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13)
发布:2024/10/17 16: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问。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材料二:
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老庄世界的逍遥无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中华民族留下如此多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传递着民族的智慧,滋养着华夏的心灵。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精神财富却被奢侈地挥霍,政绩工程和文化项目遍地都是。价值观堕落为“价格观”,文化传统变成价格标签。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去智化、粗鄙化。再粗鄙的段子,只要能搞笑,便可风行天下;再低俗的节目,只要能来钱,便被奉为法宝……这类文化现象司空见惯。网络时代,传播形态的巨大变革既为文化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也造成了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的低端化、从娱乐化到泛娱乐化再到愚乐化,从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飞沫化,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难怪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滥,就越失去独立的尊严和品格。虚无化、空心化是对包容厚载的颠覆,娱乐化、泡沫化是对慎终追远的颠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昭德”“乐以安德”的文化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美学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对“德”的定义与追求,变得模糊,不断退让,不断淡化。价值的迷失严重消解着我们在五千年文明传统中所形成的伦理共识。
(摘编自斯文《价值迷失阻碍道德崛起》)材料三:
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传统文化可以看得到,包括各种典籍以及地下地上的物质历史留存,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文化传统你能看得到吗?那是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规则、理念、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是看不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血脉的延续,但每一个人又不可避免地命定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
(摘编自刘梦溪《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
C.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等滋养着华夏心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D.中国文化大传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不同历交时期会有很多变化。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近十年来,如公祭、剧院等文化政策工程项目在各地大量兴起,且多为耗资大、利用率低的大工程。”
B.“文化虚假繁荣,表现为轻浮的喧嚣和肤浅的热闹,文化在泛滥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尊平和品格。”
C.“那些泛滥成灾的公祭活动、劳民伤财的评奖作品、好大喜功的工程项目,不仅与中华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不相符合,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格格不入。”
D.“传播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粗鄙、低俗文化风行,利益至上,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组卷:56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老牛
原上秋
不知道从哪一天,老汉养的牛,成了村里最后的牛。
老汉心生悲凉。他好久不出门了,他是在一群小学生口中,知道了这是羊各庄最后的牛。那天,一群学生,是本村小学的,老师带队,来看牛。老师说,这就是牛。孩子从嘴里发出感叹,好大哟,它吃几碗饭?
①牛曾经担负着日常的重活,拉磨,拉水,犁地,播种。也是老汉的伴儿,一起赶集赶会,一起熬过孤苦的日月。
这头牛是在5年前的顺河集上,老汉看中了,花了所有的积蓄买回的。牛八岁口,有点老。老有老的好处,省钱,温顺。不像刚上套的牛犊,猛张飞脾气,驾驭不住。他和那牛一年又一年地春耕秋收,倒也自在。没想到,人还是那个人,牛却成了村里最后一头牛。
原想着,不拉磨了,不拉水了,只耕种。年轻后生想用拖拉机顺带把那一亩多地捎带了,老汉不让。老汉使惯了牛,那拖拉机毛毛糙糙的,还不把苗扯了。
谁知道,有一天老汉的地被征了。没活干的老汉就经常用手挠牛的脊背,把牛的眼泪挠出来了。牛回头,伸出舌头,舔老汉的手,把老汉的泪也差点舔出来。
隔几天,老汉就把牛牵出来,踏着熟悉的路散步。牛仰头哞叫一声,没有一点回音。早上和傍晚路上很繁忙,都是匆匆上班下班的。其它时候,路是空寂的。老汉和牛最熟悉的地,成了制衣厂。地里不再长出散发香气的小麦和玉米,从车间出来的,是一车车打包精美的衣服。
村长和厂长在村里招工,说衣服卖到中东。老汉不知道中东在哪,反正羊各庄的人穿不了那么多衣裳。一车,又一车,就是没牛车。牛和汽车相遇,就显得多余。
不少人劝他,卖吧,没用了。老汉抽着烟说,它卖过力,有功劳。劝急了,老汉在心里撂一句狠话,你舍得卖你家的?我家的,是媳妇。牛就是老汉家的么,除不能给他个小孩,啥都一样。
搁不住久了,说的人多了,老汉也想不是恶意,它还吃呢,还看病呢,卖地那些钱一动,他的心也动了。老汉头天晚上抱着牛说了好多话,从头到尾,给牛摩挲个遍。第二天,牵牛到了顺河集。合着有个好人家,也是它的福。姑娘大了,也要舍得送人。老汉拿着送闺女出嫁的心,忐忑复杂。
集市上的人围上来,看牛,摸牛。老汉看人。他看出这些人都不怀好意。他们抢着摸着,都说一句话,出不了啥肉。这是讨价还价的技巧。谈前先压低对方身价。老汉吃惊的,是话里充满的杀机。羊各庄不兴拉磨了,不拉水了,不耕地拉货了,难道李庄、张庄也不耕种了,非一刀杀了它?
