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1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翻译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亲戚畔之 (2)法家拂士 (3)舜发于畎亩之中 (4)人恒过,然后能改 组卷:48引用:1难度:0.8
二、对比阅读
-
2.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以下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 与时俱进 B.地利不如人和 风和日丽 C.环而攻之而不胜 出奇制胜 D.池非不深也 池鱼堂燕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3)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组卷:81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列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迷信鬼神和灾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池非不深
②委而去之
③王数封我
④人之所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3)甲文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4)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组卷:76引用:2难度:0.3 -
4.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坚固,巩固 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牺牲玉帛 牺牲:放弃,舍弃 D.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呼尔而与之 B.其乡人曰 其真无马邪 C.肉食者谋之 前人之述备矣 D.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庄公说:“太大小小的罪状,(我)虽然不能(——)观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B.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观察,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C.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件件)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D.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即使不能(件件)明察,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都写到战争。甲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乙文叙述了战争的时间、对象以及战前的准备情况。
B.两段选文均体现民心的重要性。甲文有力阐述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乙文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明战争需取信于民。
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以“天下顺之”对比“亲戚畔之”,彰显“得道”之效;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
D.两段选文语言简明。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一词就凸显取胜的信心,乙文以一“鄙”字就表达了曹刿对权贵的蔑视。组卷:179引用:5难度:0.9 -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上》)(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池非不深也 ③服御无所增益 ④国家亡事
上 下 诏 赐 民 十 二 年 租 税 之 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召匠计之,直百金。
(4)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及效果如何?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可以体现?组卷:540引用:2难度:0.5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①“组卷:814引用:4难度:0.5 -
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
③镇国家
④连百万之军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连百万之军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组卷:858引用:6难度:0.7 -
8.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所恶勿施尔也
(2)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组卷:650引用:5难度:0.5 -
9.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吕不韦《吕氏春秋》【注释】①陈:国名。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
(1)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放弃) 欲伐陈(攻打,进攻) B.寡助之至(极点) 民怨上矣(国君,君主) C.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城郭高(外城) D.三里之城(城:城墙) 陈可取也(取:夺取) A.多助之至 兵伐之 B.则民力罢意 入则无法家拂士 C.环而攻之 笑而遣之 D.以天下之所顺 以顺为正者
A.甲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观点。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B.甲文先用守城而不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从攻城而不胜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C.乙文中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截然相反的原因是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
D.两篇文章均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得人和”即“得道”,“得道”则“战必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而 蓄 积 多 赋 敛 重 也 则 民 怨 上 矣组卷:134引用:2难度:0.5 -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1)请用“/”为【甲】【乙】文划线处断句:(每句限两处)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2)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①委而去之。
②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5)【甲】文中哪一句话能概括【乙】文的核心思想。组卷:164引用:2难度:0.5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青龙①时,禁地多鹿。有诏杀鹿者死,并籍②其家;有不告者同罪。禁地广轮千余里,鹿日蕃息,百姓病之。是时蜀兵数犯境,帝问高柔曰:“安得猛士,使守西界,而虏不敢犯乎?”柔对曰:“臣闻圣王用兵,百兽皆可使战。今禁地有鹿可万头,陛下何不使之?”帝笑曰:“闻有驱虎豹而军者矣,未闻使鹿也。”柔曰:“何但鹿,雀亦可使。昔卫懿公有乘轩③之鹤,而民不得余粳稻④,戎人伐之,公使国人逆之,国人不往,皆曰:‘使鹤’。今天下未一,戎马在郊,正宜积谷养民,以卒大业。而乃有猎禁,群鹿暴犯,残食生苗,民虽障防,势不敢御,至如荥阳⑤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方今天下,生财者少,而鹿之所损者多,卒有兵戎之役,水旱之灾,何以待之?”于是帝悚然,更令使民得捕鹿,无伤禾稼。
(选自《经世奇谋》)
【注]①青龙:三国时魏明帝(曹睿)的年号。②籍:没收入官。③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④粳稻:水稻的一种。⑤荥阳:地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蜀兵数犯境
④戎人伐之
(2)翻译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闻有驱虎豹而军者矣,未闻使鹿也。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甲】【乙】两文在论述内容上的相同之处?组卷:80引用:3难度:0.5 -
12.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甲诗的作者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论证了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B.乙文叙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从写作意图看,甲诗和乙文都提示人们,将思考聚焦于战争中的“人”。
D.在写法上,甲诗将“翁”与“妪”对比,乙文将“得道”与“失道”对比。
(4)甲诗表达了作者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13.阅读下列诗文,完成问题。
【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甲诗的作者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其作用。
D.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4)甲诗中的“组卷:61引用:3难度:0.5
三、课内阅读
-
39.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问题。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组卷:8引用:3难度:0.7 -
40.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士兵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C.寡助之至 至:极点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A.环而攻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 B.委而去之 濯清涟而不妖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杀之以应陈涉 D.然而不胜者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C.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D.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入,结构缜密。组卷:77引用:2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