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西藏林芝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0 15: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4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或人脸识别等,在验证主体身份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人脸识别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已成为计算机视觉和生物识别领域研究和应用热点之一。其技术原理,就是使用多种测量方法和技术扫描人脸,来识别或验证图像或视频中的主体身份。
          实用的人脸识别系统,通常由人脸检测、人脸对齐、人脸表征以及人脸匹配等模块构成。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高度依赖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与机器学习技术,近年来,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技术则主要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
    (取材于张蕴的有关文章)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在刑事侦查、监控系统、安全支付等领域。
    要实现人脸识别,大致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动态识别。
          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
          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存储,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识别。主要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它们都是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再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
          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困难,主要是现实场景中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还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未来可以考虑在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结合、多人脸特征融合、多分类器融合、人脸之间的相似性、3D人脸模型等方向上进行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取材于秦程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
          人脸识别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人脸识别技术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兴的信息安全应用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易用的身份鉴别手段,从而提升了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有效地遏止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人脸识别技术在传统的安防领域可以便捷地与原有技术实现紧密的结合。大大提升原有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安全性及易用性,拓展了原有系统的应用领域,从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但人脸识别技术也存在一些难点:如人脸识别中的光照问题、姿态问题、表情问题等。
    (取材于李倩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刑事侦查等重要领域。
    B.人脸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拍照,也可以通过摄像,目的是获取采集对象的静态图像。
    C.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经过简单存储,就能通过与人脸进行比对,达到有效识别。
    D.动态人脸识别指人进入识别范围,摄像头进行数据抓拍采集,系统自动进行识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验证主体身份方面。
    B.人脸识别技术处于不断更新中,抛弃了原来的依赖于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始利用深度学习方法。
    C.图像分割技术中必须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这样才能确保对图像的分割成功。
    D.人脸识别技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怎样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等,这为该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课题和研究方向。
    (3)未来,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寻求哪些突破?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说明。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 何勇 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3)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

    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穷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鬈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已有五个孩子了,闹着玩儿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唉,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吗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可有什么办法!”
          夫妇俩都不作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冉娜不作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不愿意吗?你怎么了,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略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B.小说以女邻居西蒙的死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既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和行为,更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
    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邻居孩子抱来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D.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的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2)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3)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冉娜的形象。
    (4)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做具体分析。

    组卷:2引用:1难度:0.5

四、选择题。

  • 9.下列各项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4引用:2难度:0.9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体育比赛,只有战胜对手才能获得冠军。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9引用:1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