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卷(八)
发布:2025/1/6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代的性灵文人对诗歌情感的表现范域进行了不断的开拓和“探底”。他们以“世情”为诗性情感,把庸碌人生、琐碎生活、平常心情诗意化,创作出了一批新鲜活泼、具有浓浓世俗气息的诗歌作品。他们的这种尝试,不仅推翻了前后七子建立的模拟王国,率领诗坛走出了复古的迷障;更是对以“诗言志”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正统诗学理念的挑战,在完善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经验、平衡诗歌文化生态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说先前的诗人们在努力地汲取古人的智慧成果,性灵文人们则以“无法为法”,努力摆脱古人、成法、学问等的一切束缚,为诗歌营造一个独立、轻松的创作环境。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袁宏道语)是性灵文人针对当时文坛上风行的复古运动而提出的。在当时“黄苇白茅,弥望如一”的诗文创作中,性灵文人试图用一己之性灵扶救文坛“缩缩焉循而无敢失”的状况,因此,击破复古派的理论根基,就成为性灵文人的首要任务。同时,对古人的脱离,也是他们坚持诗歌情感的自然性、个体性、真实本性的自然选择。
“脱古人之缚”首先表现在对古之贤人、圣人的颠覆上。李贽认为,即使是被拜在庙堂的孔子,也并不能成为天下之是非的评判者。是非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而不应是僵化的、不可更易的固定标准。每一个人的“自然之性”,才是“自然之真道学”。其二,表现在不盲目地崇尚经典。“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李贽语),李贽瓦解的不仅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更是对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颠覆。如果人们都能保持自己的童心,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一个新世界的创造或许指日可待。其三,要摆脱古语的束缚,袁宏道认为,今天(明代)的文人在“学古”时偏偏不学古人的思想精髓,而专注于古文中的古语。况且,古人也并没有用古语来写文章的癖好。今人看来是“古文奇奥”的,或许在古时也只是街谈巷语的大白话而已。能明明白白地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已属不易,又何必非要取秦、汉时期的名衔来装饰自己的诗文?
因此,在反对古人、古文、古语的基础上,性灵文人们建立了一种比较进步的“诗文递进”观。袁宏道的诗文进化观非常激进:“世道既变,文亦因之”“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推翻先前的所有,并不是袁宏道等性灵文人的本意。他们反对的并不是“古”本身,而是七子派所“复”的方法和形式。程序化、模板化的“复”使诗歌创作成为鹦鹉学舌,诗人的真个性、真性情消失殆尽,诗歌的生命也就无从言说了,这也是前后七子掌控的明代诗坛萎靡不振的原因所在。
所以,性灵文人试图推翻以古之圣贤为是非的标准,推翻经典的权威地位,摆脱古语的束缚,使诗性之情重新回归为个体的自然性情。
(摘编自李小贝《明代性灵文人的诗歌追求》)(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性灵文人以“世情”为诗性情感,用诗的形式表现庸碌人生、琐碎生活、平常心情,创作出新鲜活泼、世俗气息浓郁的诗歌作品。
B.明代性灵文人反对当时诗歌创作中的复古主义,他们试图用一己之性灵改变文坛上畏首畏尾、泥古不化的倾向,击破复古派的理论根基。
C.明代性灵文人并不是反对“古”本身,而是反对复古派所“复”的方法和形式,因为那种程序化、模板化的“复”使诗人失去了真性情。
D.明代性灵文人建立起了比较进步的“诗文递进”观,他们认为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文学也要随着变化,古不一定高尚,今不一定卑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贽认为,古代圣贤并不能成为天下是非的评判者,世上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是非标准,是非标准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
B.李贽大胆否定儒家经典,认为这些经典是道学家的借口,伪君子的藏身之地。这既是对经典的瓦解,更是对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颠覆。
C.袁宏道指出,当时的复古派不学习古人的思想精髓,只专注于古文中的古语,其实这些奇奥的古文在古代都是街谈巷议的大白话。
D.颠覆古代圣贤,瓦解儒家经典,摆脱古语束缚,是明代性灵文人“脱古人之缚”的三种表现,它为诗歌创作营造了独立轻松的环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性灵文人不仅推翻了复古派的模拟王国,还挑战了“诗言志”的正统诗学理念,这种扬弃态度在平衡诗歌文化生态上起了重要
作用。
B.“不曾依傍半个古人”之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针对当时文坛盛行的复古运动提出的;而当时的诗文创作蹈袭古人成风,已然失去个性。
C.明代性灵文人彻底摆脱了古人、古文、古语的束缚,他们高扬“自然性情”的鲜明旗帜,为萎靡不振的明代诗坛注入了一股生命活力。
D.坚持诗歌情感的自然性、个体性、真实本性是明代性灵派基于破坏复古派的根基以及“脱古人之缚”的自然选择,是他们的创作原则。组卷:2引用:3难度:0.7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并没有作为实体的气候,它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为“倾斜”,可简单表述为:地面上太阳辐射倾斜角度一致的区域。直到十六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就科学观念而言,气候至十九世纪形成了其科学定义: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与每天变动不息的天气不同,它通常意味着一种稳定状态。
中文的“气候”则是另一个故事。儒家经典文献《礼记•月令》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月令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关于气候的一种典型认识。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四时运转、寒暑交替、草木荣枯、鸟兽化生,都在气的循环中,乃至于人的身体变化也在此循环中,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
(摘编自孙萌萌《气候如何成为洪水猛兽》) 材料二:
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这是否是一种巧合?竺可桢在193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文章指出:“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的一小部分,是没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气候变冷给鼠类繁殖与活动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而气候巨变也可能引发致病菌使其产生变异,这极大地增加了老鼠身上致病菌传播的风险。蒙古骑兵只是扮演了传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动这一切的则是气候这只看不见的手。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杨海峰《生态历史与自然的重建》) 材料三:
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日趋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暖肇始于地球大气层的一种重要机制——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但是万事皆有度,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加剧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气候系统的范畴,后者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摘编自邬锐《火山喷发——气候变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时期,气候与太阳辐射倾斜角度有关16世纪,气候在日常用语中与天气联系起来扩展19世纪,形成气候的科学定义发展
B.中国古代的气候理论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核心气的四时循环与时候、物候包括
C.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鼠类繁殖、活动以及致病菌传播有利欧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导致
D.全球气候变暖地表温度增高,极端天气日趋频繁表现无度的焚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并焚烧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一致的。
B.作为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体大部分都没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动,传播病毒的危害更大。
