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鞍山十四中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40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345引用:9难度:0.9
  •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组卷:1543引用:9难度:0.9
  •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组卷:2140引用:6难度:0.9
  • 4.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451引用:9难度:0.8
  • 5.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782引用:9难度:0.8
  •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项是(  )

    组卷:1207引用:10难度:0.8
  •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114引用:10难度:0.9
  •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531引用:39难度:0.9

四、课内阅读(18分)

  • 23.课内阅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 20 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节选自《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请你说说选文中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出了哪些成就。
    (2)从闻一多先生的语言中,概括他作为学者方面的特点。(限8个字)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中“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是什么?
    (4)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和“做”态度的不同。
    B.“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加粗词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时的如饥似渴、执着追求,他一定要将中华文化史研究透彻。
    C.“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衬托了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
    D.“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和“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都能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沉默寡言,注重实干、不善言辞的人。
    (5)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A.①排比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对比
    B.①反复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引用
    C.①排比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对比
    D.①反复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引用

    组卷:9引用:1难度:0.3

五、课外阅读(20分)

  • 2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又是榆钱飞满天
    刘亚华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儿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故乡那些熟透了的榆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飘在优美的《采榆钱》歌声里,又像妈妈温暖的手,轻轻地把我牵回故乡。
          故乡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也许正是因为生在乡野,随处可见树枝的变化,花朵的盛放,野草的生长,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万物的萌动,一到春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发,让人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榆钱是榆钱树盛开的果实,一团团,一簇簇,清新鲜嫩,榆钱生长期不长,若不及时采摘,便会随风飘下,轻如蝶翼。
          还是早春,抬眼看高大的榆钱树,枝头上早挂满了果粒状的榆钱包。小伙伴们总是急不可耐,想吃榆钱的味儿,常常趁大人不注意,爬上树摘了榆钱包,剥开还显青涩的榆钱包,塞进嘴里慢慢品味,提前享受榆钱带来的春天的味道。
          渐渐地,榆钱包长大了,长结实了,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个哈欠,满足地伸个懒腰,绽开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映亮了孩子的脸,也映亮了大人们的脸。这时,会爬树的孩子,麻利地攀上树干,摘下榆钱放进嘴里,让自己先品个够,然后,得意洋洋地摘下好些榆钱串儿,掷下树去。看着大家欢喜地捡,欢喜地吃,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小时候缺少吃食,每到四五月间,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这时候,母亲便带着我们去采榆钱。榆钱树高大挺拔,爬上去很困难,母亲便找来一根细长的竹竿,绑上镰刀,然后将竹竿伸进浓密的枝叶间,看准又浓又密的榆钱串儿,轻轻地往下一捋,一串串嫩幽幽的榆钱就飘下来了。母亲负责采摘榆钱,我负责在地上捡,这儿一串,那儿一串。我躬下身欢快地捡,母亲笑嘻嘻地叮嘱我:“别踩着榆钱啦,可嫩着呢,慢慢捡。”
          家乡人对于榆钱的吃法很有研究,不仅拿榆钱蒸麦饭,还做榆钱丸子、榆钱粥、榆钱窝窝,无论哪种做法都是极其美味的。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蒸麦饭和榆钱粥。将洗净的榆钱拌上盐,拌上玉米面或白面放蒸锅里蒸上半小时,拌上用辣椒和豆豉等调成的作料,香得令人垂涎欲滴。榆钱粥的做法更简单,将米粥煮到九分熟时,放入洗净的榆钱,撒上香葱,榆钱粥清爽嫩滑,滋润心肺,难怪欧阳修在吃过榆钱粥后称赞:“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榆钱,这大自然自有的美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听奶奶说,榆钱救过不少老百姓。
          又是榆钱飞满天的季节,此刻,我不由得想起故乡的那些榆钱,那些美味的榆钱,是不是被人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落在游子回家的梦境里?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用《采榆钱》的儿歌开头,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个哈欠,满足地伸个懒腰,绽开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映亮了孩子的脸。(赏析句子)
    ②看着大家欢喜地捡,欢喜地吃,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赏析加点词)
    (4)你怎么理解“那些美味的榆钱,是不是被人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落在游子回家的梦境里”的含义?

    组卷:29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