牛又牵回来了。
牛是他家里的,是不生孩子的老婆。不是挨刀的。
五年了,三间土坯屋子,是牛舍,也是老汉的屋。吃喝撂觉,都一起。夏天一起烧艾,驱蚊虫。冬季,大树根没了材料,一直燃着,把个小屋烧得温暖如春。
烟熏火燎的草房,在活力四射的羊各庄,很遭人嫌。谁家盖楼,都躲得远远的。土坯茅草屋孤零零地兀自立着,不卑不亢的样子。
谁也不知道这土坯房啥年代修造,上岁数的人说,比老汉岁数都大。
原先有办法的家才有牛,老汉没有。大多数家不要牛的时候,老汉有牛了。老汉的牛是公牛,眼睛却含情脉脉。老汉的日子有一种爱恋的甜蜜感受。
没了土地,老汉的生活乱套了。多少个早起,他把牛套上,出了家门又折回。
②锄头和镰刀都忠实地待在门口,像士兵等着他的命令。老汉挨个摸摸,叹口气,一头扎屋里,不想出门。
学生们看过牛,陆续又有人过来。他们看牛,看草房。村长和几个陌生人过来,送来5000块钱。村长说,领导说了,这头牛不能卖,也不能杀。老汉就下决心,一直养着,不杀,也不卖。
后来,一拨拨人过来,操着不同的口音,开着漂亮的汽车,男的女的,带着小孩,看牛,看草屋。他们照相,牛在后面,他们摆出姿势,和牛合影,和老汉合影,和茅草屋合影。
村长又陪着一群陌生人过来,说茅草屋不能拆,不能自己改造。走的时候,又给了一沓钱。
羊各庄的人都羡慕得要死:这些人绕过漂亮小楼不看,专看老汉的老牛破草屋,是咋了?
(选自《短篇小说》2019年4月)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①介绍了昔日老牛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从后文看,它的劳动价值日渐减少直至消失。
B.文章写到老牛和老人的眼泪,眼泪中既有失去土地的失落与难过,也蕴含着彼此安慰、心意相通的深情。
C.村长两次给老人送钱,表明他对老人生活的关心,也暗示老牛和破草屋给村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D.文章围绕“最后的老牛”讲述了老汉与老牛的过往及现状,反映了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的诸多变化。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多处以老汉和村民的视角写村庄变化,如制衣厂、村里来参观的陌生人等,使故事的叙述更真实。
B.在卖牛情节中,作者将满藏杀机的买牛者和视牛如家人的老汉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C.“谁也不知道这土坯房啥年代修造”,点出了茅草屋的古老,为下文一拨拨人来与草屋合影埋下伏笔。
D.画线句②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形象描摹了劳动工具收拾整齐的样子,寄寓老汉对耕种劳作生活的怀念。
(3)文章开篇写村里小学生看牛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31引用:3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 蓄:供养 B.明君制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组卷:2引用:3难度:0.5
六、语言文字应用
-
8.下面是大湾供电所发布的停电通知,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因供电所线路严重老化需要换掉,所以决定自11月28日8:00起,成华初级中学附近地方停电,停电时间于11月28日17:00结束,到时候上述区域将恢复供电。不便之处,敬请原谅!组卷:22引用:12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
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都要优于水果,所以水果虽然
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等含量比蔬菜丰富,并且水果中的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是蔬菜所无可比拟的,而它们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并且大多数水果是可以直接吃的,一般不需要加热,所以它的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营养素损失也少,因此,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字。组卷:25引用:7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