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布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可见,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起码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据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和田园,和他们实际生活的乡村并不一样,它掺入了太多美化和理想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无非因为乡村只代表了他的童年记忆,是他置身都市喧嚣时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回望。由此展示的只是一个想象的乡村,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生活在乡村之中仍然能够写出田园诗的诗人。比如陶渊明,他既是一位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同时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但是事实上,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美好,他根本无法靠农业劳动养活自己和他的家庭,更难以借此过上体面的生活。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乞食》诗,谈到自己去邻居家要饭的情景,即“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由此,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讲,虽然他们很容易让自己沉浸于乡愁之中,但也并没有妨碍对当下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陶渊明那里吸取了教训,虽然不断追忆田园之美,事实上却并不愿意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当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种既满足都市化欲望又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在实际生活的都市之内营造乡居,即园林。园林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完成了乡居理想向都市的置换或挪移。也就是说,他们情感上回望乡村,理性上又拒绝回归乡村,变通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回望对象的乡村直接搬到城里。就此而言,园林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把存在于记忆或空间远方的乡愁,借助园林置入当下生活,使乡愁对象如在目前。在此,所谓的乡愁,最终就以园林这种物化的形式被表现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城中村”。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原因之一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材料二: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乡愁是时间的一种积淀,它需要具体的空间来承载,乡愁随着游子所处时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乡愁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写了四个时间段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共是八个空间。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互相生发,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互为依存。没有时间,空间就是虚泛的。反之亦然。
          乡愁形成的原因很多。或是独在异乡。如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的情景,因此就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佳节尤甚。或是归期难定。如唐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所描述的比王维那一首还要凄凉:不仅背井离乡,而且归期难定。或是家乡变了。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是:从军六十五载,好不容易回到故乡,但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亲人都不在了,自己仍然没有归宿感。
          可见乡愁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空间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二是由于时间流逝,人们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记忆中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
          国外也有学者讲到乡愁形成的原因。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在《自然地理学》中讲道:“据说山区的空气是乡愁,特别是瑞士人乡愁的原因,因为瑞士人如果来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在听到其民族歌曲时,就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当人们不允许他们返回故乡时因此而死。”康德的话表明,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乡愁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概括地讲,都是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与空间异质。
    (摘编自曾大兴《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愁》)(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
    B.乡愁有典型的理想性质,中国传统文人田园诗之美,是对并不美丽的原乡的审美表达。
    C.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陶渊明是少见的身在乡村而能写出田园诗的人。
    D.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诗人展示的是异乡人对故乡的想象,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会有乡愁。
    B.农耕民族与游牧或商业民族故乡观念的有无浓淡决定了土地对他们生存的约束。
    C.乡愁的产生以人离开故乡为前提,这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理论并不矛盾。
    D.两则材料虽分别从文化艺术和文学地理学不同角度探讨乡愁,但都谈到了乡愁产生的原因。
    (3)关于“城中村”的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村”是既能满足中国传统文人的都市化欲望,又能抚慰其乡愁的变通方法。
    B.“城中村”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人沟通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是乡愁的物化形式。
    C.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的都市营造园林。
    D.中国传统文人将体现审美记忆的乡愁借“城中村”置入当下,使乡愁对象如在眼前。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请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诗中乡愁产生的原因。

