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省渭南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并且用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深刻影响着这个世界。一直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勠力同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一些地区的贫富分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一些国家奉行的强权政治、丛林法则等不和谐因素不仅加剧了全球局势的动荡不安,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重大障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意味着中国文化必将以一种更加强健且丰满的姿态,参与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澎湃力量。
以文化之魂,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依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生成的一种价值理念。“尚和”“天下”“大同”等思想描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特征。在此,文化之“强”并不意味着文化霸权,而是说要对自己的文化足够自信,以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只有坚守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在诸多冲突与挑战面前,会同天下,共克时艰。
以文化之声,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中的中国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愿景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总体期待,凝聚了悠远厚重的中国智慧。在此,文化之“强”,主要体现在让文化真正走进生活,让文化触手可及。一方面,中国文化应深度融入世界文化主流,贴近各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一批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把这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魅力的文化精神与“中国”两字深度捆绑;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应致力于打造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完善文化交往的机制,推动微观层面的文化互动。
以文化之眼,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冲突与争端。文化是历史的折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必然造就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必然造成各种冲突与争端。在此,文化之“强”,重在用文化的批判力和解释力来回答世界之问。回顾历史,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可以追溯到欧洲启蒙运动,其带来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又在经济与政治生活中具体化为“个体主义”。伴随着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崛起,这种以权力和资本为最高目的的价值体系席卷世界。以此观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从文化的高度,反省了制约着人类社会几个世纪的现代性观念。
以文化之力,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架构下的新型国际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传承,也奠定了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总基调。在此,文化之“强”,强在能将抽象的软实力转变成实在的硬实力。一方面,这意味着文化将深度参与到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领域,从而推动各行业发展提速,实现国家总体实力全面提升,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身处被利益高度捆绑的全球化格局中,世界各国也深刻意识到传统冷战思维必将被淘汰,以先进文化维护新型国际秩序的路径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以此才能筑牢全球安全的“精神堤坝”。可见,以文化之力引领全球治理的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摘编自王纵横《中国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澎湃力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致力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一些不和谐因素加剧了全球局势的动荡不安,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
B.面对世界局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C.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产生依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澎湃力量。
D.文化强国之“强”意味着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并愿意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一些地区和国家出现的问题,意在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B.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有力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依托中国文化而生成的一种价值理念。
