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 8:0:9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者,贯道之器也”,出自唐代李汉所作《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他的诗文,由其学生李汉编纂成《昌黎先生集》。李汉在序中评价韩愈的功绩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这里的“文”指文学作品的文辞、文采等形式,“道”指思想、道理,“贯”可以理解为贯穿、连接、宣扬、显示。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秉持这一理念,以他们笔底“载道”的诗文,书写着心志和情感,描绘着现实和人生。三国时曹丕在《典论》中说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什么把文章提到如此高度?就是因为文艺作品不仅塑造着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周易》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体现,以文教化,文以化人,是要通过精神的力量、教化的功能、春风化雨的形式来润泽人心,令人向美向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千多年前,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鲜明表达了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文坛,一度存在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现象,文学作品讲求形式、言辞华丽、软弱无力、内容空洞,甚至有的公文都是如此。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掀起了一场文体改革的运动,史称“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抛弃骈文形式,注重质朴语言的表达和文章内容的沉淀。韩愈的散文,如《师说》《马说》《进学解》等,无不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切中时弊,意义深远,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先贤以此为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摘编自田心《文者,贯道之器也》) 材料二:
中国现代散文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是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
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代很多散文名篇,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有真情实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精品。莫言曾说:“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然而,现在很多散文没有感情。一些作家愿意炫技,但就是羞于谈“情”说“爱”。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是人生境界的展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呈现,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潜心追求。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散文。有两点应注意:其一,这种感情应该是健康积极的;其二,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散文须有识,就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中国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乃散文之本。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概括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散文要有开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作家对社会、对人类、对一切事物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明晰的、积极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会有思想的力量,而没有思想的散文是速朽的。
散文有学,指的是有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散文被称作“美文”,应该是美的,这种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美是散文美的重要标志。古代文人特别重视语言,古典诗词和散文都有炼字的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人反对雕琢更字,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过度的雕章琢句甚至以词寓意,当然是要反对的。但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必须重视语言。散文的语言应该是美的。但这种美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语言的有效运用营造出美的意境。同时散文的语言又要明白晓畅。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现在不少散文的语言,要不苍白无味,要不雍容华丽,要不佶屈聱牙。我们挺倡有难度的散文写作,这种“难度”体现为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但绝不要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散文写作,光有漂亮的外衣还不行,还要有内在的品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算写得再好,也是苍白空洞的。当今散文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文化底蕴。很多作品,技巧娴熟,表达细腻,但缺少思想底蕴。我们需要一批有学者底蕴的作家,来改变目前散文创作中“善于表达却无可表达”的窘境。
(摘编自徐可《呼唤散文的古典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典论》和《周易》的说法,证明了文艺作品对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B.“文以贯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是用以表现思想内容的,这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
C.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在散文创作中融入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许多散文家的自觉。
D.散文的语言既要精心锤炼,营造美的意境,又要明白晓畅;但不应过度雕琢甚至以词害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的作品都是“文以贯道”的典范,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就曾大赞韩愈这一成就。
B.因为散文更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要更好地了解作家,就必须阅读其散文作品。
C.散文的情感表达贵在内敛、节制、含蕴,因而性格内向的作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作品。
D.作家应努力丰厚“学”“识”,创作有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且文质兼美的文章。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
A.杜甫《蜀相》中对诸葛亮的赞颂以及感时忧国的情怀、以身许国的抱负。
B.鲁迅《阿Q正传》暴露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民族众生的“病苦”。
C.徐志摩《再别康桥》表达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体现新月派“三美”的主张。
D.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由种树之术讲到做官治民之术,批评当时弊政。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新时代弘扬“文以载道”这一传统创作理念,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平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往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进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满。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噪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拉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思,“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芹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
(2)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D.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3)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
(4)“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间之,果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组卷:41引用:18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些恒星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恒星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则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像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运用哪个说明方法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作诠释
(2)下列各句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学说很多,像“盖天说”“浑天说”等。
B.有一种像啄木鸟形态大小的鸟不是在树上而是在地面上捕食昆虫。
C.四月洛阳,置身牡丹花海、汉服人丛,就像回到了千年前的汉唐。
D.五一假日,人民路和大学路交叉口突然出现拥堵,像发生了车祸。组卷:5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即将迈入高三的殿堂,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努力冲刺,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实验中学新高三各班级准备召开“青年•成才”的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