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8/26 2: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近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景”与“情”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与“景”“虚”与“实”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
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情”为主,“景”为从,“实”是基础,“虚”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象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导向“虚”的领域,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
(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祝相送》可凭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等展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景致,这即是以实为虚,化实为虚。
B.有人根据林韫林的诗句绘了一幅扇面,林韫林认为他不该真的在扇面上画出黄鹂,如此反倒失去了诗境。
C.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
D.古典诗歌创作者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诗作的空灵性,所以他们力图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虽简练朴素,却使得前面五句所描绘的形象活动了起来。
B.艺术家的创作不能脱离造化自然,但若能展现出新美、新境界,其作品就得以流传。
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化景物为情思”的一项是
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C.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
书事①
王维
轻阴阁②小雨,深院昼慵③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注】①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②阁:通“搁”,阻止,延滞。③慵:懒。组卷:11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3)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
(4)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组卷:75引用:1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健身场所限流歇业,部分人群外出受限。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一些网络主播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健身直播,吸引了大批粉丝,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居家“云健身”的行列中。跟着直播跳操,① ,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被迫“宅家”的负面情绪,让心情变好。
当然,② 。如果说健身房里的教练以专业指导确保运动安全,那么“云健身”则要求相关平台多一些风险提示,主播多一些细致讲解,同时③ 。
“云健身”并不完美,但它以碎片化和轻量化的特点让更多人走进了健身大门,对推广全民健身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期待更多人行动起来,加入健身的行列。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朋友云健身房“在云端”开业了,请你写一句广告词在自媒体宣传,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左右。组卷:1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着中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习俗,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含蓄委婉的民族性格。
材料二:汉字构成的汉语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有很强的组词能力,因而汉字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二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就可以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因此,汉字比字母文字具有更高的信息密度。
材料三: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书法这种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透过汉字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甲骨文的野性,篆书的方圆,草书的潇洒,行书的流畅,楷书的端庄,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