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徵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改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材料二: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
(改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
B.“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C.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展。
D.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B.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入诗,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C.南宋张戒批评指责苏轼“以议论作诗”的新诗风,这与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
D.陆游咏梅,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序》)
B.“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
C.“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
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组卷:4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消息
丁玲
“老太婆,厨房里去吧!”她的小儿子阿福爬完了吊梯从那门洞里钻了进来。跟在他后面爬进来的,又是那个穿灰短衫,胁里夹着一件卷着的长袍的人。
儿子没有望她,脱下蓝布褂,坐在床上,一边让那人坐。老太婆懂得又是那回事了。
自从有了这回事以来,儿子就变得高了一点儿似的,更不把娘看得起。在她的心上,悄悄罩上了一层被漠视的悲哀。她卷起那堆破布,望了望那人,便弯腰走出去了。可是她没有到厨房去,却在吊梯边爬进另外一个门洞,一间小到只能睡一个人的阁楼。老太婆听着他们已经开始,便屏住气用心听着,一点儿也不心躁,耐心地注意着前楼上。
天色黑了下来,家家都在弄夜饭,柴的烟,劣等的油烟,在每家飞腾,氤氲在几条弄里,慢慢向上升,飘去了。可是那小阁楼,却没有通气的地方,旧的烟塞在这里,新的烟还窜了来。
老太婆忍不住不断地呛了起来,“咳咳咳咳咳……”
“你娘病了吗?咳得这样狠!”
阿福便大声说:“老太婆!叫你下去!这样热,躲在那里做什么?”
她晓得他们在嫌她了,却偏不下去,用一块布抵着嘴,让眼泪鼻涕流满脸上。她要听他们说一些什么。
过了好一阵,那个人才走。阿福走到厨房找冷饭。老太婆便也从那黑洞里爬了出来。
“老太婆,你病了吗?”坐在后门口,抱着小狗子的媳妇,和正在装饭的阿福都同时问了。
“哪里?我满好的呀!”在她满脸的皱纹里,在她的声音里,充满了从心上漾出来的满足的高兴。
儿子和媳妇都上厂去,她一人又坐在原地方补短褂。一边补着,一边觉得有点儿不安,有一些话,总想找个人谈谈,而且总想做一点儿什么才好。可是找什么人呢?一个人很苦闷地又坐了半天,心里面总没有把这事放下。后来连自己也不觉得怎么就走到后弄的王婆婆家了。王婆婆正在用木盆洗衣服。她站了半天,同她说了几句闲话之后,便忍不住问了:
“你还记得之前到恒丰里去吃饭的事吗?”
“哪里会忘记,大伙儿烧,大伙儿吃,只要是穷人都有份,我说要长远那样就好了。”
“你知道那是什么人拿出钱来的吗?”老太婆故意认真问着。
“怎么不晓得?都说是一个姓刘的拿出来的,后来被赶跑了啦!”
“姓刘的,他哪里有钱?有钱的人肯做这种好事吗?那不晓得多给我们几个工钱还好些。这个钱是……”老太婆说到这里,便慎重地把声音放低了慢慢说了出来。
“哦!……”王婆婆惊诧起来了,“那这是个什么人呢?”
“不是一个人,是好些,说是有100万个人大家拼拢来的一笔大款子,特为我们汇来的。因为东洋人打上海,我们不替东洋人做工,饿饭,所以才说是烧饭大家吃啦!帮穷人的。”
“难怪!这样才讲得过,穷人帮穷人,我说呢,那姓刘的又不是傻子。老太婆你,从什么地方听来的?”
“从前也睡在鼓里的。可是我听见了啦,说是他们打了胜仗,在商量送东西……”
“这是应该的,他们既然帮我们,我们也得帮他们……”王婆婆自以为是地这样说。
于是两个老太婆就商量着买什么东西。只是都只能拿出几个铜板,买什么都不够,于是又愁倒了。后来还是王婆婆主意多,她说再邀几个老太婆就容易啦。
现在有了新鲜事做啦。三个老太婆去买布,两个老太婆去买线;红布放在怀里,像宝贝似的捧回来了。什么都安排好了,十几个老太婆围在一块,可是又有人说要钉花,她看过别人的,也是钉了花的。是的,既然东西是送人的,就总得合式,于是又拼了钱,派人再去买黑布。东西做成了,把东西卷好,大家又说到一些希望来了。说得忘了神,就像真的上海的世界变了一样:一天只做七个钟头工,加了工资,礼拜天还有戏看呢,坐包厢,不花钱……
隔天,儿子同那人又来了。老太婆听到他们的脚步声,心就跳起来,在补着衣服拿着针的手,也微微制止不住地抖着。她抬头去望那人,那人正望着她,非常和气的。她好像有了一些勇气似的,决然地从怀里把那包东西拿出来递过去,她说道:
“这是送他们的,请你转交去……”
“哪个?……”那人接过来东西。
“他们!你们常常讲的,我们晓得的……”
“哦……”那人有点儿明白了。
“14个老太婆拼拢来的,一点儿意思……”
纸包在那人手里打开来。他欢喜得笑了。阿福也惊奇地叫着:“老太婆!是你们自己做的吗?……”
“是的……”她欢喜和着骄傲,有点儿抖起来了。她忍不住又咧开了嘴。
“呀!你们真好,我一定替你们交去,还告诉他们这里的老太婆都自动地送东西,爱护他们,希望他们胜利……”
“呀,真好!老太婆们也组织起来了呀!”那个人快乐地说着。
老太婆心里满怀着愉快,在梯口掉过头来看,她们那东西,铺在板凳上的,红的上面又钉了黑花的,放着无限的光辉。
1932年6月[注](有删改)[注]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对进步人士进行迫害,同时也进行了文化“围剿”,对进步文化进行打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阿福之前就对老太婆不好,自从有了“这回事”,更加看不起她了,她也因此感到了悲哀。
B.老太婆明明知道儿子不想她听,却偏偏流着眼泪鼻涕也要偷听,表现了她对信仰的执着。
C.十几个老太婆聚集起来凑钱准备礼品,说明大家都怀有感恩之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D.儿子和媳妇都上厂去了,老太婆找到了王婆婆,是因为她有些无聊,总想找个人闲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表现老太婆高兴的心情,写“在她满脸的皱纹里”,写她“忍不住又咧开了嘴”,画面感非常强,就像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B.老太婆是小说人物之间的纽带,她一方面从自己儿子处听来消息,一方面将消息告诉给其他人,一方面又将东西交给“那人”。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主次分明的三件事,发生在老太婆家里的两件事较为详细,另一件事则较为简略
D.结尾处红布黑花“放着无限的光辉”,表现出老太婆为“他们”做出贡献后的高兴心情,也暗指老太婆们的思想闪耀着光辉。
(3)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4)这篇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充满神秘色彩。请结合文本指出并赏析。组卷:24引用:4难度:0.4
(二)语言文字应用1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①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更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
B.对于他,读书不是追求兴趣,而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
C.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更是一种训练和准备
D.他读书不是追求兴趣,而是一种训练和准备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1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