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九)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书籍都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发达文明的象征,饱读代表着博学与美德。然而,时过境迁,互联网的出现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无论过去有着怎样的辉煌,身处当下这一巨变的时代,纸质书的未来正愈发显得不那么确定。图书版本学家大卫•皮尔森认为,要更好地预见纸质书的未来,我们需要在书籍的数字化进程中,超越书籍作为文本载体的价值,去到它所能提供给研究者的其他东西中寻找答案。
          长久以来,书籍之所以受人尊重,并不是作为实物本身,而是他所承载的文本和思想。但新西兰书目学家唐•麦肯齐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这里的“物质形式”是指书籍的封面、字体、配图等构成要素。任何一个时期的书籍封面(护封),都如同当时的艺术品一样,能够充分表达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取向。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将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封面(护封)进行排列,我们就会发现,公众对文本及作者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而在一本书中,字体和排版的设计同样非常重要。它们形成了书籍的个性特点。事实上,印刷字体和封面一样,能够代表书籍所处的时代。最早的印刷书籍所使用的字体是对同时代的哥特式黑色手书字体的有意识复制,待到机械化印刷时代的19世纪,无数华丽无比、充满实验性的字体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印象。另外,作为文字内容的视觉辅助——精心设计的边框、首字母和花饰、精美的插图和不同质感的纸张,也增强了书籍的艺术观感;不断翻新的印刷技术,使得在书页内大批量印刷图像成为可能,从手绘到黑白再到彩色,为书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回归到书籍的根本——“文字”本身,一本纸质书是否还拥有电子版本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纸质媒介时代,一篇文稿从编辑到付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差错以及随之而来的勘误修正,都可能带来同一版本书籍的个体多样性:有的可能没有插入勘误页面,有的错误页可能没被取出,有的勘误页和原页被装订到一起……从这些与文字勘误有关的错误中,我们或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改变,或可以窥见时局的风向转变。
          每一本书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不同的读者或收藏家会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从那些标记、批注或藏书票中,我们可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也可以了解一本书可能产生的时代影响。
          数百年来,书籍装帧作为一门手工工艺一直延续到19世纪。在这一过程中,可用于装帧的纸张、纸板和羊皮纸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回收再利用就成为装帧师的工作常态。在那些回收来装订新一代书籍的“废纸”材料中,书目学侦探们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文化遗产。比如在一本1630年左右的书籍装帧中,人们就发现了关于莎士比亚佚失剧作《爱的功劳》的记录。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阅读文本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纸质书作为文本载体的存在价值在电子通信带来的益处面前如此不值一提。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作为实物的书籍有着超越文本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书籍成为历史”的说法是悲观的,但“历史”的含义同样也是积极的,它让人们认识到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拥有值得保护和诠释的丰富意义。
    (摘编自陆纾文《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解读纸质书的价值》)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即可下载浏览海量电子书资源。而五花八门的电子书阅读器也给读者带来越来越接近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再加上便携轻便、价格低廉、节省纸张和空间、资源获取容易、检索信息方便等优势,使得电子书阅读从方兴未艾到渐成潮流。
          此外,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书阅读的全员化、全覆盖优势将为弥合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的信息鸿沟添一份力。相对于花大力气兴建的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拥有一部数字阅读终端(比如手机),就相当于拥有一座“移动图书馆”,读者可以便捷享受数字出版红利。另外,电子书阅读的全程化(阅读活动发生的时间更为灵活随意)、全景化(阅读场景和状态的多样化)特点对于增加国民阅读时长和阅读量有所裨益,为人们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充电”提供了便利。
