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

发布:2024/12/22 17: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对大学教育和职业的关系有四点看法。第一,我认为大学就业难,确实暴露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认为,大学应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的更新调整。这是大学教育改革必须有的一个内容。
          第二,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精神素质的问题。我仔细注意了一下现在很多就业单位对现在大学生的批评,我觉得你们应该听一听。他们的批评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再一个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后果。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教育应该补这个课。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就业问题的看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怎么讲呢?我们常说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个社会就是每一个职业变化很快,很少有固定一个职业的人,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不断有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课题、新的职业出现。这使得每个人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那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呢?它要求两种能力,一是应变能力,一是创新能力。两种能力都要强,这是新的人才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素质的竞争、学养的竞争、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因此仅从职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全面规划。
    在我看来,大学里,除了我刚才说的要有现代公民所具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外,至少还应该具备三大能力:
          第一,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包括中外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利用文献、工具书等能力。
          第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实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第三,思维能力,具有开阔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思维能力。具备了这三大能力,以后就可以不断地变换角色,你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强了,这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果只一味追求眼下的市场需求,把自己的视野、知识面、能力训练弄得非常狭窄,那么即使取得了一时之效,可能找到了一个工作,但是由于底气不足,在持久技能竞争中迟早会被淘汰的。
    (摘编自钱理群《寻找“北大精神”》)
    材料二:
          我在《独立评论》(第七号)上发表了一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在那篇文字里我曾说,我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赠送三个防身的药方给那些大学毕业生:
          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个青年人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的追求知识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地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如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的,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没有问题可以研究的人,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研究。
          第二个方子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毕业生寻得的职业未必适合他所学的;或者是他所学的,而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救济是多发展他的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业往往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英国哲人弥儿(J.S.Mill)的职业是东印度公司的秘书,但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上都有很重要的贡献。乾隆年间杭州魏之绣在一个当铺里做了二十年的伙计,“昼营所职,至夜篝灯读书”,后来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与画家(有柳州遗稿,岭云集)。
          第三个方子是:“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应该信仰:今日国家民族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
          这是我对两年前的大学毕业生说的话,今年又到各大学办毕业的时候了。前两天我在北平参加了两个大学的毕业典礼,我心里要说的话,想来想去,还只是这三句话:要寻问题,要培养业余兴趣,要有信心。
          后来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写信来说:“胡先生,你错了。我们毕业之后,就失业了!吃饭的问题不能解决,那能谈到研究的问题?职业找不到,那能谈到业余?求了十几年的学,到头来不能糊自己一张嘴,如何能有信心?所以你的三个药方都没有用处!”
