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新疆建设兵团十师北屯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8 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彭程(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材料二:
          自媒体时代,同质化写作倾向越来越严重,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的作品越来越多。不少作者在重复(模仿)别人,也在重复自己,很多作者在迎合读者而不是引领读者。这种状况在散文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散文写作本就被视为一项低门槛的写作,自媒体的兴起让散文成为最受欢迎的文体,写作者与阅读者都远超其他文学作品;一些写作者因之把散文写作当成很轻松很容易的事情,散文写作迎来了空前的泛滥,但并未迎来真正的繁荣。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徐可《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材料三:
          现实与真实一宇之差,其义却相去甚远。“现实”加“主义”,就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客观世界因此可以被系统化,理念也得以完整化。而“真实”这个词汇,就无法与“主义”相叠加,真实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事实本身,而“现实”这个词汇,源于卢卡奇总体性历史观的影响,在文学场域内,就具备了某种整体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认可。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刘军《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
    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左右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操教徐晃、张郃双敌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曹操得脱。
          天色微明,黑云罩地,东南风尚不息。忽然大雨倾盆,湿透衣甲。操与军士冒雨而行,诸军皆有饥色。操令军士往村落中劫掠粮食,寻觅火种。方欲造饭,后面一军赶到,操心甚慌——原来却是李典、许褚保护着众谋士来到。操大喜,令军马且行,问:“前面是那里地面?”人报:“一边是南彝陵大路,一边是北彝陵山路。”操问:“那里投南郡江陵去近?”军士禀曰:“取北彝陵过葫芦口去最便。”操教走北彝陵。行至葫芦口,军皆饥馁,行走不上,马亦困乏,多有倒于路者。操教前面暂歇。马上有带得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吹晒;马皆摘鞍野放,咽咬草根。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曰:“适来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惹出赵子龙来,又折了许多人马。如今为何又笑?”操曰:“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那里去!”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操先拨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张飞从后赶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回顾众将多已带伤。
          正行时,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操:“那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博,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放。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曰:“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写的是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火烧连营后,兵败逃至华容道被关羽放走的故事。
    B.小说的描写非常细致,如“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吹晒”等描写,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C.小说节选内容为“诸葛亮智算华容”,而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的。
    D.小说第五段主要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关羽重义的个性,并用诗对其行为进行了评述。
    (2)下列对小说有关人物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败逃之中,任由士兵劫掠村民,喝令人马践踏伤病而行,面对士兵的号哭之声,竟然声称“生死有命,何哭之有”,显示了他带兵无方的无能。
    B.即使在败逃途中,曹操也时不时放声大笑,既看得出他豪放洒脱的枭雄个性,同时也显示他对赤壁战役失利的不以为意。
    C.通过“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一句话,可以看出战神赵云虽战功赫赫,终是一个大小不辨、贪财误事的普通人。
    D.关羽不骂曹操,而称丞相,充分体现了关羽内心之“仁”,有不杀之心。对此,孔明早已料到,有意安排他设伏华容道。
    (3)小说中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章回题目为“诸葛亮智算华容”。诸葛亮的智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组卷:2引用:6难度:0.7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已经传播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很多省市也已与德尔塔正面交锋。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认为,______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德尔塔病毒和老的病毒株比起来,传播率增加近100%。广东省暴发的该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经研究也提示,该病毒的传染力比以前的流行毒株增加了1倍。
          冯子健还表示,德尔塔毒株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______是最主要的一个方式,打喷嚏、咳嗽甚至说话喷溅出来的呼吸道的飞沫携带病毒,会导致跟他近距离接触的人感染。
          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认为,新冠病毒疫苗是第一次在人类使用,所以很多还是在数据积累过程当中。临床数据显示,任何一款疫苗都不是百分之百预防感染的,但是总的判断,______。我们国家去年以来采取的防控措施也都是有效的。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上面文字,请用整句提出三条防控德尔塔病毒的措施,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组卷:9引用:1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1915年《新青年》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让人们重新认识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和壮美篇章,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曾经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豆瓣网友  万千
    “年龄越大越钦佩百年前为了国家民族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他们才是最酷的年轻人,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革命万岁!青春万岁!”——豆瓣网友  环形山
          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我的回答是:“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续集应由当代青年来写!”——豆瓣网友  嗯嗯
    《福建日报》的“观点”栏目开展“新时代青年的觉醒”主题讨论,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议论性文章向该栏目投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