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10/16 4: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资源保护模式中,发端于美国的“国家公园”被广泛地认可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国家公园在现代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公园在美国的起源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由于自然资源破坏而滋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发展的结果。然而,仔细考察美国早期国家公园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会发现,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具有明显的非生态导向。
          “Ecology”(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厄恩斯特•赫克尔在1866年创造,其内涵是指“对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的研究”。尽管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林奈、巴特罗姆、梭罗、缪尔等博物学者便对北美的动植物资源和环境进行过研究,但美国专业化的“生态学”则诞生于20世纪初。作为“将生态学引入美国学术界的第一人”,弗雷德里克•克莱门茨于1916年出版其代表作《植物演替》。美国生态学会成立于1915年,并于1920年创办了首份生态学学术期刊《生态学》。总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生态学还处于初创阶段,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还在形成过程中,其主要影响仅限于科学界,社会大众则鲜有生态学意识。
          从当时国家公园倡导者的观念看,他们更看重国家公园的旅游价值,认为这些新发现的荒野景观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属于任何个人,而应该将其保留下来,作为供世代美国人旅游娱乐的“公园或游乐场”。例如,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社会精英看中了荒野景观的旅游价值,于是将其保存起来“免于定居、占据或出售”,作为“国家游乐场”。这种观念也被落实到了法律之中,《黄石公园法》明确指出,将黄石地区保留为一个“公园或游乐场”。黄石公园作为“国家游乐场”的形象和价值,对此后美国诸多国家公园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建立的约塞米蒂、红杉、格兰特将军、雷尼尔山、火山口湖、冰川、洛基山等国家公园都延续了黄石公园的模式。尽管有学者认为“生态学的兴起在另一个维度为美国创建国家公园提供了理由”,但从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生态学并末对美国早期国家公园的建立产生实质性的重要影响。
          与之相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实践也主要围绕如何打造“国家游乐场”展开,而非以科学为指导的环境保护。以黄石国家公园为例。对于黄石公园管理者和经营商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修建公路、马道、游径、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到20世纪初,公园中的老忠实宾馆、猛犸象宾馆和黄石湖宾馆都已建成,环湖公路和游径趋于完善。在旅游开发商的推动下,国会通过《海耶斯法》,将《黄石公园法》规定特许经营商租赁土地的总面积从“不超过10英亩”增加到了“不超过20英亩”,并且被租赁的土地与间歇泉、瀑布等核心景观的距离从“至少四分之一英里”减少到了“八分之一英里”。20世纪初,美国人汽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尽管明知汽车进入国家公园“会制造大量的噪声……喷发出令人厌恶的气体”,但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包括黄石公园在内的所有国家公园先后允许汽车进入。
          1918年发布的“莱恩来信”是美国国家公园局建成后首次官方政策声明,被称之为“国家公园早期史上的里程碑”和国家公园管理所遵循的“基本信条”。该政策明确指出,国家公园属于“国家游乐场体系”,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利用、观察,保持健康和愉悦”。公园局应“尽一切可行的办法在国家公园中开展教育和休闲娱乐活动”,特许经营商既要开发“低价营地”,也要开发“舒适和豪华的宾馆”,以迎合不同游客的需求。不难看出,作为全国性的国家公园管理政策,“莱恩来信”的重点在于如何进行旅游开发而非生态保护。尽管该时期绝大多数国家公园立法都强调将其保存在“自然状态”或“完好无损的状态”,但将这些概念置于历史语境中考察就会发现,其真实内涵是指在国家公园中“不能进行采矿、伐木、筑坝以及其他一些(直接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功利主义)开发行为”,并非如今生态学意义上保持自然的原初性和完整性。事实上,对国家公园进行旅游开发的道路,造成了颇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国家公园游客数量大幅增加,国家公园局发现他们无法满足所有游客的旅游需求,再加上国家公园本身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并遭到科学界的严厉批评,以游客为导向的管理政策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1963年的《利奥波德报告》促使公园局开始重视科学在自然保护中的角色,包括生态学在内的科学因素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升,生态学原则才逐步被确立为国家公园管理的指导性原则。
           (摘编自高科《美国国家公园起源的非生态导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雷德里克•克莱门茨出版了《植物演替》,成为“将生态学引入美国学术界的第一人”,美国专业化“生态学”就此诞生。
    B.“这种观念也被落实到了法律之中”的“这种观念”指的是黄石公园的荒野景观具有旅游价值,应将其保存起来,作为“国家游乐场”。
    C.作者在分析“莱恩来信”的内容之后,认为作为美国全国性的国家公园管理政策,其重点在于如何进行旅游开发而非生态保护。
    D.美国国家公园本身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并遭到科学界的严厉批评,这是以游客为导向的管理政策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很容易从当代认知与结果出发去推知做一件事的目的,从而造成对历史事件背后目的的错误认知。
    B.生态学并未对美国早期国家公园的建立产生实质性的重要影响,这可以从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历史进程找到依据。
    C.20世纪初,随着美国人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来到黄石公园的游客数量增多,致使黄石公园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D.《利奥波德报告》促使公园局重视科学在自然保护中的角色,此后生态学原则逐步被确立为国家公园管理的指导性原则。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罗伯特•基特尔指出:“在整个美国国家公园的早期历史中,公园管理部门所做的便是试图控制自然,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游客的体验。”
    B.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朗特指出:“在美国早期国家公园风景保护的棋局中,生态学只是一名小卒,唯有旅游经济与功利主义能够两相对弈。”
    C.在美国黄石公园,野牛、羚羊、鹿等游客喜欢的动物受到保护,不受游客欢迎的美洲狮、狼、猞猁、狐狸等被列入“害兽控制计划”的黑名单。
    D.美国历史学者帕特里克•库珀尔曾直言不讳地说道:“在二战之前,生态思维并未给美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带来持续性的影响。”
    (4)分析第二段和第三段关于生态学的表述,说说生态学与美国国家公园的关系有何不同?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具有明显的非生态导向?请根据文本概括。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降半闭,焦躁不安地按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树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待,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有删改,题目为临时所加)(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3)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种对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谢昆明七年的寄居。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经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挥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要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如今回到北平,眼前的种种陷入比战时更为纷纭的状况,终日坐在城圈子里,再也没有原野的风梳栉我的心灵,而昆明的山水竟好像成为我理想中的山水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所有田埂上的小草和山坡上的树木”,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2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加点的“梳栉”一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述理由。

    组卷:12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1引用:5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