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文学发展史角度看,雅文学比较明显地吸收、化用俗文艺的素材与技巧大概从屈原的“楚辞”作品开始。其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也标志着文人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到了唐代,唐传奇与新乐府运动所产生的作品显示出雅文学对俗文学的兼容性逐步增强。以唐传奇而言,这一种体裁的作品大都出自士大夫之手,语言典雅、文采斐然;其实不少作品含有民间故事传说的成分。换言之,民间口头文学为唐传奇提供了不少素材。唐代以后,俗文学迅猛发展,士大夫对俗文学的存在视而不见者固然有之,也有一部分人如唐传奇、新乐府的作者那样采取兼容的态度。事实上,唐五代以降,起源于民间的词的创作逐步兴盛,它的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比较接近口语,更便于表达幽深委婉的情思。士大夫借用这种俗文学的形式写自己过去没有写过的私人活动和内心体验,这是文学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尽管他们在词里所写的生活或有格调不高的问题,但就“文学即人学”的命题而言,他们以俗为雅的词作,比起他们注重“载道”的文章来,更富于文学的意味。
在雅文学借鉴、吸收俗文学的同时,俗文学也以雅文学为参照系,不断将雅文学的一些优点化为己有,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达到较高品位。
古代俗文学的产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论,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们有感而发的结果(《门外文谈》)。它是下层百姓素朴而感性的人生体验的一种升华,真诚淳厚,质朴灵动,充满着生气与智慧。诸如率真的爱情、痛苦的经历、不平的世道等,均为俗文学抒写、描述的主要对象。因而它无矫饰、去虚伪,天然具备文学如实反映人生的本质特征;我们读古歌谣、汉乐府、六朝民歌、唐代民间歌赋等都会被俗文学清新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爱憎感情所打动。俗文学没有“载道”的“义务”,不受雅文学规范的约束,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和鲜明的“原创”特色。但无庸讳言,俗文学大多出自无名氏的口与手,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文字的粗糙芜杂,表述的幼稚浅露,时有所见,这是客观事实。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俗文学要为自身在文苑中争一席之地,必不可免地应在俚俗与高雅之间,寻求自身向更高境界发展的空间。
(摘编自董上德《论古代雅、俗文学的互补与交融》)材料二:
“俗文学”有好几个特质,但到了成为正统文学的一支的时候,那些特质便都渐渐消灭了;原是活泼泼的东西,但终于衰老了,僵硬了,而成为躯壳徒存的活尸。
“俗文学”的第一个特质是大众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民众所嗜好,所喜悦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故亦谓之平民文学。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们谈穷诉苦的心绪,不讲论国制朝章,她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是民间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民众所喜听的故事,是民间的大多数人的心情所寄托的。
她的第二个特质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我们不知道其作家是什么人。他们是从这一个人传到那一个人,从这一个地方传到那一个地方。有的人加进了一点,有的人润改了一点。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其真正的创作者与其正确的产生的年月的。也许是流传得很久了,也许是已经经过了无数人的传述与修改了。到了学士大夫们注意她的时候,大约已经必是流布得很久,很广的了。像小说,便是在庙宇、在瓦子里流传了许久之后,方才被罗贯中、郭勋、吴承恩他们采用了来作为创作的尝试的。
她的第三个特质是口传的。她从这个人的口里,传到那个人的口里,她不曾被写了下来。所以,她是流动性的;随时可以被修正,被改样。到了她被写下来的时候,她便成为有定形的了,便可以成为被拟仿的东西了。
她的第四个特质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她未经过学士大夫们的手所触动,所以还保持其鲜妍的色彩,但也因为这所以还是未经雕斲的东西,相当的粗鄙俗气。
她的第五个特质是其想象力往往是很奔放的,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
但也有其种种的坏处,许多民间的习惯与传统的观念,往往是极顽强的粘附于其中,任怎样也洗刮不掉。所以,有的时候,比之正统文学更要封建的,更要表示民众的保守性些。又因为是流传于民间的,故其内容、或题材、或故事,往往保存了多量的民间故事或者民歌的特性;她往往是辗转抄袭的。有许多故事是互相模拟的。但至少,较之正统文学,其模拟性是减少得多了。她的模拟是无心的,是被融化了的;不像正统文学的模拟是有意的,是章仿句学的。
她的第六个特质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凡一切外来的歌调、外来的文体,文人学士们不敢正眼儿窥视之的,民间的作者们却往往是最早便采用了,便容纳了它来。
(摘编自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向俗文艺学习在屈原的“楚辞”作品和东汉的《古诗十九首》都有体现,后者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
B.起源于民间的词更便于表达幽深委婉的情思,唐五代以后,也有士大夫借此表达过去没有写过的内心体验。
C.古代俗文学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们有感而发产生的,真诚质朴,天然具备文学如实反映人生的本质特征。
D.郑振铎认为,俗文学的特质有好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瑕疵,不过这些瑕疵的存在有着其客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俗文学是下层百姓素朴而感性的人生体验的升华,且没有“载道”的“义务”,因此文字粗糙,表达幼稚。
B.从相关论述看,在俗文学“俗”的特质是否应该雅化与正统化的问题上,董上德与郑振铎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C.《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都有民间集体创作的痕迹,并且在民间流传了许久之后,才被文人编定成书。
D.俗文学所拥有的富于想象力、勇于引进新东西等特质,使得俗文学发展到鼎盛之后,正统文学便无法与之比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载道”的意味最为突出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C.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游园(【皂罗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请结合《红楼梦》有关内容,分析它体现了俗文学哪些方面的特质。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乡下
