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云南省昆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试卷(七)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市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容易引发“大城市病”。大城市病是指在大城市中出现人口膨胀,从而引起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信息严重不对称等“症候群”。面临这些日益加重的城市问题,建设新智慧城市,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构建大数据系统为基础,可以使每项工作贯彻和落实规划政策,有助于提高各项工作的基础建设水平,进而使获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以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将城市的人文历史有效融入规划工作,一方面使城市规划体现出人文特点,另一方面使规划工作更加简化。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呈现出直观的规划图形在图形内实时产生数据,用于向规划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以城市核心区域人流分布情况为例,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情况,根据人流分布情况分配交通资源,使限定区域内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避免在限定区域内发生安全事故,并且保证限定区域内用户的生活和工作不受到影响。
          许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已经将智慧城市技术作为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技术应用较为成熟。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为例,城市规划中应用智慧城市技术,将公共照明系统与城市智慧系统相互连接,在夜幕降临时,城市系统会控制照明系统,根据光度的变化调整照明亮度,直至进入完全照明状态。同样,智慧城市技术可以对城市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监测过程中会使用到多种设备,包括卫星、无人机以及摄像机等,上述设备可以构建交通动态监管系统,对城市交通状态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分析判断交通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及时对交通做出调整,以便缓解交通压力,保证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为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城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应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融合,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进一步整合城市资源,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就土地资源利用而言,在保证农田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选定适合的位置配置基础设施,优化和调整空间资源,使各项生产保持协调发展关系。基于宜居角度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公共安全作为规划的重点,让人们在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使城市富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等,可以使城市规划内容贴近城市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节选自郝江陵《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城市在发展中都出现了“大城市病”,这使得城市发展必须探索新的路径。
    B.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使用智慧城市技术有利于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的情况。
    C.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城市多种资源的利用,是建设新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
    D.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利用了新的技术,但依然建立在人文性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城市中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等“大城市问题”提出论点,有明显的现实指向。
    B.第三段以阿姆斯特丹照明系统为例,论证了智慧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C.第四段注重列举具体事例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论证,使得论述更有说服力。
    D.文章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技术的使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方面进行论述,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充分使用大数据系统技术,就会有利于工作人员与城市规划部门实时交流。
    B.针对城市的变化,智慧城市技术的处理方式相较于其他技术,更具独特的智能性。
