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5/27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样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例如,Make 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的故事冲突。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i George WeHls)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lsaac Asimov)的“心理史学”“时空竖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和“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使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再者,如果一个作品中引入了若干项设定,这些设定之间还应该彼此协调,相互支撑,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建构。可以说,在科幻作品中,世界建构是与情节设计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项整体性架构,是体现科幻作品惊奇感的核心依托,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新奇世界的设计,在凸显其惊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使其与故事情节、人物等要素相贴合。因此,世界建构是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者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而这显然也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包括叙事生成模型所无法完成的。
说了这么多,那是否意味着科幻创作——特别是科幻作品的世界建构,是无法由程序和算法来承担了呢?倒也不用如此悲观,只不过我们需要特别设计一项用于科幻作品世界建构的算法,再将其整合进现有的叙事生成算法和文本生成模型中。就笔者的创作经验来看,在世界建构的某些环节,机器学习的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科幻作家在对虚构世界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想时,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考察某一设定会对该世界的哪些部分造成显著影响。在《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里,哈尔•克莱蒙特(Hal Clement)描写了一个重力极大的星球所具有的生态,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则展示了一个富含常温超导矿物的星球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当然,这种算法同样需要和科幻作家合作,才可以真正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但有了它的帮助,科幻作家们无疑会轻松不少,而且很容易在机器学习得到的关联网络中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总体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写作还无法在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这类文体上替代人类创作。但正如柯洁在与AlphaGo的棋局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棋路一样,科幻作者们也完全可以和机器携手写作,并且在机器算法所产生的叙事情节和世界设定中,激发出新的创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惊奇场景和绝妙故事。
(摘编自刘洋《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Make Believe生成的小说往往流于平淡。
B.运用机器写作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要先通过预训练再根据需求进行微调来完成。
C.机器写作往往压制了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之无法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D.在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家创造了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无法完成的世界建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的分析,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
B.文章第三段以科幻作家创造的新名词为例,说明科幻作品需要创新。
C.文章末段以柯洁与机器人对垒作类比,论证机器写作长时间内还无法超越人类创作。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机器写作能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小说,甚至可以模仿作家的文风,但缺乏戏剧性和创造性。
B.不具备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机器写作程序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C.相较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的创作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要制造惊奇感。
D.人工智能算法和科幻作家合作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所以才有了电影《阿凡达》中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
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神有的是时间。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我不赞成“九斤老太”的说法。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温饱问题,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
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
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
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但那时人们好像比较看得开,高考不像现在压力这么大,我们复习备考也不像现在这样大量刷题,老师是不太管的。我自然想考上大学,而且希望过黄河长江,离家越远越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嘛。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读《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革命小说,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
那时没有钱,买不起书,读书一般从图书馆借,或者就在书店站着读。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就很珍惜,会抓紧时间读完。记得《青春之歌》出版时,学校没有钱买那么多书,就准备了两本,每隔几天撕下十几页,正反面贴在公告栏上,让学生围着读,像看连续剧似的。现在我藏书很多,可戏称坐拥书城了,反而失去了当年对于书的那种珍惜与敬畏。
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
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
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哲理性的描写。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
B.书单指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
C.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鲁迅书籍的原因之一。
D.温儒敏先生也认为学习任务太多的确是个问题,虽然孩子精力无限,但任务过多,学生会疲于阅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
B.此次访谈,不仅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
C.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面对现实做出对应的回答。
D.在推进中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能否切实有效加以适当引导,是访谈双方都关心的问题。
(3)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来了青铜 教授从美院退休后,去乡下买了座小院,画画、种花。
可是,这几天,教授的清静日子却被搅乱了——隔邻新搬来一户人家,是姐妹三个,大的十六七,小的八九岁。大的文静,总是着一袭洁白长裙,裙裾笼着脚跟,坐在门帘后头,看书。两个小的却很活泼,跳皮筋、踢毽子,笑闹不休。到了晚上,笑闹声平息之后,隔邻总会浮起一抹箫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有说不完的忧愁。
教授听着这箫声,就睡不着,白天就精神不好。有时正调着色,听到隔邻的笑闹,突然就很烦躁,把笔挪到宣纸上去。
教授就想,看来还是自己修炼不够,心浮。教授就有些自责。
隔日清晨,教授浇完花。沾了满衣花香,就走到隔邻的小院去。妹妹上学去了,姐姐一个人坐在帘后,看书,阳光穿过葡萄藤,穿过帘子的缝隙,给洁白的裙裾镶上金边。教授轻轻叩响院子的木门,问,我能进来吗?
