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5《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2018年单元测试卷(B)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魏晋以后,经学的统治动摇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摆脱了经学的束缚,特点才受到重视,开始深入探讨诗歌创作本身的规律。诗是言志的、缘情的,如何将情志用语言完美表达出来,是诗歌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特别是言不及意论说出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深切体验过的一种苦恼,自然容易被诗人接受。诗歌批评家结合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特点,来论述言意的关系,他们所说的意,已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想象、情调等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这些更难用言辞完全地表达出来。语言的力量难以估量,但同人类丰富的情感、心理相比,又是苍白无力的。诗歌创作欲求达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咀嚼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读者的联想千差万别,不一定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只要总的趋向一致,不但不会损害原意,反而能使诗的意味更浓郁。
②晋陆机在《文斌》中提出言与意的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深入阐述了创作活动中言意关系:“方其搦瀚,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半折心始”是说有一半的意不能表达。这段话说明了言意的区别,以及创作过程中言辞不能完全达意的困惑和缺憾。言和意的关系,既有吻合的时候,也有乖离的时候,尤其是那些“思表纤旨”“文外曲致”,就更不容易诉诸语言了。唐代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提出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些不可能由诗人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让读者自己求得它们,这样,它们就显得更生动、更活泼。司空图把这种境界称之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代梅圣俞从读者的角度评论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认为诗歌应该在有限的篇幅内给读者以不尽之意,这阐述了言意之间尽与不尽的关系。
③言意关系是古代诗歌理论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含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既是有尽,又是无穷,使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摘编自袁行霈《言与意》)(1)下列关于诗歌中言与意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中的意既包括逻辑思维,又包含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丰富而复杂,这都难以用言辞完全表达出来。
B.诗歌想要达意,需要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诉诸言内,寄诸言外,达到以有尽之言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
C.诗歌中言与意的关系,常常让作家感到困惑,言不及意的诗歌理论说出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深切体验过的苦恼。
D.诗歌中言与意的关系,有吻合的时候,也有背离的时候,如“思表纤旨”“文外曲致”,就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摆脱经学的束缚,文学特点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深入探讨诗歌创作本身的规律,这些是在经学统治动摇了的魏晋之后。
B.陆机提出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勰所说的“暨乎篇成,半折心始”,都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言不尽意的问题。
C.诗人大多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谈论言不及意的苦恼,而宋代梅圣俞则站在诗歌欣赏者的角度谈及言与意尽与不尽的关系。
D.言意之间尽与不尽的理论,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很大,因此,历代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争论不一,各执一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可见,在审美情趣和美学理念方面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
B.欣赏诗歌只要总的趋向一致,就不会损害诗人的原意,而读者千差万别的联想、感受则能使诗歌的意味更加丰富浓郁。
C.诗人借助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让读者自己去求得诗歌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样,诗歌才更有感染力。
D.和那些直抒胸臆、语言明快的诗歌相比,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诗歌更容易触动读者心灵,引发共鸣,艺术效果更为强烈。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少以明经擢第。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都督周道务遣休璟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殁。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书曰:“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朝廷从其言,丰州复存。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则天大加叹异。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长安中,西突厥鸟质勒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则天令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则天谓休璟曰:“恨用卿晚。”又谓魏元忠及杨再思等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时尚宫贺娄氏颇关预国政,凭附者皆得宠荣,休璟乃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因以自达。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进,为时所讥。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 超拜:破格提拔。
B.隋季丧乱,不能坚守 隋季:隋朝时期。
C.致使戎羯交侵 交侵:交相侵入。
D.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 草奏:草定奏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B.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C.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D.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休璟文武双全,深受朝廷重用。唐休璟本是一个通晓经学的文士,凭“明经”入仕,但在他为官的生涯中却累战沙场,屡建战功,皇帝很器重。
B.唐休璟尤其熟悉边疆防守事务。西突厥等与诸蕃不和,阻断了到安西的通道,武则天要他和宰相商量对策,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草草地写出了奏章。
C.唐休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身为主帅的唐休璟在面对精兵强敌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临阵冲杀在前,最终获得胜利;洪源大战,威震吐蕃。
D.唐休璟在晚年非常贪恋权位。年八十却仍不知足,还想任官,为加官晋级,还为儿子娶显贵人家的养女为妻,结果受到世人讥笑,声誉不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
②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组卷:1引用:1难度:0.4 -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卷:9引用:2难度:0.5
-
9.仿照下面句子写一段文字,要求:(1)结构与所给句子相似。(2)内容要有一定的哲理性。
春蚕和蜘蛛,虽然都在忙忙碌碌地织网,但一个在奉献,一个在索取。奉献者给予人类的是宝贵的财富,索取者留给人们的却是轻蔑的鄙弃。组卷:7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与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必面面俱到;(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体特征明显。组卷:1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