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安徽省芜湖市中华艺术学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6 11:30: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说“木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屈原的影响下,谢庄、陆厥等后代的诗人创作了一些有关“木叶”的诗歌。
    B.从字面看,“木叶”就是“树叶”,似乎不需多加说明,但诗歌中却要认真分析。
    C.“木”有“木头”“木料”的影子,因此会让人联想到树干,而不会联想到叶子。
    D.“木叶”会给人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氛,因而“木”给人以干燥的触觉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用屈原、谢庄、陆厥的诗句,指出“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B.文章采用举例的方法,将“高木”和“高树”相比较,通过具体的诗句比较“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C.文章层层论证,先将“木叶”与“树叶”相比较,从而引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思路清晰。
    D.文章将“木叶”与“树叶”相比较,通过层层分析,认为在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必然造成一字千里的差别。
    (3)下列诗句中的“叶”所引发的联想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所引发的联想,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A.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见外弟又言别》)
    (4)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俄】契诃夫
    ㅤㅤ有一个新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ㅤㅤ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ㅤㅤ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ㅤㅤ“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ㅤㅤ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ㅤㅤ“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ㅤㅤ“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ㅤㅤ“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ㅤㅤ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ㅤㅤ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ㅤㅤ“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ㅤㅤ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ㅤㅤ“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ㅤㅤ“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ㅤㅤ“您到底要怎么样?
    ㅤㅤ“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ㅤㅤ“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ㅤㅤ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ㅤㅤ“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ㅤㅤ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ㅤㅤ“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ㅤㅤ“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ㅤㅤ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ㅤㅤ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
    ㅤㅤ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ㅤㅤ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华连卡是别里科夫遇到的“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表现了华连卡的孤独。
    B.别里科夫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辖制柯瓦连科、华连卡和其他所有人,是十恶不赦的人。
    C.柯瓦连科不尊重上司,别里科夫抬出了校长、督学来劝告他时,柯瓦连科并不买账。
    D.柯瓦连科是小说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他穿绣花衬衫、骑自行车,是阳光向上的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柯瓦连科说自己是“正大光明的人”,别里科夫也自诩是“正人君子”,两个“正”相互映衬,既刻画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B.小说结尾用“结束了……结束了……”的排比句,增强了行文的节奏感和层次性,同时也表明别里科夫恋爱失败和死亡之间的必然联系。
    C.小说运用反复的手法来增强语气,表现别里科夫内心的焦急和劝说的努力,如“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十分十分小心才成”等。
    D.别里科夫恋爱失败,一个月后死亡,整个过程充满戏剧性,但其中细节的刻画依然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如华连卡看到他摔下来的狼狈相而大笑。
    (3)你认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五、语言表达题(10分)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疆棉区有_______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_______。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_______,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_______。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她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她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她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15引用:8难度:0.9

六、写作(40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往往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目标”。有人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一切皆有目标”。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组卷:8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