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吸收了先哲的思想智慧,但主要来自他本人的生活体验;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是停在纸面上,而是诉诸实践;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慧的火花,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陶诗和玄言诗不同,玄言诗并没有写出切身体验的哲理,只是抄录道家之旨,也没有诗意,而陶诗则是活生生的富有哲理的诗。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特点表明,陶诗虽未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但已不再是玄言诗,在诗史上有其卓然独立的品格。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可以这样概括: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那么,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诗人陶渊明什么呢?
          首先是异乎寻常的慧眼。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而在陶渊明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包含理趣和人生的真谛。说陶渊明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似乎还不确切;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技巧,而是慧眼之慧见。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才能随处见到常人见不到的“理”。陶诗源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这理带有普遍意义,既不游离于情景事之外,也不像玄言诗那样作为一个尾巴拖在诗的最后,而是融化在情景事之中。
          其次是超然悠然的心境。有不少诗人作诗是在激昂慷慨之际引吭高歌,所谓激愤出诗人,陶渊明偏不然,他是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虽然他的血也沸腾过,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吟咏他的诗句。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
          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使他把诗看淡了。他既无逞才祁誉之心,更不存以诗求闻达、功名之意,不在乎诗的有用与否、妙与不妙。他吟诗是借以“自娱”(《饮酒序》》,没有什么苦苦的经营,也没有刻意的雕饰。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那样为“春风又过江南岸”的一个“过”字改了又改,或者像王之涣、高适等人旗亭画壁计较高低,这类事在陶渊明是不可想象的。他自然而然,无意为之,而莫不成为佳作。
          前人异口同声称赞陶渊明的自然、平淡和真淳,以为臻于诗之被致,有人还极力仿效他,能真正体会他的好处已经不容易,仿而效之就更难了。看王维的《与魏居士书》,他与陶渊明大异其趣,没有陶的境界,怎能学到陶的真谛呢?孟浩然、韦应物、柳家元三人的诗也只有陶诗的平淡而没有达到陶诗的深邃。陶诗岂是可以仿效的吗?陶诗岂是可以从字面上仿效的吗?没有陶渊明那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悟彻,那种不以诗为诗的超脱态度,单从风格、字句上学习是学不好的。
          哲学思维、科学思维和诗(艺术)的思维,是人类的三种既相关又不同的思维方式。诗的思维是具象的、感性的,而且常常是跳跃的、片断的,本不大适合作哲学的思考,然而陶渊明巧妙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了。他的思考在当时支持他不与腐朽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干净净地度过了一生。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和力量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人站立起来。
    (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自身生活体验、具有实践性,具有顿悟性,是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鲜明特点。
    B.陶诗与玄言诗都表达哲理,不同之处在于哲理的来源、表现哲理的方式和有无诗意。
    C.陶渊明有一双慧眼,能从具象中看出人生真谛,这使他获得了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
    D.王、孟、书、柳诸人学陶诗却不得陶诗真谛,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宇宙、人生的彻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既指出其来源等诸多特点,又对其内容作了概括评析。
    B.文章从慧眼、心境、对诗的态度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这是对第二段文意的递进。
    C.文章通过杜甫、王安石、王之涣等人的事例,对比出陶渊明作诗不求刻意雕琢。
    D.文章基于诗的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差异,彰显了陶诗巧妙融合诗与哲理实属难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以返归“真我”应对社会腐败,虽然无法医治社会,但能提升其个人品德。
    B.跟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
    C.玄言诗之所以缺乏诗意,跟它未能将哲学思维与诗的思维有机融合大有关系。
    D.若能吸取陶渊明哲学思考中的精神成果,也许能帮助当下人们摆脱物欲的奴役。

    组卷:12引用:6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张纸
    (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情低沉的情感基调,同时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一段中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意在表明主人公东西搬得非常干净,做事十分细心。
    C.《半张纸》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男主人公的家庭琐事,情节波澜起伏,情感真实动人。
    D.《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
    (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小说的结尾画线句“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的理解。
    (3)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22引用:1难度:0.3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贪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城。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欲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杯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肃然。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帝叹其达权宜。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B.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C.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D.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卷”指书籍,古时人们为了防止书蠹,多用黄蘖来染纸,因纸色发黄,故以之代称。
    B.“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明经与进士两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
    C.“黜陟使”是唐代考察地方官吏并提出推荐或贬黜建议的官员,其中“陟”为“贬斥”之意。
    D.“高宗”为唐代李治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有时帝王会有多个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读书专注。他小时候家里有门人被害,官吏询问情况,众人都争着对答,只有狄仁杰不为所动,因此受到官吏礼让。
    B.狄仁杰推己及人。有同僚需要离开年老病弱的母亲出使到边远地区,狄仁杰主动请求上级官员让自己代替前往。
    C.狄仁杰善于劝谏。在“砍柏”一案中,狄仁杰巧引汉代旧事,成功说服唐高宗,使权善才和范怀义被免去了死罪。
    D.狄仁杰富有谋略。狄仁杰在岐州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释放了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回去后相互传话,劫匪都前来自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②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

    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莎衣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由忧愤到怡然自乐的心境。
    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5难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写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
     
     
    ”,阐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指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2)《大学之道》中,指出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的句子是“
     
     
    ”。
    (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的句子是“
     
     
     
    ”。
    (4)《将进酒》以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9

四、语言文字运用

  •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的饮食一向讲究食医结合,有“食医同源”和“膳药同功”的说法。很多食材,
     
    ,又能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
     

    组卷:6引用:5难度:0.5

六、写作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辅佐楚怀王制定全国的法令,得罪了上官大夫,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而疏远了屈原;楚怀王去世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因为进言得罪了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顷襄王听信他们的谗言而放逐了屈原。屈原走到江边,遇到一位打渔的老人,老人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酒糟)而啜其齲(薄酒,淡酒)?”劝屈原与世沉浮,避免被放逐的命运。屈原则回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形容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选择自投汨罗江而死。
          如果有机会与屈原或打渔的老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你更想与谁对话?请给屈原或打渔的老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他们所交流的问题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