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魏县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0 8:0:9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段文字常被学者看作是孟子对性善的证明,此乃大误。人性善是对人性的全称判断,是说人性的全部内容及表现都是善的,这显然是不能靠有限的举例来证明的。若要举人性可以为善之例来证明性善,同样也可举人性可以为不善之例来证明性恶。你若举雷锋助人为乐证明人性为善,别人也可举盗贼偷人财物证明人性为恶;你若举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忠贞不渝,别人也可举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毒害亲夫证明人性为恶。这样的举例可以是无限的,对于证明性善实际没有任何意义。其实,孟子只是要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人皆有善性,而这与人性是善虽有联系,但所指显然不同。人皆有善性是说人性中皆有善的品质和禀赋,皆有为善的能力,但不排除人性中还有其他内容,所以即使为不善,也不能否认善性的存在。人皆有善性当然也不可通过有限的举例来证明,但由于它近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孟子只需举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特殊事例,就可说明人确有本心或善性的存在。
(摘编自梁涛《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材料二:
真正从“趋向之性”出发,认真解释孟子性善论的是傅佩荣、信广来和张祥龙等人。傅佩荣在一系列论著中表示,孟子不可能幼稚地认为人性因为有善端就是善的,所以孟子事实上从未主张过“性本善”。孟子的真正意思是,人心有向善的动力或萌芽,只要顺着这一动力或萌芽的要求去做自然会实现善。傅佩荣说:“心就是‘不断发出要求的动力状态’,也就是显示为人性向善的‘向’字。依此了解的本性是什么呢?是向善。如果追问这种向善的本性之根源,则答案是‘天’。换言之,是天给了人向善之本性。”这种“人性向善论”,注意到了孟子所说的善性主要是指善端,而善端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故认为孟子不是主张“性本善”,而是“性向善”。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果说“性向善”,那就等于承认“善”不在性之中,而在性之外了,这实际是孟子所批判的“义外”说,与孟子自己主张的“义内”说正好相反。于是有人认为,与其说孟子主张“性向善”,不如说主张“性善向”,即性中有善,善规定了性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方朝晖《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材料三:
孟子将爵位分为“人爵”和“天爵”,前者指权势和地位,后者指内在的善性。每个人都想变得尊贵,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比生命还尊贵的善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中,人爵服从天爵,只要人们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便会获得相应的地位,赢得他人尊重。可见,在孟子那里,性善不仅是人生信念,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现实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但人们一直没放弃过对平等的追求。在儒家内部,首先对平等问题作思考的是孟子,而孟子肯定人格平等,又是建立在性善论的信仰上的。孟子将善性看作人的价值所在,而善性又是上天平等地赋予每个人的,只要培养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便从根本上保障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不仅如此,性善论还使人们获得了人生之乐。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积极行善时,总能感到一种“乐”,当很多人有这种“乐”的时候,社会就和谐了。这说明善才是人真正的性,虽然成为君子、善人还需经过后天努力,但成为君子、善人是符合人本性的,是人扩充、实现善性的结果。
(摘编自关全《浅议孟子性善论及其价值》)(1)下列对材料中孟子“性善论”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的一个重要判断,所谓“性善”即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说人性的底色原本就是善的。
B.性善论可以从“人皆有善性”的角度来理解,即人性中都有善的品质和禀赋,也有为善的能力,当然也可能存在着不善的元素。
C.性善论可以从“人性向善”的角度来理解,即人心有向善的动力或萌芽,人们顺此行动,自然会实现善,从而反证出人性中有善。
D.性善论可以从“人性善向”的角度来理解,即人性中有善,善充满了人性的全部,规定了人性发展方向,这与“义内”说吻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性是善这个全称判断,无法用举例来证明,你举一个人性可以为善的例子,跟举十个人性可以为善的例子一样,都不能证明人性善。
B.傅佩荣等人注意到孟子所说的善性主要指善端,于是从“趋向之性”出发,解释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有一定见地的“人性向善论”。
C.“性向善”论优于“性善向”论之处在于,前者承认“善”在性之中,后者则将“善”置于性之外,一定程度上逾越了性本善的边界。
D.孟子将内在的善性视作“天爵”,并赋予其高于人爵的地位,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去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从而营建合理的社会秩序。
(3)根据材料三,概括“性善论”的另外两个社会价值。组卷:5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1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悲咒
丛桦
一 十年前,我去采访石马街一位老太太。
那年她77岁,1947年的秋天,23岁的她与21岁的表弟结婚。他们的婚事是双方父母多年前的约定。结婚18天后新郎去邻县办事,后来便随大哥二哥去了台湾,从此不得再见。此后的六十多年中,她做梦都想见到丈夫,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
“我一定要去台湾找他。”采访中,她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以至我马上想起“死不瞑目”这个词,以至我采访结束后多年都被这句话揪着。
这不是小说。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
她丈夫的确在台湾,也曾在去台湾后给她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丈夫告诉她“回来遥遥无期,不要等我,你另寻幸福”。但她认为分别是暂时的,是战争造成的,丈夫一定会回来。她说,他走那天早上,还笑着对她说,你在家,要好好照顾老人,我办完事就回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何消息。他对她这种铁铸般的死默,更坚定了她的信念。她要去台湾,要找到他,要问着他。
“这无法实现。”我想。
二 老太太满脸网纹,但面目可亲,没有丝毫我想象的怨妇神情。她始终微笑着向我回忆,即使说到断肠处也不落泪,真是坚贞。她家摆设简陋,连电视也没有,卧室的墙上挂着几个木制相框,每个相框里面都是丈夫的照片,都是同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丈夫寄给石马街的亲戚的,她要了来翻拍放大的。照片里的人五十多岁的样子,五官端正,戴着黑框眼镜,微胖的,没有笑意。
建国后,大嫂二嫂相继改嫁,公婆爹妈也都劝过她。她本可以生儿育女,过上热气腾腾的红火日子,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但她不,只是等。
石马街是这县城中一条古老的街,凡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多数是县城的原住民。石马街没有马,有一排国槐树,开淡绿色的小花,一边开,一边落,使八月的石马街仿佛总是下着零星小雪。有一个终年咳嗽的老汉,永远穿着黑色的衣服,永远一个人,永远咳嗽着向南一趟,向北一趟,西天的太阳被他的咳嗽一声一声震下去。
除此之外,石马街有一户人家,常播放大悲咒,那招魂似的声音使这里成为一个形散神不散的大千世界。
那纶音佛语一响起,我便叹想,人生于世,为什么这样的缥缈。那老汉,那放大悲咒的人,那老太太都还在吗?石马街是一条带发修行的街吗?