    C.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还需发展和完善,就应多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D.使用新型技术,不能脱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组卷:8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民俗是社会群体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作为精神的外化,民俗存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日用而不觉”。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日常饮食各不相同,云贵川气候潮湿爱酸辣,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喜腌制菜品;而节日文化、风俗趣尚也各有差异,如端午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团圆赏月,重阳敬老登高等等。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技艺、器物等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随着媒介的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谷雨牡丹花会、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使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今天,生生不息、鲜活灵动的民俗文化在新媒介助力下得以全面、有效地表达和传播。民间话语表述及审美趣味唤醒了共同的文化记忆,通过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民俗文化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经验和情感的纽带。
    (摘编自毛巧晖《新媒介与民俗文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2日)材料二
          近日,“寻找乡村手艺人”内容征集活动圆满收官。此次活动于5月14日启动,由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与《农民日报》独家发起,邀请民间艺术达人用视频和图文的方式记录创作故事,最终吸引了6793名创作者参与,线上投稿量13729篇,总播放量达1.75亿。
          来自五湖四海的手艺人,利用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展示了木刻、刺绣、雕刻等传统工艺的魅力,并让墨雕、糖画等小众艺术重登舞台。广西梧州的阿木爷爷是一位有50年经验的木匠,他在这次征集活动中分享了制作二十四柱鲁班锁的精湛技艺。网友感叹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打磨榫卯技艺的工匠精神,呼吁“这样的手艺千万不能失传”,有人甚至自投阿木门下学手艺。
    (摘编自《寻找乡间的手艺人》中新网2020年7月15日)材料三
          山东省乳山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近百年来,许多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古迹只能从老照片中看一下或老人的口述中想象一下。为抢救文化遗产,市文化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先后举办过8次大型社会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在人口密集地段挂横幅、设展牌,分发非遗宣传单。另外,借助有关展会平台,一些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如乳山镂绣和姜家柳编两种产品在2010年济南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得到展销和开发,实现开发性保护。
          尽管如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老房子、古树、老街道、老家庙、古井仍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民俗传统随着历史的前进濒临消亡。乳山草编业曾经畅销国内外,民间艺人房云璞曾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品大师”,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塑料制品在市场上日益走俏,房云璞渐没有了用武之地,乳山的草编业也慢慢销声匿迹。而乳山传统制盐业、宁海绸等技艺都面临同样命运。
    (摘编自郑华《对乳山市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的调查报告》)(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俗是一种文化事项,形成于社会群体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日用而不觉”。
    B.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民俗载体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C.《2018中国记忆》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一些节气仪式,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特点,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
    D.新媒介使民俗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并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从而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民俗和民俗文化的概念、相关因素、意义与价值,从中可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新媒介助力民俗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由于参与的媒体更多,“寻找乡村手艺人”活动或将更具影响力。
    C.材料三中,为抢救文化遗产,乳山市在宣传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方面作了尝试,但在借助新媒介提升效率上还有很大空间。
