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一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6 2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
1.共建“一带一路”共创美好未来
程国强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体现了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它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架构,中国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将欧亚大陆的两端紧密地联接起来,促进形成一体化的欧亚大市场,并辐射非洲等区域。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使各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幅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实现互利共赢。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世界,它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因此,“一带一路”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和殖民扩张。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选自2015年3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共建“一带一路”,是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B.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C.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亚洲欧洲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D.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下列有关“一路一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合作领域是亚洲。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
B.“一路一带”建设的范围,涵盖了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它连接了欧亚大陆两端,并能辐射非洲等区域。
C.“一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倡议。
D.“一带一路”建设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是富有弹性的,是多元开放的、合作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设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它是开放包容的,彰显着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B.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一带一路建设。
C.“一带一路”的共建,是增进区域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将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D.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需要实现各国的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组卷:4引用:1难度:0.9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遏徐、杜者必生,遇采、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率,赠相州刺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B.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C.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D.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D.“《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D.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②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组卷:4引用:1难度:0.9 -
3.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做简要赏析。
(2)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组卷:6引用:1难度:0.5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
(4)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7)“
(8)韩愈认为选择老师的标准是:组卷:1引用:1难度:0.9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象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组卷:95引用:14难度:0.5
六.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88引用:33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