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足球比赛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着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在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都受到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对于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就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遵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环事,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材料二:
          费氏笔下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它比较缺乏变化,所谓“乡土特色”使得整个社会趋于静止;第二是只见“社会”不见“国家”,以及相应地,只有“礼俗”没有“法律”。这种社会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清时代的社会并不相同。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随着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土地交易和土地的流转极为频繁,这使得整个社会内部充满动荡与不安。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面,便是诉讼频仍和地方行政不堪重负。比如据一位日本学者保守估算,乾隆年间,普通州县一年可能收到15000至20000份状词:在一个有大约23000户人家的州县,每年作为新的原告或被告参与诉讼的在千人以上。当然,这种估算即便属实,也并不意味着清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无别,或者,清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法治时代。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明清社会并不缺乏变化,当时的基层社会也不是不见“国家”,在那里,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维系。
    (节选自梁志平《从“礼治”,到“法治”?》,有删改)材料三:
          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
          在国家精英的努力下,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地方实现了“无讼”或少讼,然而宋代以后“好讼”的记载同样常见。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通过明断案件来实现“无讼”的思潮,一些官吏在诉讼实践中放宽了对诉讼的限制,导致诉讼规模的急剧膨胀。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诉讼制度宽严变化,在一些历史时期有条件地允许民众越诉,然而一旦放宽对越诉的限制,就会造成越诉规模激增,扰乱正常的司法秩序。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使民间调处所依靠的关系网络受到冲击,如果民间组织不能有效应对冲击,将使民间调处对民众的约束力老化,民众可能越过民间组织而直接向官府提起诉讼。概而言之,虽然历史上抑讼力度不断调整,存在强弱变化,但国家精英自始至终对诉讼持负面评价,制度设计和诉讼实践也是以抑讼为主流,因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抑讼”为主要特征。
    (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礼治前提是知礼,乡土社会常以教化为手段向人们传输恪守礼俗的观念。
    B.乡土社会的理想是人人自动遵守规矩,如果有人因自私的动机偷偷打破规矩,这种人被认为是败类。
    C.清朝社会动荡变化,诉讼增多,以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已进入法治时代。
    D.传统社会中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法律手段,并且诉讼在很多人心中是不符合道德教化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要求人们以礼修身,以礼律己,知礼守礼,将“礼”视作日常生活的规则。
    B.乡土社会负责调解纠纷的常常是一乡的权威,他们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在乡里担任职务。
    C.国家精英通过实行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合理进行诉讼。
    D.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诉讼的评价发生变化,使诉讼制度宽严不一,诉讼数量随之发生变化。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A.《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的任务。
    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
    C.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
    D.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三都谈及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

    组卷:37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夷陵有梅
    汤世杰
          小寒节气前一天早上,虽然气温只有二三度,我还是忍不住要去江边看看那片腊梅。
          顺着滨江步道往上游走,左边是长江,右边是一片梅园。时不时地,见哪株梅花开得好,就岔进去看上几眼。梅花的好就好在这里,天气这般凛寒,它有的也只是些细碎花朵,从不大红大绿地惑人,有心者须走到近处,去细细地看。那些将开未开的小花苞,拳拳地咕嘟着,紫褐色苞衣尚未脱尽,莹黄的花苞却已咧开,露出几丝酽红花蕊,柔媚得盈润欲滴,晶莹如剔透蜜蜡,恍若双双眉眼,探望着这个世界,让人不敢轻易去碰,只能看:且任你怎么挑剔,它也经得住你远近正反翻来覆去地看,萌萌的怎么都是个好。
          沿江辟出的滨江公园,满植各式花草树木,从春夏到秋冬,栾树桂花红枫银杏轮番地开开落落,或斑斓或清雅,时时都是供奉,献给一江流水,也温润一座小城。有2500年历史的小城,稍远的不说,仅城区就有欧阳修公园、祭祀江天水神的镇江阁、三闾大夫屈原纪念铜像、抗战大撤退纪念碑,还有据传为晋代文学家郭璞始建的天然塔,三国吴蜀大战留下的猇亭古战场——在在有史可查。一座跨江大桥直通江南,两座桥塔的人字形吊索,早晓总把影子或整整齐齐或疏疏离离地投进大江,任亘古流水将之化成波动不已的影像,让人于回眸间,总会浮想联翩。
          某天我往滨江绿地走,迎面一块巨石,刻着硕大的“梅园”二字,读罢石上那段铭文,方知腊梅竟是小城市花。原来,古名夷陵的宜昌一带,土壤、气候皆适宜腊梅生长,早被植物学界认定为世界腊梅原产地。宜昌近郊山野,就有几处大的野生腊梅群。车溪腊梅谷甚至还有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的野生腊梅群落——不选腊梅为市花,还能选谁呢?