三 四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向我爆料:“老太太去台湾回来了!”
我登时热泪盈眶,同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重大社会新闻!这将是我采访史上空前绝后的事件!这真是一个让人飙泪的喜剧!
我的脑中立刻出现无穷的问号:
她还活着?
她丈夫也活着?她丈夫成家了没有?为什么不与她通音讯?
于是十年后,我再次来到她家。门开了,一张慈悲的脸马上与十年前我的记忆重合,只是她的笑容深了。
她已经不记得我,但听说我的来意后,马上扯着我的手,叫我“丛姑娘”。一刹那我觉得仿佛穿上古装,进入了“三言二拍”。
说起台湾之行,她幸福、喜悦,说自己“终于从地狱里走出来了”。
四 年过八旬之后,她感到去日无多,更因病痛缠身,生活不能自理而开始绝望,常对照顾她的邻居说:“死了吧!死了吧!死了吧!”谁知绝处逢生,今年春天,一位陌生的好心女士帮她圆了梦,资助并陪同她飞往台北。
她找到他了。出人意料的是,自21岁来到台湾,他竟也从未再娶,一直单身,在台北市北投区他的家中,她看着他,轻声叫着他的名字说:“我来看你了。”她叫得那么自然亲密,一如六十多年前。
他愕然。
她笑着,说:“我想见到你,我想你呀!”
她坐向沙发,就像那是她家的沙发。
他拍拍她的胳膊说:“没事你走吧,我要吃饭了。”
她依旧笑意盈盈地看着他说:“我和你一起吃。”
她选择性地告诉我他们见面的情形,隐去了他的绝情话。包括他说:“我不认识你,”包括谈起父母和家乡时,他说:“我没有父母,没有家。”
这些,她没有说,她只是认真地用她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不止一次地向我还原那个他轻轻拍她胳膊的动作。
我问:“你哭了吗?”
她说:“没哭,我笑着。”
“他那个家脏的,乱的,比我这个家还脏还乱,一看就是一个人……”向我说起他的困顿孤苦时,她终于下泪。
采访结束时,老太太问我:“你说怪不怪,怎么他也是一个人呢?”
我想了想,说:“他心里有你,记着你。”
她含笑点头,竟有些羞意。
一个没有再娶,一个没有再嫁,这使她百感交集,觉得脸上有光,同时又给她带来希望。她一直活在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象之中。她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悲剧,不是战争的悲剧,是爱与不爱的悲剧。她不能理解,同是形影相吊,他的痛苦其实比她更为深重,天涯沦落,家业荒芜,无力衣锦还乡,他早已万念俱灰。于是60年前,她自喜郎君如意,他无奈奉命成婚;60年中,她心心念念,他无影无踪;60年后,她跋山涉水,他拒之千里。
从台湾回来后,邻居都以为她了却心愿,身体和精神会垮了,商量把她送敬老院,但她仿佛活回来了,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说:“我不去敬老院,我要在家等他回来。”
(选自《视野》,有删减)【注】大悲咒:《大悲咒》是佛教经文,佛教徒认为虔心持诵可以消障除难、得善遂愿。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何消息”,这一举动暗示了老太太已经被丈夫抛弃,这不是战争的原因,而是下文说的“万念俱灰”的原因。
B.落花的国槐树、终年咳嗽的老汉、经常播放的大悲咒,使文中的石马街成为了一个仿佛静止的,循环往复的世界,为老太太悲剧的一生渲染了氛围,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C.“我”初听台湾重逢时认为这是个“令人飙泪的喜剧”,为老太太欢喜,当再次采访时,敏锐地发现她有选择性地隐藏了台湾之行的痛苦,确认这是一个无奈的爱情悲剧。
D.了却心愿的老太太“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她又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等她的丈夫回来。她最终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变故,继续等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用“我”的视角叙述老太太的故事,“我”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而波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B.一连串关于老太太“台湾行”的问句,且独立成段,突出了“我”对老人台湾之行的惊奇和喜悦,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
C.小说现实与回忆不断交织,使读者更加全面认识老太太的一生,也使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波澜起伏。
D.题目“大悲咒”不仅使故事充斥着浓浓的佛教悲悯的氛围,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放下”的人生哲学。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这句话的内涵。
(4)你怎么看待老太太对爱情的坚贞,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①_____,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有绘成线描插图,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②_____。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它。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③_____,所以它很快普及开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中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很多……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组卷:6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