          但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阅读也有其突出的缺点。
          首先,读屏造成的眼疲劳程度比读纸质书更高,而视觉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进行深度阅读时。其次,电子书无法满足深度阅读所需的“空间感”。我们在阅读复杂文本时常常需要反复查阅,以便把某个意思弄得更透彻,纸质书易翻易寻,而电子书的内容并无固定位置,不易完成文本的空间建构。此外,电子书模仿纸质书,但不可能在形态上做到完全一致,这给人一种陌生、疏离和不真实的感觉,导致读者不自觉地缺乏读纸质书时的严肃和投入,影响深度阅读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在阅读市场日益细分的形势下,对读者而言,认清二者各自优长,从阅读需要出发才是关键。
    (摘编自张鹏禹《纸质书不可替代,电子书渐成潮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可为研究者提供超越书籍作为文本和思想载体价值以外的特殊价值。
    B.电子书阅读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改变,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阅读方式已渐成潮流。
    C.电子书阅读的全程化、全景化特点,方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
    D.纸质书阅读与电子书阅读二者各具优长,因此,读者应根据自己阅读实际需要做出选择。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电子通信带来的益处面前,纸质书的存在价值已不值一提,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书籍将不再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B.作为一种“更高级”的阅读形式,电子书阅读在互联网时代优势明显,因此它可以在不少方面弥补纸质书阅读的不足。
    C.当我们阅读长、难文本或重要书籍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调动深入理解与思考的能力,此时纸质书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D.在巨变的新时代,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阅读形成双轨并行、融合互补的格局,共同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深入,将是大势所趋。
    (3)下列引言或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如果书籍存在的理由纯粹是承载文本,那么它们的消亡指日可待。我们需要认识到书籍的意义远大于此。”
    B.“一本好书是卓越思想者思想的结晶,它是思想者宝贵的生命之源,它超越生命本身,值得永久保存并珍藏。”
    C.19世纪早期剑桥大学学生沃尔特的一本课堂笔记,向后人展示了当时的化学课是如何教授、如何学习的。
    D.亨利八世的藏书有不少被大英图书馆收藏,它们的价值正在于那些他在与政治或道德有关的段落上做过的标记和评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的原因。

    组卷:23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六病室
    契诃夫
          一个秋天的早晨,伊凡•德米特里翻起大衣领子,在泥泞中啪嗒啪嗒地走着,穿过小巷和一些偏僻的地方,费力地去找一个个小市民的家,凭执行票向他们收款。
          在一条巷子里他遇到四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着两名戴着手铐的犯人。以前伊凡•德米特里经常遇见犯人,每一次他们都引起他怜悯和不安的感觉,可是这一次相遇却给他留下一个异样的、奇怪的印象。不知为什么他突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手铐,就这样由人押着,走在泥地里,送进监狱去。在邮局附近他遇见一个认识的警官,对方跟他打了招呼,还和他一道走了几步,不知为什么他又觉得这很可疑。回到家里,他一整天都想着两个犯人和荷枪的兵,一种莫名其妙的惶恐不安的心情妨碍了他阅读和集中精力思索。
          晚上他在屋里没有点灯,夜里也不睡觉,老想着他可能被捕,戴上手铐,关进监狱。他想不出自己有什么过失,而且可以保证他今后也绝不会去主动犯罪。可是,难道不会有人诬陷吗?难道法院不可能出错吗?难怪千百年来人民的经验告诫我们:谁也不能发誓不讨饭,不坐牢。而在现行的诉讼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怪的。那些对别人的痛苦有着职务或事务关系的人,如法官、警察和医生,久而久之,出于习惯势力,会变得麻木不仁,以致对他们的当事人即使不愿意也不能不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从这方面讲,他们同在后院里杀羊宰牛而看不见血的农民没有丝毫区别。在对人采取这种敷衍塞责、冷酷无情的态度的情况下,为了剥夺一个无辜的人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判他服苦役,法官只需一件东西:时间。只要有时间去完成某些法定程序,然后就万事大吉——法官就是凭这个领取薪水的,事后你在这个离铁道二百俄里的肮脏的小城去寻找公正和保护吧!