C.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结尾对能将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的文化之力进行了阐述。
D.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在论证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要融入世界文化主流,创造出贴近各国人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就可以真正走进生活。
B.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能够从文化的高度解决其建构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各种冲突与争端。
C.中国文化正以自身力量引领全球治理,它可以参与并推动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D.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意识到传统冷战思维已被淘汰,用先进文化维护的新型国际秩序已成为主流。组卷:6引用:2难度:0.4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申办2032年夏季奥运会的唯一候选城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毫无悬念胜出。早在2015年9月,国际奥委会就公布了中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5个候选城市,分别是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匈牙利布达佩斯、美国洛杉矶和法国巴黎。不过随后汉堡、罗马和布达佩斯都先后撤回申办,竞争者只剩巴黎和洛杉矶。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是从巴黎和洛杉矶两者之间选择,败选的一方就自动承接2028年夏季奥运会。面对这种局面,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很头痛,说未来不排除从申办制改为指定制。
(摘编自《2032年奥运会举办地定了,奥运会无人愿意举办,未来或变成指定制》) 材料二:
奥运会是世界性体育盛事。以前,许多国家都希望申办奥运会,但是,近几年申请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却越来越少。有美媒称,新建体育场馆可能需要花费3000万美元。有的场馆建设在经济价值很高的地段,但在比赛结束后,这些场馆甚至会被遗弃。长时间的失修让这些场馆失去价值,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场地开发破坏了当地的一些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其中一些动物还有濒临灭绝的风险。此外,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奥运低谷效应”(又称“后奥运效应”)给部分国家带来过经济风险。除了北京,几乎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在举办奥运会之后都进入了一个时间不算短的经济衰退期。有人曾提议固定举办地点。已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以后再举办奥运会时投入会相对小一些。
(摘编自《奥运会“无人申办”,因为太“贵”?》) 材料三:
奥运会的承办权从昔日争抢的“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这是奥运会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也就是说,只有对自身进行改革,奥运会才会有出路。
第一,奥运会必须“瘦身”“减负”。奥运会“瘦身”是前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的,他认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太多,参赛人数庞大,给承办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应该适当缩减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然而,“瘦身”涉及相关各方的利益,“瘦身”计划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奥运会必须降低申办门槛。以往,在申办奥运会的竞争中,申办城市都要把场馆建设等硬件条件作为自己申办的优势。一般而言,一座城市一旦申办成功,为了兑现诺言,势必会增加预算,大兴土木,这给申办城市所在的政府增加了很大的财政压力。同时,这也让很多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无力申办奥运会。
总之,只有控制赛事规模,节俭办赛,奥运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需要投入的钱越来越多,奥运会的申办肯定会门前冷落,即便奥委会最终指定承办城市,承办方也会因被迫承办而心存不满,这样的奥运会也难言精彩,圆满。
(摘编自《不“瘦身”奥运会没出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02年到2016年,除了2002年冬奥会做到了实际支出与预算基本持平外,其余各届都明显超支,2004年雅典夏奥会的超支比例居首位。
B.2004年奥运会申办国有11个,而2024年奥运会申办国仅有3个,自2002年到2024年,奥运会申办国家的数量在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
C.除北京外,几乎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在举办奥运会之后都进入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经济衰退期,这被称为“奥运低谷效应”或“后奥运效应”。
D.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计划将奥运会从申办制改为指定制,若实施这一计划,因承办方是出于被迫而承办的,这样的奥运会无法保证精彩与圆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夏季奥运会原本有汉堡、罗马、布达佩斯、洛杉矶和巴黎五个城市申办,但后来汉堡、罗马和布达佩斯都因经费原因先后退出了竞争。
B.2024年到2032年的奥运会申办城市几乎没有悬念,甚至2032年的奥运会申办城市居然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一个,这表明奥运会已经走到了绝境。
