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潭下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8 3: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蕴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释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展示了人在现实中进与退的矛盾冲突和精神层面的取舍与延宕。历代文人在对屈骚的解读中反观自我,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找到自己。
          由此可见,“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立足当下文学时代性、民族性缺乏的现状,借助于对诗骚传统形成历史的梳理及再阐释和再承续,我们便可以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回那使人的信念清澈明晰的真理。
    (摘编自《论“诗骚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化是“诗骚”传统形成的重要环节,二者虽然并称,却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
    B.“诗骚”传统是《诗经》“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
    C.《诗》《骚》内涵丰富,都涵盖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处事原则、人生观念、优秀品质、价值系统等方面。
    D.诗骚传统中蕴含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新时期当代文学缺少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提出了发扬“诗骚传统”以解决该问题的观点。
    B.文章通过“诗”“骚”不同内涵的对比,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C.文章从社会责任、重塑国民灵魂、价值引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发扬“诗骚传统”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D.文章通过“诗骚传统”的丰富蕴涵对历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阐述,论证了当代文学发扬这一传统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文学中,有些作品不关注现实人生,不传递社会理想,因而没有承担起文学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B.当代文人如果缺少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和刚毅自省等品质,就无法成为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
    C.当代文学如果要成为承续中华文脉的载体,就需要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D.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学应致力于“诗骚传统”当代意义的阐释与民族性的重构。

    组卷:10引用:22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的土壤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陆地植物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无休止的循环之中,这使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活的有机体总是积极的参与者。
          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其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的极微小的植物生命。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质。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氯这些化学元素很难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例如,若没有固氯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镒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尽管它们很小,却在除掉枯枝败叶和促使森林地面碎屑慢慢转化为土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小生物在完成它们任务中所具有的特征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例如,有几种螨类甚至能够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开始其生活,隐蔽在那儿,并消化掉针叶的内部组织。当螨虫完成了它们的演化阶段后,针叶就只留下一个空外壳了。在对付大量的落叶植物的枯枝败叶方面真正的令人惊异的工作是属于土壤里和森林地面上的一些小昆虫。它们浸软和消化了树叶,并促使分解的物质与表层土壤混合在一起。
          除过这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外,当然还有许多较大的生物。在土壤里所有大个的居住者中,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四分之三世纪以前,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题为《蠕虫活动对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虫习性观察》一书。在这本书里,达尔文使全世界第一次了解到蚯蚓作为一种地质营力在运输土壤方面的基本作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地表岩石正逐渐地被由蚯蚓从地下搬出的肥沃土壤所覆盖,在最良好的地区内每年被搬运的土壤量可达每英亩许多吨重。与此同时,含在叶子和草中的大量有机物质被拖入土穴,并和土壤相混合。达尔文的计算表明,蚯蚓的苦役可以一寸一寸地加厚土壤层,并能在十年期间使原来的土层加厚一半。然而这并不是它们所做的一切。它们的洞穴使土壤充满空气,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并促进植物的根系发展。蚯蚓的存在增加了土壤细菌的消化作用,并减少了土壤的腐败。有机体通过蚯蚓的消化管道而被分解,土壤借助于其排泄物变得更加肥沃。
    (节选自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创造了土壤,同时也依存于土壤。如果没有生命物质,土壤只不过是死亡和贫瘠的存在。
    B.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形体大小不一样,数量也不一样,但它们的总重量却差不多。
    C.如果没有固氮细菌,植物将无法得到氮素,这体现出固氮细菌在循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D.螨虫虽然很小,但是对土壤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们能帮助除掉枯枝败叶,促进森林地面碎屑转化为土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藻类使动植物腐烂还原出无机质,然后使矿物质发生转移以便植物吸收,这表明藻类只有通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的变化。
    B.蚯蚓不停地搬运土壤,将叶子和草中的无机质拖入土穴,以使土壤变得松软肥沃,这说明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蚯蚓的劳动最艰苦。
    C.“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文章先总说土壤的重要性,再分说土壤的变化过程,最后总结较大生物对土壤的作用,采用“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
    (3)为说明土壤里“活的有机体”积极参与土壤的变化,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简要分析。

