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项脊轩志》2021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周:周围 B.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 C.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你的 D.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A.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B.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C.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D.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慨的一种文体。
B.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三段中,作者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喜之情。
D.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感情抒发真切自然,所以,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其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组卷:35引用:6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卒④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牴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湛深经木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有删改)(注)①春官:大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剧剌:多言的样子。③击断:争执。④“卒”:通“倅”(cuì),副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开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如嘉靖、康熙等。
C.“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中试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D.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通晓“五经”“三史”众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考了八次都没有考中进士,后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只按自己的见解处理事务,上司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任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一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
②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组卷:1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香。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糖,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明亮的样子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已经 C.妪每谓余曰 每:经常 D.余扃牖而居 扃:关闭 A.比去,以手阖门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然余居于此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先姚抚之甚厚 顷之,持一象笏至 D.客逾庖而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雨而又阴暗的情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觉得他的小小书斋十分可爱。
B.“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C.第二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姐姐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用手指敲门间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组卷:1引用:1难度:0.6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心石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构:建造 B.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D.公以言事忤天子 忤:触犯
A.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B.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
C.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D.因于园中构屋五楹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②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4)请简要概括作者借杏花书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组卷:5引用:1难度:0.5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亡儿曾羽孙圹志①
归有光 呜呼!余生七年,先妣为聘定先妻。一年而先妣弃余。余晚婚,初举吾女,每谈先妣时事,辄夫妇相对泣。又三年生吾儿。先妻时已病,然甚喜。临死之夕,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②以示余,可痛也。
时吾儿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长成。至于今十有六年,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常自喜先妻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祸于吾儿,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儿也。
吾儿之亡,家人无大小,哭尽哀。今母之党③,皆哭之愈于亲甥。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见父母若④诸母⑤,尚有乳哺之色。慈爱于人,多大人长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一日,余与学者说书⑥退食,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洞庭有来学者,贫甚,余馆之,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与妻兄市宅,直已雠而求不已。儿每从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终当恤之,他勿论也。”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余初不省而后悔。笞者闻儿死,为之大哭。余穷于世久矣,方图闭门教儿子;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独以此自娱。而天又夺之如此,余亦何辜于天耶!
岁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会外氏之丧⑦,儿有目疾,不欲行,强之而后行。盖以己酉往,甲子死也。前死二日,余往视之。儿见余夜坐,犹曰:“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数言:“亟携我还家!”余谓:“汝病,不可动。”即颦蹙甚苦。盖不听儿言,欲以望儿之生也;死于外氏,非其志也。
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有删改)【注】①圹(kuàng)志:墓志。②戟二指: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其形似戟。③今母之党:指归有光继配王氏一方的亲属。④若:和。⑤诸母:指婶母。⑥说书:讲说书中句意大旨。⑦外氏之丧:指归曾羽孙外祖母死后三年正式入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 少:略微
B.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 游:游玩
C.家人无大小,哭尽哀 无:无论
D.直已雠而求不已 直:同“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洞庭有来学者,贫甚
今者项庄拔剑舞
B.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吾其还也
C.余亦何辜于天耶
其制稍异于前
D.勿以吾故不睡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归有光亡儿“孝友”的一组是
①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
②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
③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④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
⑤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
⑥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
A.①②⑥B.③④⑤
C.②③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归有光为长子曾羽孙所写的墓志铭,曾羽孙是归有光的原配所生。曾羽孙出生三个月后,其母亲就亡故;又十六年,曾羽孙也撒手人寰。
B.曾羽孙仁孝慈爱,为此,在他死后,家人、亲戚、朋友,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恸哭异常,就连前来向归有光求学的洞庭人也为之哭泣,表达哀痛之情。
C.曾羽孙聪颖,能领悟父亲归有光望子成龙、光复家业的心意;曾羽孙生病时屡次表达那种想被带回家、不想死在他乡的心愿,但归有光盼儿病愈心切,没有听从。
D.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情感价值的材料,是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本文于娓娓叙述之中饱含伤感之情,简短议论之中充满切肤之痛,读来令人心碎。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②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
③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组卷:6引用:4难度:0.4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②。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③。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④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注】①孺人:大夫的妻的封号,明代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 ②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③洒然:整齐貌。 ④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十六,来归 归:女子出嫁 B.喑不能言 喑:哑,不能说话 C.室靡弃物 靡:无 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①世乃有无母之人
②辍耕之垄上
③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
④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组卷:0引用:1难度:0.6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当南日 当:挡 B.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收效 D.令人长号不自禁 号:号令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鸡栖于厅
C.然余居于此
D.室西连于中闺
(3)下列各项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尝居于此
C.先妣抚之甚厚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伴随作者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的沉重慨叹。
B.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
C.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现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便落在了作者身上。
D.“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调。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组卷:3引用:1难度:0.6
二、其他
-
8.作者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的快乐有哪些?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9.本文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丰富的内容,试作分析。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10.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11.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其他
-
34.从言谈间可见公西华性格特点,请结合以下句子加以赏析:“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35.理解句子中“哂之”二字的含义:夫子哂之。
组卷: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