          于是,我要贡献第四个方子:“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专责备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你应自己想想:为什么同样一张文凭,别人拿了有效,你拿了就无效呢?还是仅仅因为别人有门路有援助而你没有呢?还是因为别人学到了本事而你没学到呢?为什么同叫做“大学”,他校的文凭有价值,而你的母校的文凭不值钱呢?还是因为你的母校的名誉被你和你的同学闹得毁坏了呢?
    “毕了业就失业”的人们怎样才可以救援自己呢?没有别的法子,只有格外努力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事。只有责己是生路,因为只有自己的努力最靠得住。
    (摘编自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理群先生说,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需要有所改革,进行更新和调整。
    B.应试教育的后果是使现在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及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不足,使他们严重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遭到社会的排斥。
    C.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课题、新的职业,这使得每个大学生要随时准备变换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
    D.在现代信息社会,竞争力空前,一个人既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人做学问,只要置身于做学问的环境,且头脑里有值得研究的疑难问题,就会保持追求知识的热心。
    B.毕业生寻求职业的同时,还要发展职业外的正当兴趣,利用好闲暇时间,因为有时业余事业比本职重要。
    C.一个国家民族的失败都是由于过去人的不努力,所以为了将来,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虽然有时功力也会白费。
    D.某大学生对胡适提出的“要寻找问题,要培养业余兴趣,要有信心”三个方子表示质疑,他认为吃饭的问题最要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现代社会人才”观点的一项是
     

    A.学好大学现有专业课程,提高精神修养,才能适应当今工作,成为现代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B.杭州魏之绣“昼营所职,至夜篝灯读书”的例子,证明现代人才应该有爱好,并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C.未来社会发展,不仅考验一个人的素质和学养,还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
    D.努力让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事,遇到阻碍,反求诸己,强大自身,才能不让大学生“毕了业就失业”。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的“深刻性”。
    (5)在钱理群先生看来,大学教育和职业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27引用: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四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江如镜
    朱斌峰
          渔娘说今春的鱼们是听到江鲜美食节的消息提前赶来的。和悦洲人都愿意相信渔娘的话,可听到这话时,不无惋惜地说渔娘真的老了。
          每年春江水暖时,江鱼都要怀卵洄游到环洲的江上,赴一场时令的约会。今春,蛰伏了一冬的江水表面上仍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嘁嘁喳喳起来,跟江鲜美食节的消息一起鼓噪着,开始暗潮涌动了。洲人从江面荡开的波纹里,从荻芽吐出的青绿上,看出鱼们正成群结队游来,就跟奔赴宴会似的。他们觉得今春的鱼汛要比往年早,江鱼要比往年多,可不肯相信鱼们是来赶美食节的市集的。
          渔娘站在洲头,站在乍暖还寒的江风里,捋着额头的白发,眺望着江面,看上去已经站了许久了。渔娘早就老了,洲人记不清她的年纪,只晓得她总是立在那儿,望着江面上驶过的铁壳驳船,望着芦苇上掠过的水鸟,望着江对岸高耸的工厂管道,把晴好的天气望得暮色四起。渔娘早年是上江城里的医生,背着漆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枣红色小药箱,在一个黄昏沿江而下来到洲上,嫁给了渔业队的渔农,跟随她而来的还有一条白狗。她年轻时就好上了酒,总喝得醉醺醺的,据说是因为不想嗅到丈夫身上的鱼腥味,才把自己灌醉的,但她却跟丈夫养了个儿子。后来,丈夫跟白狗一起老去,她又养了黄狗陪着儿子长大。儿子长大后,高考落榜就去城里打工了,只给她留下了孙子。刚学会走路的孙子落入江里溺亡后,她又养了黑狗,那时她就总爱站在洲头打望了,也许是在等着孙子变成鱼游回来吧。洲人很敬重渔娘,她曾做过赤脚医生,是洲上唯一的接生婆,除了麻记江鲜馆的阿莲外,洲上的青壮年人都是她接到人世的,而那些不是她接生的伢子都飞去城里觅食了。因而,即便她说酒话打谵语,洲人还是肯信的,毕竟她是迎接他们来到洲上的人。
          渔娘在洲头站着站着,天就黄昏了。麻记江鲜馆的阿莲轻手轻脚走过来,隔着黑狗望着渔娘。她的皮肤很白,身子很单薄,就跟细高个头的芦苇似的。她知道渔娘在跟江水说话,在等着鱼们游来,没敢吱声儿。阿莲来洲上时已经两岁了,是那年发大水时坐着木盆而来的。那场大水淹没了她的出生地,淹去了她的父母,淹去了她的记忆。她被一直没有成亲的麻六收养后,就长成洲上的阿莲了。她年近三十,看上去却像个宝里宝气的伢子。她总说江面是大镜子,能看到好多东西。她从不吃鱼,只爱用鱼骨在玻璃片上粘画儿。洲人本想说她傻,可听渔娘说她是个鱼变的精灵,也就半信半疑地缄口了。
          一阵风吹来,把江吹皱了。
          阿莲眨巴着眼睛望着渔娘,很想问问渔娘是不是想剪断江水这条长脐带,却没开口。渔娘慢慢把目光从江上收回,朝着阿莲笑:阿莲啊,你看见鱼儿了么?
          阿莲仰起脸,眯起细眼:看到咯,看到咯,鱼们正从下江游上来,还是去年那些鱼。是啊。她们该回来产卵了……这条江里,菜花鱼产卵最多。
          可是,她们游得比往年小心了,只摇着尾巴,身子像被捆住的粽子呢。
          是啊是啊。她们晓得洲上要办江鲜美食节,晓得这回游来会被人吃掉的。那她们为啥还要来?
          不能不来啊……每年她们都得来,不来这儿,能去哪儿产卵哦?渔娘,那你给鱼儿说说,让她们不要游来,行不?
          渔娘叹了口气:那些鱼怎么会听我的?那年桃花汛,江里水流得急,一些旧家具、死牲畜上江漂来,鱼洄游被阻住了,可成千上万的鱼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用额头撞着那些水上漂浮物,把头都撞破了,就是不肯回头啊。
          阿莲看着渔娘脸上的皱纹,觉得那里藏着好多秘密,便又问:洲上为啥要办江鲜美食节呢?
