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一中高三(下)周测语文试卷(七)

发布:2024/11/1 15: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面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檄、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之渊府。
          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
    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
    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
    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
    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D.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教育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强调,这就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的观点相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一项是
     

    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说:“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论语•颜渊》中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C.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
    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
    (5)材料二中作者为何否认“魏晋文学自觉说”?请分条说明其理由。

    组卷:9引用:7难度:0.5

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张锐锋
          这是一只有着不朽的几何造形的中国北方风箱,它肯定来源于某一古代木匠的精巧设计,其形体之美与合理性得自神的灵感。否则,它为什么在时光里渐渐隐蔽起来?那一年夏天,我回到老家,以斧头砸开锈锁,当那久弃的房屋敞开时,风箱带着满身尘土出现在眼前。
          我看着这一时光的遗物,那被多少双手磨细的握柄,那经历了无数次重复运动的拉杆,它们是一种可靠的生活见证,或者就是生活本身。因为在这原始的风源里滤聚着最简明的生活原理,并使人的生命消耗于其中。厚厚的尘土覆盖着它的一切,然而那最基本的外形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尘土是那样细腻,让你想到有一种有足够力量杀死爱的伟大感情。风箱现在是完全静止的,它的风已经窒息在喉咙里,窗外的树叶几乎没有任何响动。这是一个无风的日子,平时那种树叶窸窣的躁动终止于离我很远的一个肃穆时刻,仿佛整个宇宙陷入涅槃的极乐。风在生活之中如此重要,在完全无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死的恐惧。
          风是没有形体的,可它赋予他物以形状。比如说,大树被刮得晃动不安,小草会弯曲,屋顶的盖瓦发出尖锐的啸声——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生命的激情吗?风止歇的时候,你能说这不是万物所找寻的一个沉思机会吗?
          童年时代,我常常坐在以玉米柔软包叶编织的草墩上,帮着祖母烧火做饭。我以一双小手握紧风箱的握柄,用力抽动拉杆,入风口的活板发出清脆的嘀哒之声,宛如一架走时精确的钟表。这大约是我最初接触到的劳动,它有着音乐的节拍并与万物的循环往复相暗合。风箱的节奏与风的节奏是一致的,风就这样像呼吸一样把自己灌输与渗透到土灶里的火焰底部,使那明亮的火焰不断膨胀和收缩。从灶口射出的火光,把我与我坐着的草墩一齐照彻,我的影子被放大,一直投射到门槛之外,这或许是童话里巨人的原型。北方的铁锅里沸水翻腾,水汽像烟雾一样上升,并在我的头顶盘旋。我从这蒸汽里窥视祖母朦胧的脸形,那一呈现于白发下的幽暗轮廓使人想到人类最初的祖先,因为一切混沌中的都似于创世之初。
          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我便愈加拼力地拉动风箱。风箱的节奏变得短促而粗重,火焰发出呼呼的响声,我为此感到惊讶:一只长方体的风箱竟然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世界的链环如此巧妙,让那有形的出自无形,无形的又得自有形。我的童年从一开始就坠入了这样奇特的循环:我的手连接着风箱,风箱以风的形式连接着火,火连接着锅,锅连接着水并以蒸汽连接将熟的食物,我的生命又必须接纳这些食物。我要凭藉食物所提供的力量拉动风箱,并且成长。
          在这循环之中,成长是唯一多余的滋生物。它构成循环真正的意义,这意味着有意义的东西总是存在于那些看似多余的部分里。生命正是一个圆的光滑边缘的粗糙凸起。光滑是美的,凸起的事物才是悲壮的与不朽的。我以手中的煤铲添加着火焰,使火焰一直向我的生命垒积光亮,在火焰的胀缩之间我得到了成长所必需的韵律。
          我的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只风箱。我如同那风本身,来自一只长方体构形的密匣。有一次,外面刮着大风,我在屋内帮着祖母拉风箱。土灶里的火舌呈桔黄色,如同剥开的蜜橘渗透着汁液般的晶亮。它从下向上喷吐着,仿佛它来自这间旧房子的神秘基础。它随着我拉动风箱的节奏而跳跃,我感到了一个控制者的欣喜。因为火焰成了我力量的间接证明,我发现了自己身上正在增长中的无形的东西。祖母凑过身子,帮我添一铲煤,欣赏着土灶里耀眼的火苗,对我说:行,比狗强啦。是啦,我已经长大了,并且仍在成长。祖母说我比狗强,那就是说我的能力已超过了某些动物,也就是说,我已从原始的动物之愚里提炼了出来,拥有了人的独特精神!人的自豪竟然从此开始,我的全部基础竟是那被风煽动的火焰所砌筑。