          从此,这种担心被捕入监狱的念头,不分白天黑夜地折磨着伊凡•德米特里。在他眼里,所有路过他窗下的人和走进院子的人,都可能是奸细和暗探。中午,县警察局长通常坐着双套马车从街上经过,他这是从城郊的庄园去警察局上班。可是伊凡•德米特里每一次都觉得:马车跑得太快,他的神色异样,显然他急着跑去报告,城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犯人。每逢有人敲门或者拉铃,伊凡•德米特里就吓得浑身哆嗦,一看见女房东家里有生人,惶惶不安的感觉就侵袭了他。
          尽管他明白,从事实和常理看来,他的这些恐惧都荒诞不经;另外,如果看开一点来说,只要问心无愧即使被捕坐牢也没什么可怕的。但他的思考越是理智,越是合乎常理,他的内心就越感到强烈的惶恐不安,他所遭受的折磨就越厉害。这种感觉就像一个隐士想在一片从未遭受砍伐的树林中,开出一小块地方来搭建个小屋,以作安生之地,他用斧子砍得越起劲,树林却长得越茂盛一样。最终,伊凡•德米特里意识到,想得再多也无济于事,于是索性不再思考,放任自己完全沉溺在绝望与恐惧之中。
          他开始喜欢一个人待着,尽量避免与人接触。他特别害怕有人使坏整他,偷偷塞贿赂在他的口袋里,然后去告发他。或者他自己无意中写错了公文,看起来就像他在伪造文书,或者他把别人的钱给弄丢了。他的脑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机敏过,每天都能想出成千上万条各种各样的理由,证明自己确实应该担忧自己的自由和名誉。对自身的极度担忧,使得他对外界,尤其是对书籍的兴趣大大降低,他的记忆力也衰退得十分厉害。
          天亮后,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几个修炉匠敲响了女房东的门。尽管伊凡•德米特里心里清楚,这几个人是来翻修厨房里的炉灶的,但内心强烈的恐惧掌控了他,使他相信他们是打扮成修炉匠的警察。于是他悄悄地溜出屋子,光着脑袋,上衣也没穿,沿着大街拼命奔跑,一副惊骇万分的样子。在他身后,有几条狗汪汪叫着追他,有个男人在不住地喊叫,风在他耳边呼啸,这一切都让伊凡•德米特里觉得:全世界的暴力都聚集在我的背后,现在要来抓住我。
          最终,有人拦住了他,并把他送回了住处,又打发女房东去请医生。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给他做了个检查,然后开了一张在头上冷敷的药液和一种镇静剂的药方,然后皱着眉头、摇着头离开了。伊凡•德米特里在家里无法生活和接受治疗,人们只好把他送进医院。伊凡•德米特里被安置在性病病室里,他每天夜里不睡觉,发脾气,搅得其他病人不得安宁,不久,在安德烈•叶菲梅奇的指令下,他被转到了第六病室【注】
          一年后,伊凡•德米特里完全消失在了城里人的生活中,他的书被女房东搬出房间,胡乱堆在屋檐下的雪橇里,这引起了顽皮的孩子们的兴趣,很快就被一本本地拿光了。
    (节选自《第六病室》,有删改)【注】第六病室:专住“精神病患者”的病室。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写伊凡•德米特里凭执行票向小市民们收费以及写公文等情节,可以推测出其小公务员的身份。
    B.“法院的错判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怪的”,这正说明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荒唐与昏庸无能。
    C.“看到犯人会产生怜悯的感觉”以及“保证不会主动犯罪”,体现出伊凡•德米特里心地善良、老实本分的特点。
    D.伊凡•德米特里选择独处的方式来避免被捕的厄运,但租房住的生活让他不得不与人接触,致使他最终走向崩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把脑海中滋生的恐惧比作生长的树林越砍越茂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恐惧、痛苦与绝望。
    B.小说用第三人称写人物心理,这种方式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作者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展开叙述。
    C.小说虽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情节紧凑,波澜起伏,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形象。
    D.女房东这一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其作用不可低估——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小说叙事脉络清晰。
    (3)《第六病室》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契诃夫的经典名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伊凡•德米特里与别里科夫在性格上的异同。
    (4)有人评价契诃夫小说“在荒诞外表下包裹着讽刺的内核”,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组卷:25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康的压力反应应该是这样的:压力荷尔蒙迅速上升后,能迅速恢复。①______,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皮质醇就像是身体为了长期作战而引入的援军,它的浓度在人体内慢慢上升,②______。如果有只斑马遭遇了狮子的袭击,但有幸逃脱,没有丧命狮口,它的皮质醇水平就会在45分钟内恢复正常。相比之下,人类身上的高浓度皮质醇会一次保留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这就很容易导致问题,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这就是在急性压力下,学生③______的原因。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根据语段内容,分别用两个被动句概括皮质醇的作用。每句不超过13个字。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在《不得不走的弯路》中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说:“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②有时,人生的顺利会产生一种惰性,而人生的曲折会书写一段传奇。傻傻地热爱,傻傻地坚持,傻傻地提问。这就是人在低谷之中,重获生命意义的三个法宝。
          ③心理学家看来,真正的幸福人生,不是做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校文学社将以“青春应该有的样子”为大标题,向全校同学发起演讲征稿活动,请综合上述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情感真挚的发言稿,谈谈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过往及未来的体会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3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