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5)用斜线(/)为选文第一段中画曲线的部分断句。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6)《过秦论》(下)在论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时,指出了秦王子婴的过失。请依据文本内容,概述秦王子婴有哪些过失。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ㅤㅤ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ㅤㅤ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ㅤㅤ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ㅤㅤ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论语•子罕》
    ㅤㅤ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注释:①忮:嫉妒。②臧:善,好。
    (1)请解释“耻躬之不逮”和“匿怨而友其人”。
    (2)综合以上材料,孔子对“耻”有哪些认识?请分条简述。

    组卷:4引用:1难度:0.7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①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雁”指南飞之雁,首句以“征雁”和“已无蝉”点明此时是深秋时节。
    B.第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景象,后句想象中的意境,便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C.第四句的“婵娟”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意思不同。
    D.这首诗以“霜月”为题,由现实到想象再回到现实,意蕴含蓄,耐人品味。
    (2)下列四首诗所写的时令与这首诗相同的一首是
     

    A.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C.玉井无声户已扃,一庭霜月冷如凝。谁怜寂寞书窗下,冻影梅花伴夜灯。
    D.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底用:何用。②扃:插上门闩,关门。
    (3)历代评论家认为,李商隐的七绝诗多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特点。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22引用:3难度:0.6

五、作文(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1.《鱼在高原》第⑤段写到,逆水而行激发起奋进的力量,鱼儿们你追我赶,不甘示弱,成了一股逆向而行滚滚向前的洪流。对“逆水而行激发起奋进的力量”,你有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ㅤㅤ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 12.请以“一起向未来”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思想健康;有情节,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