    D.通过材料二、三的对比可发现,如果房云璞老人的技艺能在“寻找乡村手艺人”活动中展示,乳山的草编业将得到传承。
    (3)针对乳山市民俗文化保护的困境,新媒介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晚饭摆好了,一碗红焖肉,一盘鱼,两个碟子:紫阳观的酱菜和油焖笋。李先生戴上了老光眼镜走近饭桌的时候,烧饭娘姨又送上满满的一盘炒鸡丁和一大碗的火腿白菜汤。
          李先生朝饭桌看一眼,轻轻叹一口气,两手撑在饭桌边儿上,墩出了他那秃顶的油光光的头,再看得仔细一些,然后落座,举起了筷子,又唉了一声,轻轻地自言自语地说:“我们穷了!这一点菜够这一桌子人?”
          李先生这话是不错的。这里是满满一桌人:李先生对面是李太太和八九岁光景的三少爷;左边是大少爷大少奶奶一对儿,大少奶奶手里还抱着李先生三岁不足的孙子;右边是大小姐和二少爷,两个正是吃量很好的十八九岁。一桌坐满了。但还有一个人挤不上去,这就是站在李先生背后的姨太太。自从李先生一家做了上海“寓公”以后,这位叫做宝姑娘的姨太太每餐总捱不到一个坐儿,总是要等到李太太或者大小姐好容易放下了碗筷,她这才顶补上去。好在这位宝姑娘原是乡下小户人家的女儿,进李家来低头伏小惯了的,要她如何就如何,从不透一口大气。
          李先生想到住在乡下的时候,每顿饭总是两桌,男归男,女归女;三开间四进的大房子,一家人住得怪舒服的;没来由搬到上海来,全家挤在鸽子笼似的三四间屋里,倒出了好大的租钱。菜也贵,每月的浇裹比在乡下时大了几倍;--想到这里,他把头一摇,心里又叹着气说:“真是一天一天弄穷了。”
          自己还是少爷的时候,他李先生常来上海,后来他从少爷变做老太爷了,就觉得乡间住住也还舒服。这就轮到他的儿女辈“苍蝇见血”似的渴慕着上海。这一次全家都搬了来,也是儿媳妇们竭力撺怂的。儿子是三日两头地在老头子跟前说:“乡下太不太平了呀!昨天张家已经避到上海去了,听说赵家和孙家只在这几天里也要搬!”可是李先生总打不定主意。直到镇上一家布店的小开遭了“绑”,李先生这才心里一跳;可不是么,家道比他差得多的人尚且被土匪看中,那他李先生岂不是更危险?然而他又自己宽慰道:“少出门,坐在家里,难道打进门来?”媳妇和女儿却整天嚷聒得厉害:“土匪也要绑女人的!”李先生只当作不听见。可是“绑票”的恐怖还没闹清楚,另一件事来了:那一年的教育经费没有着落,县里发了教育公债,因为李先生是五六百亩田的大主儿,派到他身上的债票是一千。这可把李先生吓了一大跳。于是硬一硬头皮,他全家搬到了上海。
          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变成现钱,存在一家新开的银行里。三个月前,他又费了无数的口舌,把内地几家商铺里他搭的股子陆续都拆了出来,一共也有三四千罢,都存在他认为可靠的那家新银行里。
          利息虽然勉强够开销,可李先生每到月底算账,就有一百二十分不愿意。“要是住在乡下,除开销还可以多下一半呢!”最近,他这“不愿意”缩短到每天要来两回,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在他的算盘上,大女儿还要出阁,要花钱,二儿子娶亲,更要花得多些,何况还来个八九岁的三儿,何况说不定那宝姑娘还会生出来。
          饭快吃完的时候,拍拍拍,大门门环上响了三声。李先生放下了碗,连声道:“慢点开,慢点开,问问清楚!”他住在上海也还得提防着骗门进来的强盗。然而娘姨去看了来,没有人,只有一封信。李先生听是信,立即又想到诈吓信。手指头微微有点抖,拿过看时,却原来是乡下来的。
          这是代李先生经理田产的人写来的信;他说:今年大旱,乡下人是苦乐不均,有些地方粒米无收,有些地方倒还有个八成;李先生那些田产扯匀了算,可有六成,不过收起租来,恐怕吃力得很。
          李先生捏着那些信纸又只管出神。前些时旱象初成而且米价步步涨的时候,李先生走进走出咕噜着“米价涨,奸商可恶,偏又他家吃口重”。可是眼前这封信告诉他田里还能够统扯个六成,他就又觉得近来米价倒反跌落些是不应该的,又是奸商可恶,私进洋米,说不定还有东洋货。
          他右手摸着自家油光光的秃头,心里又要咒骂米商,又要想法怎样收租,这当儿,一个人气急败丧闯到跟前,是他的大少爷,手里拿着一张报纸,叫道:
    “中国兴业银行倒了!爸爸,晚报上登得有!”
    “呵呵!什么!不会的!前几天它还新添了一个支店呢!呵呵!”
          李先生抢过报纸一头看,一头说,秃顶上立刻布满了汗珠。
    “啊呦!”李先生回过气来似的喊一声,手一松,报纸落在地下。报纸上登载得那么详细,还能是假么?李先生的全部财产,每月的开销,一下子倒得精光呢!
          过一会儿,李先生咬紧牙齿说道:“明天我就回乡下催租去!明天就去!催租去!唉唉--偌大家银行会倒的!”
    (发表于1935年2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极富生活化特点,通过对晚饭菜肴的描写,初步显现出李先生的社会阶层和家庭境况。
    B.姨太太宝姑娘只能顶补入座的“饭桌身份”,带有鲜明的旧社会痕迹,体现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C.李先生一家搬去上海,主要原因是晚辈们的撺掇,儿女们整天强调乡下社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
    D.小说结尾几段,作者大量使用感叹号,准确、巧妙地突出李先生因银行倒闭而出现的心理变化。
    (2)小说中的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3)文中未出现“微波”一词,小说却以此为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微波”的作用。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20分

  • 9.如图是毕业生团员团组织关系转入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抬头远望  满眼华灯壮阔
    万里嘉禾  这是我的中国

    因为你  我亲爱的祖国
    你的托付  就是我的承诺
    初心似火  从不惧怕什么
    青春炽热  献给中国”
    --摘编自歌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清澈的爱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是忠诚、真挚,可以是奉献而无所求,可以是热情而无所畏惧……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理解“清澈的爱”?请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思考与情感。
          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含义及范围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