帘后沉默着,显然是对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有些吃惊。紧接着,一朵细小的声音花蕾般轻轻绽开:请进吧。
教授走进来,蹑着脚,惟恐惊醒了花儿的清梦一般,连他自己都没觉察到这下意识的动作。教授走到帘前三步远,停下来。
教授说,你好啊,小姑娘。我就住在隔壁。
帘后的声音说,你好,爷爷。
教授说,我叫李然。你叫什么呀?
帘后的声音说,苗苗。
苗苗垂下了头,羞涩地说,吹得不好。紧跟着又说,吵你睡觉了吧?
教授赶忙摆手,说,不吵、不吵,很好听,教授一摆手,衣襟上沾着的花香就随风飘散开来,飘进了帘子,苗苗嗅到花香,就问,爷爷,是您种的花吗?好香。
教授说,你喜欢吗?
教授说完,不等回答,就慌忙跑回自己的小院去,教授再回来时,手里多了一大捧洁白的百合花,露珠滚动,颗颗晶莹,教授把花递进帘子,苗苗惊喜地叫一声,把脸埋进花瓣里。教授站在帘外,孩子似的笑了。
那一天,俩人聊了一个上午。苗苗一直坐在帘子后头。
从那天起,教授每天都送花过去,两个小姐妹也经常过来看花。只是,苗苗始终笼着一袭白裙,坐在帘子后头,从不迈出一步。教授再画画时,邻院还是有笑闹声,但教授却发现,自己的心反而更静了,用色也多了灵动和天真。只是,夜夜听着那箫声,教授的心就会疼。
这一天,小姐妹又来看花,教授就问,你姐姐怎么老待在家里啊?
小妹妹说,姐姐不喜欢出门。姐姐说她丑,怕人看见。
教授一怔,教授问,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呢?
小妹妹说,在北京打工,舅舅每月送粮食来。
教授没再问什么,隔日,再送花过去,教授就说,今天太阳真好,苗苗,出来晒晒太阳吧。
苗苗垂下头。
教授想了想,说,苗苗,这花儿好看吗?
苗苗说,好看。
教授说,我知道有个地方,种着大片的百合花,雪一样铺着。你想不想去看看?
苗苗点头,犹豫一下,又摇摇头。
教授笑了,说,你能不能把帘于揪起来呀?我们都是朋友了,我还没见过你呢。
苗苗不说话,教授也不说话,秋日黄昏,风中浮动着醉人的花香,只有风吹过葡萄藤的沙沙声,教授走出小院的时候,一抹斜阳投下来,教授的脸上就浮着几许失落。
转眼,冬天来了,小院中的花凋谢尽了,无花可送,教授起初有点张皇失措,但教授很快就拿起画笔,画了大朵的百合。教授再去邻院,帘后就传来苗苗惊喜的叫声,苗苗说,爷爷,你是个画家啊?我能跟你学画吗?
教授笑了。教授就每天去教苗苗画画,从透视教起。但苗苗还是从不走出帘子一步,都是教授带着纸墨笔砚过去,但教授很高兴——他终于可以走进帘子了。
大雪一次次飘落。苗苗学得很快,已经能画出很像样的百合花了,一老一少相对而坐,挥笔泼墨,漫长的冬天,就在两人身边缓缓走过。
这天清早,教授正在院中海边散步,忽然有一朵细小的声音花蕾般轻轻绽开:爷爷——
教授转身,日光越过篱笆;帘子掀开了一角,苗苗睫毛低垂,站在帘后,如新月出岫,幽花依涧,在教授惊喜的目光里,帘子终于完全打开,苗苗拄着双拐,迈出帘外。
教授感觉有泪水溢出眼角。泪光中,教授忽然发现,院外,远山上的雪已经化开,露出星里点点的青绿和鹅黄,而篱间的迎春花,不知何时已悄悄开了。
春天来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教授的初次到来,苗苗先是有些惊讶,最后还是同意了,“一朵细小的声音花蕾般轻轻绽开”写出此时她声音的动人
B.与苗苗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教授夜间听着那箫声,“心就会疼”,这一描写表现出教授对苗苗的关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描写景物,并将其穿插于文中,如倒数第二段中的描写,既照应文题,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引人深思。
D.“教授浇完花,沾了满衣花香”“教授走进来,蹑着脚,惟恐惊醒了花儿的清梦一般”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表现了教授的美好形象。
(2)小说以“春天来了”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契诃夫谈剧本创作时说:“你如果在第一幕里写墙上挂着一把枪的话,那么在后边一定要放枪,要不这把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请依据该理论简要分析小说有关“百合花”的情节设计及其意图。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叫“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其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组卷:27引用:18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比如走班选课,选择什么样的学科组合,选择什么大学,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你做出的每一种选择,肯定有自己的考量和想法。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