    组卷:8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丁香花下
    黄秋耘
          今年的暮春和初夏,我是在北京度过的。除了刮风天和阴雨天,我吃过晚饭后就遛到中山公园去,去紫丁香花丛中消磨掉整个黄昏。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子上,让那浓郁的花香弥漫在包围着我的气氛里,沉思着四十多年来像云烟一般的前尘往事。对于一个性情孤僻而心境寂寞的老年人来说,这恐怕是最难得的享受了。
          一个熟悉而亲切的面孔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怎么,老黄,又是在这儿碰到你,你好像对紫丁香花有点特殊的感情似的。”
    “唔,也许。”
          他狡黠地眨着眼睛:“在你的一生中,说不定有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和紫丁香花有点什么关系。比方说,在年轻时候,你是不是认识过一个像紫丁香花一般忧郁的姑娘?”
          我稍微沉默了一会儿,就开了腔。
    “这是44年前的事了。1936年3月31日,北平的大、中学生在沙滩北大三院开过一个追悼在狱中受刑病死的战友的大会,会后举行抬棺游行。我们的队伍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警棍、皮鞭和大刀片向游行队伍冲击。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下警棍,鲜血渗出了便帽。看着有一户人家虚掩着门,我推开门一闪身躲了进去。当时我浑身都是污泥和血迹,脸上也是红一块花一块的,不像个人样。院子里收拾得挺干净,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过了半晌,门帘子一掀开,走出来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小个子,大眼睛,年纪看来还比我小一两岁,大概是个高中学生吧。她看到我这个模样,吓了一跳,但还是很镇定地问我‘您怎么啦?哪儿受的伤?’”
    “‘我是个学生,刚才去参加游行,被警察打伤了。他们要抓我。借您这儿躲一躲,行不行?假如您不同意,我马上就出去。’
    “‘您不能出去。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关切地问道:‘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
    “我整理整理衣服,站起来:‘不怎么痛啦!我可以走了。’
    “她拦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迹,警察会认出来的!’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是我大哥的,您穿戴上大概还合适,他个子和您差不多。’
    “我一再推辞,她有点生气了:‘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
    “我走出这户人家,回头望一眼门牌号码。靠着蓝布大褂和呢帽的掩护,我安然无恙地脱险了。”
    “我养好伤以后,总想着要把蓝布大褂和呢帽还给人家。直接送到她家里去吗?万一出来应门的不是她而是别人,那我该怎么说才好呢?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收信人的姓名只写着‘大小姐’收。”
    “我们终于在紫丁香花下见面了。她很大方地走到我面前,稍微点点头示意。
    “当时我总觉得,随便询问一个不认识的姑娘的姓名或者介绍自己的姓名都太唐突的。我只是激动地对她说:‘非常感谢您的帮忙,那一天,要不是换了衣服,我一出门就会被捕的。’
    “‘别客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其实这些旧东西您大可不必还给我。’
    “‘我怕您不好向您的大哥交代!’
    “‘不要紧。他不是经常穿戴的。再说,他和您一样,也是个大学生。他是爱国的,不过,没有您那么勇敢。’“她将手上的纸包递给我:‘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多可惜啊!’”
    “‘其实,您也大可不必还给我。这件血衣,留下来作纪念不是很好吗?’”
    “她稚气地笑着说:‘您叫我搁在哪儿呢?假如家里的人问起来,我又该怎么说才好呢?这件事,除了咱俩,现在还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我爹是个好人,在中学里教书,他胆子小得要命!假如让他知道了……’
    “她默默地望了我一眼,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但很快就说:‘假如没有什么事,我该走了!’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手指尖仅仅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尖。她走到离开我约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她那轻盈而苗条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和茂密的紫丁香花丛里面了。我猛地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说几句话,至少问清楚她的姓名,但我终于痛苦地克制住自己,我不愿意株连她,因为我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声。”
          听完了我的故事,那位老先生无限感慨地说:“在我们一生中,生活有时会像河流一样,和另一条河流遇合了,又分开了,带来了某一种情绪的波流,永远萦绕着我们的心灵……唉!怪不得你那样喜欢紫丁香花。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选自《丁香花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有改动)
          文本二:
    雨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这首诗中的“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看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丁香美丽、高洁、香气馥郁,引逗了作者的情思,老年的“我”觉得在紫丁香花下回忆过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B.姑娘说她的大哥也是爱国的,只不过“没有您那么勇敢”,表明了对“我”的赞赏,也流露出对哥哥的埋怨。
    C.“我”对姑娘说大可不必把血衣还给“我”,是希望姑娘留下它作纪念,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姑娘的好感。
    D.“我”性情孤僻、心境寂寞,但对紫丁香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对四十年前的往事有着年轻人一般的迷恋,无怪那位老先生说“我”是个“古怪的老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香花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盛开的紫丁香花引出对往日曾邂逅的少女的回忆。
    B.在叙述结构上,《丁香花下》采用了镜头切换的方式,突破了讲述者的时空限制,加快了情节的推进。
    C.文章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腻,与动作、语言、肖像描写有机结合,揭示了特定环境下小姑娘的真实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本二《雨巷》节选部分,节奏舒缓、低沉而又优美,营造了具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映照出诗人的孤独感伤。
    (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生活有时会像河流一样,和另一条河流遇合了,又分开了,带来了某一种情绪的波流,永远萦绕着我们的心灵……
    (4)《丁香花下》和《雨巷》两篇作品虽然都将少女的形象和丁香花联系在一起,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组卷:7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此轮疫情正逢冬季呼吸道疾病多发期,教育部防控办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何多病共防是当前教育系统一项重要任务,每个地方、每个学校都要做好疫情防控应急预案,①
     
    ,就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应急预案,做到应隔离的尽快隔离,防止校园疫情向社会其他方面关联。
          王登峰说,中小学生在线课程中增加了指导学生如何在家度过隔离期的相关内容,②
     
    ,体育课、艺术课、劳动课等也要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像在校园一样,参加相关的体育、艺术和劳动活动”。
          王登峰还指出,学校在配合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科普工作。“不仅要让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了解接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个人接种疫苗对学校、家庭和个人的保护作用,③
     
    ,减轻他们对接种疫苗的恐惧。”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红楼梦》中,晴雯、袭人是贾宝玉房中两个重要的丫鬟,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两个人物。在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中,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或“袭为钗副”的理解。

    组卷:4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贵人”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符号。所谓贵人,就是乐于助人的人。在我们遇到困难和瓶颈的时候,希望有贵人出手相助,克服困难;当我们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有贵人鼓励教导,指点迷津;在我们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时候,也需要有贵人用逆耳忠言,批评提醒……人生路上,能遇到贵人的人,都是有福之人。
          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帮助别人,成为贵人。一个人纵有苍生为念,如果不与别人来往,不去帮助别人,“躲进小楼成一统”,自认尊贵也没用。更多人通过帮助他人而成为贵人,也意味着更多人可以遇到贵人。
          以上内容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理解材料,写一篇以“成为贵人”为主题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