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必修1《第四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研究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传统分析普遍认为,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开始从不同方面考虑在较长时期内碳排放约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传导机制。
          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效应,主要是在控制了碳排放水平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会随之发生变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向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由此,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建立两种不同的路径机制。
          机制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也就是说,通过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到单位产值碳排放更低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机制二:通过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在这一作用机制下,资源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实现在既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碳排放约束条件加入主流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即将产业、生产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的效率性调整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而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最优理论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其中,机制一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资本、劳动项,体现碳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生产水平提高;机制二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全要素生产率项,体现通过碳约束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产效率提高。
          虽然碳排放约束的作用机制一和作用机制二均对稳态下产出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机制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终点的,而机制二中的技术进步却是无止境的。因此,碳排放约束的第一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小,而碳排放约束的第二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力将会越来越大,充分发挥机制二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将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系统稳态下产出水平达到更高的稳态值。
    (摘编自靳祥锋、任栋《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机制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分析普遍认为,碳排放约束将给潜在的经济增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B.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定位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大单位碳排放两个方面。
    C.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水平得以提高。
    D.两个机制分别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但影响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两个机制,重点强调了机制一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B.文章开篇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引出有关碳排放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C文章重点剖析了碳排放约束的影响途径以及如何借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D.对于碳排放约束的影响,文章首先阐释概念,再分层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就有希望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
    B.如果在生产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就有希望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目标。
    C.技术进步无止境特点使碳排放约束的效力越来越大,直至达到碳排放为零。
    D.基于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经济领域须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组卷:3引用:3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摘编自201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国家宝藏>持续热播 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材料二: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2018年1月9日中国教育网《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肯定了央视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B.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D.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B.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C.《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受众意识”,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

    组卷:1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 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我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即将退伍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支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被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一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老兵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在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但是,马是有编制的,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就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者能成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猎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支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既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又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身影,我感到了愧疚和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他的到来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使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了短句。
    (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
    (3)“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组卷:0引用:2难度:0.7

七、语言文字运用

  •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哪里跌倒哪爬起,这是正确做事不服输的精神。
    材料:
    坚持    进取    借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        它山之石可攻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登高而招  锲而不舍   逆水行舟   借力打力  绝不气馁   定点打铁
    答:
     

    组卷:11引用:14难度:0.7

八、写作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种种“无人”值守的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从无人售货机、无人银行柜员机、无人售票公交直到眼下的无人值守图书馆、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我们或许会联想到:便捷,关怀,规则,秩序,管理,信任,自律,道德,进步,时尚,创新,失业……
          某网站开辟“我也来说说‘无人……’”专栏,现在请你来发声。
          你可以将最熟悉的某种(些)“无人”公共设施(服务)与某个词或几个词连结起来,展开思考与联想,表达你独到的看法或体验。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5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