C.温室效应是在太阳辐射下地表发出的大量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导致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D.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3)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低估了气候的价值,低估了它在推动、塑造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组卷:1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 车
安 谅 说好晚上几位老同学聚聊的,葛君下午却给明人来电话,说有要事,不来了。明人问:“你有什么要事?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这几天事完之后,一定做东请各位。”当晚明人和老同学们聚聊时,还惦记着葛君,悄悄发给他一则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
葛君很快回复:“丢了一辆车!”
这回复倒让明人疑窦顿生: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怎么会丢了呢?两天后,明人又发给葛君一则微信,葛君回道,车还没找着,自己这两天都在校园里仔细寻找。现在东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都搜寻了一遍,现在转移到西片区了。这番回答把明人彻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车?要到自行车车库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车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责问,也毫不含糊。“这是一辆十分重要的自行车,过几天我再与你说。”
过了两天,葛君自己打来电话,说他还是没找到那辆自行车,他请明人过来,帮他一起想办法。
见到葛君,明人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竟然把他急成这般模样?
葛君说,这辆自行车还是半年前从别人手上转买的。转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显示出不凡的修养来。那人开价不算高,他一点儿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好几天卖车启事。谁想买车的主儿还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行车却没影了。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
“不就一辆自行车吗?丢就丢了,何必这样着急?”明人劝慰道。
“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葛君一脸严肃地说道,“那辆车,是个危险品,是颗定时炸弹。”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满是疑惑。
“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儿,就拨弄了一下龙头,谁知车前轴突然脱落了,车身整个儿就像散了架。我赶紧连推硬拉地把车子送到修车铺。修车师傅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的断裂处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我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
修车师傅说算我命大了,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了,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
“所以,你决定把这辆车卖了?”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瞒你说,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葛君坦诚地说道。
“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转嫁给别人。”明人嘲讽。
“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可是,我说实话,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葛君说着,脸上愧疚、悔恨交杂。
“所以你开始了寻车行动?”明人问。“是的,不这样,我心神不安。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接下去又是长假了,我怕哪位愣头青骑着去郊游,那麻烦就大了。”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翌日,又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的好多处公告栏上。上面写明这辆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是断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颠簸,危险重重。启事提醒借用者小心为上,要么将车还给主人,主人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去好好修理一番。
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是这辆,就是这辆。”
这时,三个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饶的。明人和他们说了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
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儿,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裸露在眼前。葛君再稍稍使了一点儿力,车轴在原伤口处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1期,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从同学聚会写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个“要事”,让明人误以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来“要事”是丢了一辆车,又让明人误以为葛君丢了汽车。
B.当得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时,明人算是解开了“要事”和“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的结,但是他仍然不明白葛君缘何为一辆自行车而苦苦寻找。
C.葛君是大学青年教师,他在一个骗子手中买下了一辆像“定时炸弹”一样的自行车。由此可见,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
D.小说的结尾写葛君“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表现了他为几个小伙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更为他终于找到它而开心。
(2)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如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而是径直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为什么?组卷:48引用:13难度:0.9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月末时,却沮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也开始不了?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①_______。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力劳动的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精力代替时间成了更重要的资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②_______,做判断容 易失误;强大的思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力。③_______,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体力休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换个脑子”。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
B.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C.我们要照顾好各自学校的“小菜园”,劳动基地不能虚有其表啊。
D.有了我们这位小皓歌手,你想听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多少。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31引用:10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肆虐,战争威胁,环境恶化,社交受阻,地缘相隔,似乎一切都在打破,一切又在重建,人类面临着种种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站在十字路口的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较劲: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可为而为之;妥协:顺应变局,平衡关系,调整节奏,不为而为,新常态新发展;躺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无可奈何花落去,得过且过吧。
同学们以复杂的心情备战高考,班级决定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