    组卷:20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名  医 张  炜      有一段时间我立志要做医生,而且很快觉得自己是一个医生了。这事起因比较复杂,虽然能找到具体的缘由,但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个医生。
          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看病,最常去的是园艺场门诊部。可有时怎么也治不好,比如咳个不停、皮肤上生了发痒的红疙瘩等,妈妈就会领我过河,去河西一个大村子里找一位名医。
          名医的名字很怪,不像人名,叫“由由夺”。大家都这样叫,也就没人觉得不对。后来我独自揣摩他的名字,觉得奇怪,也许只有名医才配有这样的怪名吧,反正“由由夺”是海边最有名的医生,他绝不像园艺场门诊部那样量体温、打针,给一包包的药片,而是用另一种方法。妈妈说:“这就是‘中医’。”
    “由由夺”总是先让我伸出舌头,看一会儿,又让我伸出胳膊。用三根手指按住手腕。我趁这工夫看清了他的手:指甲圆鼓鼓的,比一般人长,但是很干净。我相信自己的全部秘密都被这只手给探去了。
          我们从这儿取走一小袋粉末、一瓶黑乎乎的药水,还有三包草药。看着妈妈欢天喜地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的病好了。
          回家后按“由由夺”的叮嘱吃药擦药,第一天好了一半,第二天全好了,第三天好上加好。这不是名医是什么?这个神奇的人就在河西,是谁也不能怀疑的事实。
          我大约被“由由夺”治好了十几次病
          外祖母由河西名医说到了另一个人,他就是过世的外祖父。外祖母不太说他,因为害怕自己想得厉害,就使劲压到心底,可这次她实在忍不住了,说:“要是你外祖父在多好,他是远近闻名的名医啊,这点儿小病对他不算什么,唉!你外祖父……”
          妈妈也叹息,说:“咱家没人接下他的手艺,真是……”
          妈妈抹起了眼睛,外祖母没有。外祖母很少掉泪——妈妈说外祖母“眼硬”。
          就在那些日子里,我认为自己该是一个医生。我暗暗思考这个问题,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奇怪的是,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找人拜师,不是学习医书,而是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是个医生了。
    ⑫我思考了五六天,就决定当一个医生。从此以后,我就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也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了。我对所有生病的人都特别关心,不止一次陪感冒的同学去门诊部。我对他们说:“得病了最好找名医,实在不行了就去河西。”
    “由由夺”这个名字不少人知道。我发现因艺场和村子的人也去河西。我对同学们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医生,不过不想告诉别人,也希望你们为我保密。”他们瞪大了眼睛。我们一起到林子深处,在一块隐蔽的空地上谈论秘密。他们最急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从我严肃的表情上看,这绝对不是玩笑。
          我直率地告诉他们,我的外祖父就是一位名医。
    “啊,原来是这样!那后来又怎么了?”“二九”恍然大悟地问。
    “后来?”我抿抿嘴,“后来我也做了医生。”
    “可是没见你给人看过病呀!”旁边的同学像是焦急,又像是埋怨。
          我眯上眼睛看看远处,点点头说:“会的。”我接着给他们一一号了脉,又看了舌苔。“我有什么病啊?”他们胆怯地问。我说:“还没有很重的病,不过以后也许会有的,发烧、咳嗽,这些总会有的。”他们张大了嘴巴看着我,问:“那怎么办?你会治吗?”我摇头又点头:“当然会。不过在我上学这一段,他们是不会让我开药的。我给你们看了,你们还得去门诊部拿药。”
          同学们很是惋惜。
          我再次嘱咐他们为我保密,大家就分手了。
          我自制了一个小药箱,把家里所有的药片、碘酒和紫药水之类的都装进去。我上次得病没有喝完的一小包草药也收在了里面。“由由夺”用来抹皮肤的黑药水很像某种草木烧成的,这就是草药。我把自己最喜欢的几种野花晒干,研成了粉末,又把一些根茎烧成了灰,分别装在了小瓶中。
          有一天我的食指被蜂子蜇了一下,又痛又痒,就用自制的药水抹了,两天之后手指好多了:这使我信心倍增。还有一天我的脚被碰痛了,照例也抹上药水,结果当天就不痛了。我觉得自己的医生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于是去林子里总不忘背上药箱。
          大家被荆棘扎了,不小心碰了哪儿,过去都不会在乎,现在就不同了,有了医生,自然个个都变得娇气了。“黑汉腿”也许是故意的,刚玩了一会就被槐刺扎破手,一边大叫一边跑过来上药包扎。另有一个女同学被百刺毛虫蜇过,差不多要哭了。我安慰她,号过脉看过舌苔,用野花根烧成的炭水给她细细地搭了三遍。她马上笑了,说:“这药真管用。”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越是需要保密的事情越是容易走漏。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麻烦事就来了。先是外祖母把我的药箱没收了,接着又是父亲不无严厉的训斥。他说:“胡闹。这是乱来的吗?”我心里的委屈太大了,但又觉得一时说不清。我只想对父亲大声说明:我已经是个医生了
          最让人难堪的是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了。她说:“咱们谈谈你当医生的事吧……有这种志向是好的,但这要毕业以后,要经过专门的培养。你先把功课学好吧。”
          就这样,一位名医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海边名医“由由夺”,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其医术特别;再正面描写他给“我”看病诊断的动作以及手部细节,突出其医术精湛。
    B.小说叙述“我”给同学看病时着意描写了同学的神情细节,诸如“胆怯地问”“张大了嘴巴看着我”等,侧面表现了同学对“我”的崇敬。
    C.小说以通俗平实、质朴自然的语言来写人叙事,将孩子间的融洽情谊和成人社会中的现,实理性巧妙对照,构成情节反转,给读者以隽永的回味。
    D.小说把“我”“谈论秘密”以及“行医”生涯的场景安排在林子里,描述同学“二九”的质疑,“黑汉腿”等人让“我”上药等细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2)小说中画波浪线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以“我”的视角叙述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组卷:14引用:5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宇航员在太空时会面临眼部问题——航天神经眼综合征。有研究提出,脑液变化可能在航天神经眼综合征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在地球上,每当人们起床,重力会把体液从脑部“拉”回去;而在缺乏重力的太空中,①          ,而是“漂浮”在脑中,导致宇航员脑液积压。脑液积压对眼球造成压力,不断推动和重塑眼球后部形状,造成眼球渐进性扁平,使宇航员出现视神经肿胀和视力障碍,②          
          这个难题困扰了科学家十多年,③          。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高科技睡袋,这种特别设计的睡袋可将仰卧时自然流入脑部的体液“拉”回下半身,以此减轻大脑的压力,或能为宇航员面临的视力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简要概述航天神经眼综合征形成的原因。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组卷:9引用:5难度:0.7

四、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至于“畏”字,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息。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3引用:10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