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沉着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着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沉着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选自《诗歌美学》,张国庆著。有删改)(1)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2)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方面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组卷:3引用:1难度:0.9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已泊湖氵父。湖氵父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莹,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沫,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几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远游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注①丹灶:炼丹的灶。②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名状 名:命名。 B.迹之则益湿 迹:追踪。 C.诡不可胜记 诡:怪异。 D.仿佛貌之耳 貌:表现。
A.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B.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C.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D.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湖上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②洞之胜,至是而既矣。组卷:3引用:1难度:0.9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组卷:43引用:2难度:0.5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博学之,
(2)物格而后知至,
(3)要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组卷:3引用:2难度:0.7
六、标题
-
11.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也选择一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静穆的夜空中,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一样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他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一“挂”飞瀑 一“叶”扁舟 一“缕”笛声 一“轮”明月。组卷:40引用:17难度:0.3
五、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19引用:5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