[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对大家来说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八月里的一天下午,有一辆轻便马车突然停在两所茅屋前面,一个年轻女人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们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间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黄金色鬈发和为了躲开她讨厌的爱抚而不停挥动的小手。以后她每天都来,口袋里总是装着糖果和零钱。她叫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来了以后,她的丈夫跟她一起下车,径直走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那个年轻女人用发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开始说:“我好心的人们,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个乡下女人问:“您想带走我们的夏洛?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德•于比埃尔先生出来调停:
“我的妻子没有说清楚。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我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快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夺走人家的孩子!”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忽然想起顶小的男孩一共有两个,于是她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说完他就回到自己的屋里,从屋里传来了他的妻子气愤不平的声音。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
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她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那庄稼汉问:“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从明天就开始。”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
一连好几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到最后,蒂瓦什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引人不断重复的话,也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高出一等,因为他没被卖掉。
瓦兰夫妇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马车停在两所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搀扶着一位贵妇人走进了瓦兰的茅屋,就像走进他自己家一样。
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瓦兰夫妇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老头儿全身哆嗦着,说:“你回来啦?”
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见当地的人。他们领他去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们走来走去。
晚上吃饭的时候,夏洛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我们的孩子。”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年轻人粗暴地回答:“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她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两家人就餐场景的描写,突出他们的贫穷,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不满。
B.瓦兰夫妇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当做商品一样出售,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爱。
C.瓦兰夫妇带着荣耀归来的儿子出去见当地有身份的人,感谢他们曾经帮助过自己。
D.蒂瓦什大婶对靠年金过得很舒适的瓦兰夫妇充满了愤怒,反映了她内心的不平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出人意料。“卖”了孩子的瓦兰一家,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而坚持留下孩子的蒂瓦什夫妇却一直贫困,最后还“失去”了儿子。
B.小说行文缜密,注意铺排情节。例如,德•于比埃尔太太初见孩子们的反应,就为下文她提出收养一个孩子,并且开出优厚的条件埋下了伏笔。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心理。例如,原本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的蒂瓦什大婶,在小瓦兰回来之后,反而羡慕起邻居一家来。
D.小说的结尾寓意深刻,发人深思。“他消失在黑夜里”,消失的不仅仅是夏洛这个人,还有夏洛那颗为人子女的心、作为一个人正常的灵魂。
(3)小说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的称谓,试举两例简析它们的作用。
(4)作者想借在乡下的蒂瓦什、瓦兰两家人的经历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组卷:11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众所周知,咖啡提神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类似于中枢神经兴奋剂,有着特别强烈的苦味,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呼吸系统。( ),促进消化液分泌。那么,咖啡因提神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咖啡因的作用,实则就是阻断疲劳信号物质的接收。①
当然,会让人感觉到疲惫的腺苷并没有减少,所以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适量的咖啡因可减轻肌肉疲劳
B.肌肉疲劳可因适量的咖啡因减轻
C.这种肌肉疲劳可以被适量的咖啡因减轻
D.适量的咖啡因甚至可以减轻肌肉疲劳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0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吕氏春秋•察传》) 材料二: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动、购物消费,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改变,但是海量的、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