C.奥运会是世界性体育赛事,曾经许多国家争先申办奥运会,希望得到奥运会承办权,但奥运会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今令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D.只要能够控制好奥运会的赛事规模,节俭办赛,奥运会就一定能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奥运会的美好未来依然可以期待。
(3)奥运会的承办权从昔日争抢的“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原因何在?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组卷:3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加 油
戴智生 小南门是琵琶洲早先最热闹的街道,南北杂货、布号、济世堂、银匠店和棺材铺等应有尽有,废弃的城墙脚下,有家榨油坊,整条街都笼罩着开胃的香味。
榨油坊是彭友良家的祖业。彭友良膝下一儿,还未成年,他请了两位帮工。开榨的时候,帮工打着赤膊,推动吊在梁上的撞杆,撞击插在榨槽上的木楔,嘴里喊着号子:
秋季里来秋叶黄/细妹灯前卸晚妆/眉毛描得浓又香/……
帮工唱一句,用力推一次杆,“咚哐!”沉闷的撞击声四处扩散开来,很有节奏。
号子是彭友良口传的,他满肚子顺口溜。劳作时或唱或嚎,可以驱逐疲劳和单调。但儿子在时,他不唱,也不许别人喊号子,于是作坊里便只有“哼嘿哼嘿”的声音。
儿子还是懵懂少年,彭友良怕他学歪,他早有打算,决不让儿子再干家传的行当。
榨油坊技术含量不高,先烘焙油菜籽或芝麻,碾磨成坨,上甑蒸过,倒在模具里踩实,用稻草包裹成饼状,铁箍固定,再按顺序排进粗壮树干挖空的榨仓中,撞击木楔挤压,黄亮醇香的油脂便一滴滴溢出,完全是体力活。
彭友良执意送儿子上了学堂。
儿子听话,为了节省买课本的钱,他白天上课,晚上借同学的书誊抄。他的手抄本很特别,是毛边纸装订的小册子,封面描了兰草,里面蝇头小楷十分工整,插图更是惟妙惟肖。
彭友良常常为儿子掌灯到深夜。
那时的百姓习惯早睡早起,无事不点灯,灯油稀贵。洋油(煤油)轻易打不到,蜡烛是家里办大事才点的,本地不产桐油,春天油菜花遍野,所以,平常人家还是备用灯盏,点菜籽油。
彭友良家倒是有掌灯条件。不过,澄清的菜籽油,他也舍不得。每次取出榨干的箍饼,榨仓的四壁,总能用猪毛刷刷出几两油来。刷下来的油也能食用,只是不太干净,粘合细微的草屑和饼渣,他不肯掺和在澄清的油品里出售,留下自己炒菜或点灯。
做事做人总得凭点良心。
家里条件固然紧促,为了儿子的前程,彭友良到底舍得。他甚至想,自己再苦一点,也要创造条件广积善缘,以祈上天的保佑。
他记起听过的一则故事:
清朝有位举人张瑛,为官三十余载,儿子念私塾期间,他热心善事。每当午夜交更时分,他都派差役挑着油篓巡城,发现哪户人家有人挑灯夜读,就帮他添一勺灯油。这是“加油”的由来。给别人加油,就是给自己添彩。张瑛的儿子最后成为一代名臣,他的儿子名叫张之洞。
彭友良暗自许愿,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
全城读书人的灯油送不起,一条街可以勉强应付。彭友良打听清楚了,小南门另有四户人家的儿子在读书,由近及远,分别是棺材铺林掌柜的儿子、理发店王师傅的儿子、银匠店金老板的儿子和布号周掌柜的儿子。
彭友良也不是天天送灯油,等到换箍饼的那一天,刷下榨仓的油,如不够,好油凑。是夜,他左手托着盛油的砂钵,右手拿把勺,依次敲开四户人家的门。
第一次敲门,四家邻居都惊到了。特别是布号周掌柜,他是富裕人家,没想到有人送灯油,更无需求。彭友良诚恳地说,他是为读书的孩子“加油”。如此好意,他们欣然接受了。
彭友良慢慢发现,往后去送灯油,他们灯盏的凹窝几乎都是满的,添不了几滴油。彭友良还发现,其他家长也有举动,王师傅上门为学生理发不收钱,周掌柜给学校的捐款是最多的。
小孩更是潜移默化,读书越发刻苦用心。
棺材铺林掌柜家除外,他家反而换了一盏大灯盏。
熟悉林掌柜的都知道,他爱面子,又喜占小便宜。他儿子其实不是读书的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晚上更不会读书。彭友良送灯油的当儿,林掌柜的儿子只是做个样子,彭友良转身出了门,他家就吹灭了灯,灯油省下来炒菜。
后来,林掌柜的儿子继承了父业。
其他小孩读书还算出息,布号周掌柜的儿子去了日本留洋,理发店王师傅的儿子在上海勤工俭学,银匠店金老板的儿子在本地做了教员。
彭友良的儿子也彻底改变了命运,成为一位有名的画家。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描写颇有生活气息和场景感,写油坊榨油,从劳动场景到劳动号子,再到榨油的工序,娓娓道来,描写细腻。
B.小说将顺口溜及人物掌故穿插其中,如榨油时帮工喊的号子,张瑛“加油”的典故,都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C.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较为典型,譬如“他们灯盏的凹窝几乎都是满的,添不了几滴油”,凸显了邻里不贪小便宜的美好品质。
D.小说语言简洁平实,多用短句,叙述工稳,干净利落,且通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较为灵活自由,更有利于叙述故事。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彭友良的人物形象。
(3)本文题目“加油”意蕴丰富,除了指张瑛做善举的加油和彭友良为邻居加油,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12引用:5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身高由遗传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那么谁占的比重更大呢?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占到70%~80%,也就是说,孩子的身高主要取决于父母的身高。①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可调控的因素还有环境、营养、运动、对疾病的控制等。其中,营养是影响身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若长期营养不良,肯定会使孩子的身高滞后,毕竟正是因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的平均身高才得以显著增加。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睡眠,生长激素分泌在夜间深睡眠时达到峰值,长期晚睡或睡眠不足一定对长个儿没有好处。
(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概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组卷:5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材料二:在唐朝,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景教、伊斯兰教等纷纷涌入,首都长安成为烜赫一时的中外文化汇聚中心。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对此,你有何思考?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5难度:0.5