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潍坊七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
发布:2024/12/12 12: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代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千余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书院在历经辉煌、困顿和沉寂中发展着,至今仍然“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百年来始终坚持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高扬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倡导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以近代中国为例,先后涌现了以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以谭嗣同、熊希龄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以黄兴、蔡锷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杨昌济、范源赚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何叔衡、蔡和森、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
目前,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努力推动岳麓书院的全面现代复兴,将其建设成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应有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这是发展理念上应该明晰的。
(摘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与岳麓书院网站书院概况)
材料二: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书院历史非常悠久,其间之形制、规矩多有变化,所以要综括地谈它的精神并不容易。
传统书院有讲会,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击云板、要歌诗。歌诗非常重要,因为儒家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有祭祀,每次讲会前,主持人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上香后才开始讲会。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讲会的仪式性。其次还有会约,极细密。如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一类。每个书院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还有非常多、非常细的规范,包括怎样吃饭,怎么缴费,每个月聚几次,是朔望集,还是每个月初三初七聚会,每个聚会多少时辰等等。这些规定非常详细,否则群体生活便难以进行。
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学术上本来有的传统,书院继承和发扬了它。那么,这个传统从哪儿来的呢?从汉代的讲经来!当然先秦诸子不用说了,儒家的师弟子之间也是互相辩论的。但汉人讲经学时,把这种辩论的精神制度化了,演讲时规定要安排一位质疑者。这个传统在南北朝期间又扩大了。皇帝也常出来讲经,由大臣问难。到了宋代,这种风气在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书院讲会在制度上要设一名质疑者,目的就是用跟你相反的道理和你辩论,以追求真理。
讲会之外,书院山长(院长)还要讲学。这跟讲会不太一样,主要是本门内部的讲习,讲自己的学问。书院山长大概一两个月讲一次,平常并不讲,那么平常书院是怎么学习的呢?是自学!就是你自己学习。书院有个方向,告诉学生应该遵从什么,有个精神上的导引,这些都由山长提点。自己学、自己下功夫,学到某个地步,老师才给个指引或做个印证。书院基本上不考试,你做学问是为自己做的,你学问好不好你自己清楚,我考你干什么呢?你为了考试来蒙混我,有这必要吗?而且也没有年限,你要读几年就读几年,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书院。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穿于书院中。
另外,还应注意书院的社会性。书院对外另有宣讲,属于社会性的讲学。这种面对社会的讲学,旨在教化,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古代书院的山长们在这方面颇有表现,有很多故事。如清代诗人施闰章(愚山)主持一个书院,有天来了两兄弟,写了状子到书院告状,要争祖产。愚山说:“我这里是书院,是讲学的地方,不是衙门,你们要告状,需到衙门去,但既然来了,那我们也不妨聊聊。”就让两兄弟坐下来,跟他们谈兄弟友爱之道,结果讲得这两兄弟相拥痛哭,当场就把状子烧了回家去了。
最重要的,贯穿在书院内部的是一种礼的精神或敬的精神。礼的外在是一种典礼、仪式,内在是一种敬的精神。这敬或礼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第一,表现在祭祀上。书院必有祭祀,祭祀是书院非常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今天的大学里荡然无存。没祭祀就是没有学术传统,没有学术的传承。我们很多大学只纪念政治人物,立了一堆铜像塑像,但是大学自己学术本身的师承,什么时候祭祀了?其次是斋。书院有斋,我们平时讲心斋、吃斋。斋是什么?是用行动来表现一种对事物恭敬的态度。像祭祀时要斋戒沐浴、要斋心。所以,斋舍不只是回去睡觉的地方,你主要的学习、主要的实践功夫都是在你的斋房、你的书斋里体现的。你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到讲堂上听讲,仍是在书斋里自己用功。还有敬师。现在很多学校,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学生一轰而散,也不懂得要跟老师敬礼,没任何仪式。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想要学生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书院属于私学,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但它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其功效也影响于整个社会。
(摘编自龚鹏程《书院何为》之《书院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岳麓书院自八十年代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继续在人才选拔、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B.宋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因为先秦儒家的师弟子之间也经常辩论,且到汉代讲经问难已成为规定。
C.古代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那样的会约或规约,会详细地规定书院各种章程,来保证书院的生活秩序。
D.古代书院不考试,学问的修习全在内心,学习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山长会隔些时间进行讲学,并适时启发提点学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百年来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改革者、革命家等人才,这与其教育理想与治学精神符合时代需求密切相关。
B.现在的岳麓书院已经可以做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格局逐步完善,有望成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C.书院里有斋舍,斋舍可用来作休息场所,但斋舍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学习与实践的主要场所,另外“斋”还包括恭敬的含义
D.今天的书院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入书院的国学班就读,不再到传统的学校学习,应予支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A.明代大儒刘宗周的《证人社会仪》记载,书院讲会皆有司会主持,司会宣布讲会开始,敲云板,童子歌诗;再敲云板,才能开讲。
B.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曲阜孔庙都会举办大型祭孔仪式,典礼包括开城、开庙、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仪式。
C.唐代孔颖达年轻时去听人家讲经,执经问难,不断追问,结果把主讲人问倒了,致其下不了台,甚至恼羞成怒,孔颖达仍不罢休。
D.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一场关于心学和理学的学术论辩,两人率弟子各守阵营,过程精彩绝伦,带有浓厚学派争鸣色彩。