          一片有阔大江天作背景的梅,是幸运的;一道有梅陪伴的流水,也同样幸运。浩荡江天与疏影梅园,真乃绝妙搭配。上苍作画尽皆天成——背景阔大,江天隐约,浓浓晨雾中,一切都成虚幻,唯一树腊梅泠泠香。愿有一支梅,覆我额,伴我身,也将缕缕幽香弥漫天地,氤氲魂魄,如此,这残生这世间或将多些回味……
          我突然想到,千年前被贬到小城夷陵做过一年多县令的欧阳修。
          官场落魄的欧阳修也曾视夷陵为畏途,初到夷陵,心情郁闷:“闻说夷陵人为愁,共言迁客不堪游。”(《望州坡》)“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戏答元珍》)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欧阳修毕竟是欧阳修。他不是飞不过沧海的蝴蝶,而是鹰,不会坠落荒岛,溺于时波;他一直飞,飞在极致的孤独与寥阔里,也飞在爱与梦的微光里。“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欧阳修的这首《黄溪夜泊》,透露的已是另一番思量,还有对自己的勉励与告诫。大自然最能疗伤。我甚至相信,在夷陵,某个冬日,永叔先生定然曾独自面对过一条大江,漫天浓雾,满树梅花;凝神间,也势必想到了很多,思索至深。“群花四时媚者众,何独此树令人攀?”哦,腊梅奉献出那些细碎花朵,虽只是它生命的必需,但你去看它,倒既是对那生命的造访,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反躬自省。夷陵冬日,浓雾如缕,他会问,谁将从雾色中走出来呢?波涛隐没,我不会尝试成为真实的我以外的什么了。我确认,腊梅一样的我,才是我最终的归宿。谪居夷陵一年零六个月,欧阳修除为小城夷陵带来革故鼎新的改变,还留下了五十多篇诗文;日后人虽远离,仍不时提及在夷陵的日子,不时吟咏梅花。“去年残腊,曾折梅花相对插。”何也?在《和对雪忆梅花》一诗里,更大泼墨般地大写夷陵梅花:
          昔官西陵江峡间,野花红紫多斓斑。
          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
          那绝不是没有缘由的。人生逆旅,谁非过客?诗中那样的自负与自信,正是他在孤寂与沉思中催开的腊梅一般幽香如缕的诗魂。
          千年过去,梅花依然。如此说来,梅花的好,不独是姿态的萌、花色的雅、香气的幽,更是欧阳修悟到过,我正在领略的那种好:腊梅不惧寒,暮岁才放花。流水浮幽香,一江送远槎。
          江边梅园的腊梅,还在开。“长河风色暖将动,即看柳色含春烟。”待青山再添一分绿,流水更多一分蓝,春天就扑到眼前了吧?那时或可说,我眼中大江边的冬春夏秋,胜过你见过爱过的一切山川与河流……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把夷陵腊梅将开未开时的姿态描写得活灵活现,突出表现了夷陵腊梅“萌”的特点。
    B.花草树木四季不断,有史可查的古迹众多,体现了宜昌这座城市自然风光的优美与历史文化的悠久。
    C.文章着力写欧阳修,不仅因其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与夷陵有密切关系,还因其具有作者景仰的理想人格。
    D.作者借“浓雾如缕”及“波涛隐没”,隐喻自己从腊梅身上获得了生命的启示,进而走出人生困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大江写起,以大江收尾,一条大江成为组织全篇内容的行文线索。
    B.文章纵览历史现实,融合自然人文,追寻生命真谛,有浓郁的文化韵味。
    C.作者由欧阳修被贬夷陵的诗作窥探其心路历程,进而提炼出其精神品格。
    D.文章结尾意在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意蕴丰富,含蓄而留有回味的余地。
    (3)请简要赏析第二段的表达特色。
    (4)本文作者曾说:“一位旨趣高远的写作者,从来都不是一个所谓‘真实’的书记员,而是将所有的‘真实’,都当作了抒发自己性情的载体,他笔下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幻化为他心中世界的那个幻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梅花抒发自己性情的。

    组卷:6引用:2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又把目光转向月球,一方面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①          ,月球上没有大气干扰,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圣地。如果在月面上建立天文台,就会探测到宇宙中的许多奇异现象。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发射火箭所需的燃料将会比地面少得多,因此,②         。月球两极大量冰水的发现更使人类对月球刮目相看,因为有了水,③          。人们可以利用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氧气和水供人呼吸饮用,使植物生长,氯和氧还可作为火箭燃料,(  )。这样,人类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实验室甚至定居点并非天方夜谭,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飞船返回地球或前往更远的星际或火星探险成为可能
    B.供飞船返回地球或前往火星或更远的星际探险
    C.飞船返回地球或前往火星或更远的星际探险成为可能
    D.供飞船返回地球或前往更远的星际或火星探险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张顺东、李国秀夫妇都是残疾人,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相较健全的人,他们付出百倍努力,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张顺东做电商销售家乡特色产品,李国秀不仅能干农活、家务活,还能用脚绣花。张顺东说:“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是的,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论多么平凡,也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对世界有特别的意义,每个人都能够活出独一份的精彩来。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