          风通过高贵的或卑下的、强悍的或懦弱的、高尚的或低劣的形状显现自身。大风起兮云飞扬,风萧萧兮易水寒,风沙乔木动悲吟,数骑秋尘,一篙寒汐,苍涯绿嶂,楼外冥冥,江皋隐隐,东风睡足交枝,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切竟是风的呈现,它将人世的冷漠、悲苦、虚幻与幸福纠织在自己复杂的锦绣里。它的骨骸永藏于暗处,让你在狂沙吹尽时拭目窥看血泪枯涸的荒野,又让你感到大地之下永埋着一个真理,因而草木在野火之后再度萌发,四季的循环只给平凡的事物以不朽。
    (节选自《幽火》,有删改)文本二:
          我想说的是,散文具有与其他文体的一些重要区别。小说是一个被创造的虚拟的生活时空,散文则是艺术地呈现一个已有的生活图形。其中可能也会出现虚构,但这虚构被限制在内心生活和实际生活的真实性框架里。因为所写的生活既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真实就必须依赖记忆,而记忆并不总是完整的。严格意义上,没有绝对完整的记忆,记忆更多以碎片方式存在。然而,散文叙述中,我们需要将这些碎片粘合、拼接起来,以便还原本真,重获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需要修补残缺的、缺失的部分。这要通过基于经验的想象力,以一定的虚构来推演、衔接、填充和还原记忆中的缺失。散文也有虚构,但它的虚构和小说的虚构有着本质区别。
    (节选自张锐锋《文学大坐标上的新散文》)(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风箱,赋予它生活的意义,由此引起对风之于生命和自然等更深层意义的思考。
    B.火光放大影子,让“我”想到“童话里巨人的原型”,这是童年的真切体验,也充满了飞扬的想象。
    C.作者从“风”“火”变奏中思考世界链环“无形”和“有形”的关系,意在指出人在自然循环中是多余的。
    D.文章结尾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呈现人世种种情状,在更为宽阔久远的文化背景下,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下列对文本一中与祖母相关的童年回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关于祖母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她留给“我”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使“我”从小就理解了生命的终极意义。
    B.蒸汽里祖母“白发下的幽暗轮廓”让“我”想起“人类最初的祖先”,迷蒙混沌的情景是引发这一联想的原因。
    C.“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看似闲笔,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我”拼力拉动风箱以及对成长的思考。
    D.“行,比狗强啦。”祖母的肯定和鼓舞,唤醒“我”作为人的自豪,使“我”获得成长为“人”的独特精神力量。
    (3)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散文具有与其他文体的一些重要区别”,请分析作者心目中散文的特点。
    (4)《风》体现了张锐锋在散文叙述方面独特的探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组卷:18引用:2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氧运动的严格界定需要通过血液生化检测的指标,如血乳酸的水平来判断。但①______,最简单的界定方法就是通过了解运动中的心率来判断。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心率有一个特定的范围,而且在运动中,最好还要使心率维持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并延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锻炼的理想效果。因为心率过慢,起不到锻炼效果;心率过快,对健康有损害;②______,才能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这个特定的心率范围就是靶心率的范围,它是判定有氧运动的重要依据。
          靶心率的计算通常可以根据年龄来估算,但即使是同一个人,③______,需要根据健康、环境、心情等状况适当调整。例如,在较为闷热的环境中,靶心率应该降低;而在凉爽通凤的环境中,靶心率可以适当升高。另外,随着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靶心率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在靶心率的指导下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信息,用一句话为“靶心率”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

    组卷:20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行为,而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似乎日渐淡出他们的生活。关于读书,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劝读良言,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传世箴言。
          校刊《奋斗》举办“毕业寄语”征稿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自己读过的本书写一篇文章,向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