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魔幻本是创作的手法,反映现实是其目的。但是,魔幻的手法常常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所以,“魔幻现实主义”不能完全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应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东方阿拉伯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卡夫卡和福克纳的现代派文学。简而言之,它在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东西方的古典神话、某些创作方法。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异化、荒诞、梦魇等手法,借以反映或影射拉丁美洲的现实,以达到对社会事态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
    (摘编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      材料二: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马尔克新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
          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因此,扎西达娃们一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于是韩少功力图重新拾起散落于边荒的远古楚文化的断瓦残壁,贾平凹通过商州表现厚重秦汉文明孕育下的关中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张力,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构筑他的家族史和他心中的民间英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由热烈归于平静。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冷静地回顾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往,反省自身简单盲从和机械模仿的失误,由此,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
    (摘编自富胜利、杨建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材料三: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诗人与先驱诗人的关系,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每个诗人都害怕已经没有合适的工作制给他干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是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贾平凹说:“不管你受到老庄的,还是马尔克斯的,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最终都要化为自己的东西,构筑自己的意象。”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莫言的《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故事营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又有现代生活底蕴;既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技法的演绎,又有东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生活的气息,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险、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莫言认为,当今汉语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化”。一些批评家也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些说法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规避以马尔克斯作品为“临摹”对象的“临帖式”写作,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如果魔幻书写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当代文学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文学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文学需要“不设防”,作家的视野需要“全打开”。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魔幻现实主义是运用魔幻的手法,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借以反映或影射现实生活的一种创作手法。
    B.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中国作家回归冷静并反省自身,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C.诗人在学习和借鉴先驱诗人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
    D.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应做到“和而不同”,既要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入,我国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就不会产生。
    B.莫言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C.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明中国文坛的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
    D.只注重文学的形式技法而忽视精神内涵,脱离历史、现实与文化,魔幻写作必将陷入困境。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项是
     

    A.《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B.《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作蟋蟀,为全家带来荣华富贵。
    C.《白鹿原》中,灵兽白鹿跑过的地方就会成为风水宝地。
    D.《尘埃落定》中,喇嘛用一碗有魔力的水治好傻子的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
    (5)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以此分析马尔克斯再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原因。

    组卷:16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萧红的时间秤
    鲁敏
          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以它来度量苍莽长河或是当下一瞬,度量古人、前辈或是此际的你我他,一切莫不了然,莫不心平气和,顿去骄躁二字。
          诚然,以萧红在世上停留的长度,只能算是颗流星,可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其笔下,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看得人心慌。
          31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可是,却又很难写她这个人,每次要写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东西再说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钟过去,三十分钟过去,越看就越不想写了。她都已经写成这样了,还能再写什么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她,照抄她,摘录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这里头,有一个很为难人的悖论:一个好的东西,它是那么的好,让我们想要由衷地去赞美、传播;但如果这个好的程度,超过了、覆盖了我们——我们再去赞美它,则又是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实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比我们所有这些老着脸皮在写东西的人都年轻许多。她23岁写成《生死场》,28岁写成《回忆鲁迅先生》,29岁写成《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在写标点符号,字都还没写出来呢。
          最近碰到一个前辈,他问了问我的创作,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恩,40岁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身是汗,几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萧红,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说羡慕或妒忌都不合适,也不准确,不如勉强说是拍案称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学,她的情爱,她的生死,这是绝对不可复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为之难以释怀吧,何以,竟是在31岁上就死了?以一个在当时并不算是大恶疾的肺结核,在医疗还算先进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莱、柳亚子、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的关照或张罗,却偏偏遭遇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时收紧的绳索,最终将她合力致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当的——似乎,老天爷也暗中考量过了,都已经写出了《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先生》了!比起那许多活到耄耋之年的写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经是够了的!
          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
          假设萧红没有死,她竟从那家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里给抢救过来,她健康起来,在战争中幸存,并一直活下去,活到了抗战胜利,继而又活过了国内战争,并侥幸地奇迹般地九死一生,像许多少时苦但老来寿的人一样,她顽强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
          就那么地,她一直活着,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又说不定,她去了他国异域,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像是杜拉斯或是莱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要知道,萧红是个有文学野心的人,她自己在绝笔时甚至写下这么一句:“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当是虚指,但也可视作她的自我期许!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贵重东西的心悸感——要是她还在,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她后来没有再写了。历史,总是最为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性——或许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撂笔了,也或者,她选择完全地成为一个家庭里的母亲了。也或者,随便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等,也未可知。
          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
          故而,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写此文时,查了下以前的日记,发现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萧红,在个人的阅读中,其所占比重实在是小,受她多少影响,或也谈不上。
          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
          话题就又回到了时间。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40岁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这句话表明前对“我”创作现状的不满。
    B.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因素导致了萧红英年早逝,作者借此控诉那个时代的冷漠。
    C.假设萧红“被供起来、抬上去”,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这种结局作者不愿看到,也不能接受。
    D.作者虽然八年前才开始阅读萧红的作品,读的很少,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但依然对萧红怀有深深的敬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萧红的时间秤”新颖别致,运用暗喻,将“时间”比作一杆秤,形象地写出萧红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衡量。
    B.结尾“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一语双关,既暗含了萧红的名字,也凸显出萧红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C.文章使用较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如“此际”“甚或”“故而”等,使语言典雅,突出萧红作品的古典韵味。
    D.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表达对萧红短暂生命和巨大成就的感慨,感情真挚。
    (3)如何理解“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句话的含义?
    (4)本文设想了萧红未死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组卷:21引用:3难度:0.2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歌疗法”是一种提高身心健康质量的心理治疗方法,诗歌特有的唱诵形式、深刻丰富的情感内涵,保证了其宣泄和教育功能的可靠性。
          艺术有节奏,人体也有节奏。入体节奏紊乱,就会产生各种疾病。理想的节奏须能适合生理、心理的自然需要,(  ),人们就会感觉很愉快。因此,①______诗歌就能调理身体,安抚心灵。
          首先,诵读诗歌有宣泄功能。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宣泄,甚至会引发疾病。吟、读、诵、唱的丰富形式,加上诗歌本身具有的韵律美,②______,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其次,③______。人们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能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感悟广博深邃的智慧,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物态的起伏节奏与身心内在的节奏相一致
    B.如果身心内在的节奏与物态的起伏节奏相一致
    C.物态的起伏节奏如果与身心内在的节奏相一致
    D.身心内在的节奏如果与物态的起伏节奏相一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共产党员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始终坚贞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张桂梅一生以江竹筠为榜样。她历尽艰辛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供贫困家庭的女孩免费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近2000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作出贡献。
          张桂梅老师的学生周云丽,师范毕业后放弃了县城的编制,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任教。这是榜样的传承,感人肺腑,影响深远。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