          渔娘咳嗽:政府要在洲上发展旅游事业,想用这地界的江鲜吸引人呢。
          哦……鱼们真傻啊,她们来凑这个热闹做甚?
          鱼儿不傻,她们晓得自己是人间的一道菜……她们要以死渡生,以亡渡劫,以灭渡厄。
          阿莲听不懂渔娘说什么,头疼起来,便甩甩头,想把渔娘那黑蚂蚁似的话从脑瓜里赶走。她顺着台阶走到江滩上,想把江里的鱼看得更仔细些。她看见那些鱼游得很慢,偶有水溅起,就惊惶地散开,钻入水草丛里,待水波稍平后,才头挨头聚起来,又排成队溯流游去。
          洲头没了渔娘的影子,阿莲看着看着,直到江面变成大黑镜子,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才走回街上。她一见洲人就说:鱼来了,那是一队参加葬礼的鱼。洲人摇起头,心怨她的疯话晦气,他们相信鱼总是活蹦乱跳的,他们在翘首等待江鲜美食节的到来——冷清的和悦洲很久没有度过欢庆的节日了。
    (有删减)
    文本二:
          朱斌峰小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镜子,镜像可以看作人与自己和他人关系。我有点担心,对于先锋式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梦幻迷宫式的叙事,真实和虚幻叙述界限完全被打破了,有可能会让人物主体性迷失在他精心结构的语境当中。第二个是疯人叙事,朱斌峰是非常喜欢使用疯人和狂人眼光观察世界的,从这个意义来讲,他大部分小说其实可看作“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里面,他的狂人代表觉醒者,同时也是真理的讲述者。朱斌峰的小说里面有类似的意思。
    (王晴飞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春鱼汛早,渔娘说是鱼们为了江鲜美食节特意赶来的,而和悦洲的人却因为渔娘老了且说话不灵验而不愿意相信。
    B.文章写渔娘背着漆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枣红色小药箱来到,点出了上个世纪那个充满奋斗激情的特殊年代。
    C.那些不是渔娘接生的孩子纷纷到城里打工谋生,暗示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对和悦洲少了些情感的依恋。
    D.鱼群洄游而上会赶上马上举办的美食节,看似像凑热闹,其实是奔赴死亡,所以阿莲说“那是一群参加葬礼的鱼”。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水“嘁嘁喳喳”表面上指江水流动的声音,同时也暗指其中的江鱼正在下游洄游,写法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
    B.文章善于用生动的比喻来展现人物,比如渔娘“黑蚂蚁似的话”,说江水是条“长脐带”,皱纹里藏着“秘密”等。
    C.作者小说叙事风格有一定的独特性,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狐疑、警醒、孤立、绝望的艺术特质,有一定的先锋文学色彩。
    D.小说在语言和题材上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比如“伢子”是南方方言,人物称谓和生活场景也有渔乡特点。
    (3)文本二评价作者的小说人物和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有类似的意思”,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阐释文中狂人特质的具体表现。
    (4)题目为“一江如镜”,文章中阿莲也说“江面是大镜子,能看到好多东西”,请简要分析作者通过江面“这面镜子”可能想让我们“看到”些什么。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安石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议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B.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C.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D.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知政事,古官职名,唐时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宋代以其为当朝正宰相。
    B.甲子,为干支之首;古代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文中的“甲子”是用来纪日的。
    C.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号陶唐氏,传说他在主政其间曾派鲧治理水患。
    D.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秩”在古代可指官吏的俸禄、官阶、品级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认为王安石难当大任,拘泥古法,不知变通,见解不切实际。
    B.王安石获得了宋神宗的信任支持,宋神宗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且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C.在讨论推行新法时,王安石建议修订泉府之法,收回财物之权,认为变法不要为异议所惑,并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D.吕惠卿进入京都,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两人的很多看法比较一致,王安石趁机向宋神宗推荐了吕惠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②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5)王安石在奏对时,认为当前的治国方案应以何为先?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组卷:46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 8.请为下面的这则新闻拟出正、副标题。要求:正标题不超过15字,副标题不超过10个字。
          11月3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按计划实施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凌晨4时40分,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顺利分离。截至目前,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正常,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继续在平均高度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飞行并等待上升器交会对接,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将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进行自动采样等后续工作。

    组卷:7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写作。
          材料一: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费孝通      材料二: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习近平      材料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通过留学、务工、旅游、考察等方式,中国青年以极大的热情和包容的心态,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
    ——《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联系自身的实际与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7引用:1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