(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书院”下一个简要定义。
(5)古代的书院精神对现代教育有怎样的启示?结合材料二进行总结。组卷:1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灯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孩子,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①”,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②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就会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洪亮大方的谈吐;就会想起坡野里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一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③,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④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了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也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应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⑤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⑥有人在趁了灯光调教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⑦。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⑧,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⑨吗?雪夜入蔡⑩,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文本二: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
(选自吴伯箫《无花果——我和散文》)[注]①滴滴金:一种烟火花炮名。点燃后,火花四溅,并不炸响。②溺(niào):同“尿”。③上灯学: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④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⑤未始:未必。⑥西宫南内:指宫廷。内,皇宫。⑦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这里的意思是和汉献帝的眼泪比,蜡泪就不算长了。数不着,算不上。⑧霍嫖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⑨裴公:指唐朝裴度,元和十一年(817),受命督师进讨淮西叛军。⑩雪夜入蔡:指唐朝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氛等美好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里亮着的灯笼,营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之形成反差,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才是作者所爱,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记忆,如“月华”“繁星”属视觉,“犬吠”“谈吐”属听觉;夜行人的“私语”写静,“闹嚷嚷的观众”写动。
B.“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一句起到过渡作用,引出母亲送作者上学的情景,以多年来离乡漂泊的游子的视角来追忆,更增添惆怅的意味。
C.对宫灯的描写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华丽的宫灯代表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D.文章语言凝练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现繁星灼亮,“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等语句则化用古典诗文语汇。
(3)《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吴伯箫的《灯笼》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因奏曰:“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曰:“善。”遽命卷帘。翌日,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玄宗大悦,许以衡轴处之。嘉贞因曰:“臣闻时难得而易失,及其过也,虽贤圣不能为时。昔马周①起徒步谒圣主,血气方盛。太宗用之尽其才,才五十而终。向用稍晚,则无及已。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他日衰老,何能为也!”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卒用之为相。在职尚简易,善疏决,论者称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举贤篇》)[注]①马周:唐太宗时宰相,小时候是孤儿,家境贫寒,后历任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等职,屡次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得唐太宗爱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B.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C.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D.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泛称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其职责是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
B.表:古代的一种文体,专用于表彰的文件,内容大多是颂扬表彰人员。
C.反坐:古代对诬告罪的刑罚,即把因被诬告所得的刑罚加在诬告人身上。
D.衡轴:即古代天文仪器中的转轴。以后多用来比喻中央政府中的要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早先虽然落魄失意却仍然心怀大志,过着凄清冷落的生活,心中却怡然自得。
B.张嘉贞的才能被张循宪偶然发现,他帮张循宪解决了很多长久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
C.张嘉贞享受到被武则天卷帘接见的特殊待遇,接着又被武则天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
D.张嘉贞虽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迟迟未被重用,因而引用马周的例子暗示唐玄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
②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
(5)根据文本,赏析张嘉贞让武则天卷帘接见自己的那段话的说话技巧。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
8.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青年应捕捉机遇,投身产业变革的前沿。
材料:
面貌 梦想 未来
激情飞扬 挑战自我 意气风发 乐于奉献 张扬个性 和谐美好
秀出我风采 我要飞得更高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组卷:17引用:14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仰望苍穹绮梦多,人情自古寄星河。自人类文明伊始,就伴随着对浩瀚宇宙的遥想。嫦娥奔月的神话,仕女飞天的壁画,屈原《天问》的哲思……无不寄托着中华儿女探索宇宙的愿景。
九天揽月书传奇,星河璀璨任遨游。自1956年迈出航天事业第一步开始,中国航天人在长达65年的探索历程中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习近平主席说,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的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一代代航天英雄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坚挺身躯,一座座航天丰碑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作为新一代青年,你如何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以及自身肩负的使命?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组卷:19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